APP下载

错位问答寻真意

2016-01-13周冠雄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陈太丘王戎方正

周冠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09-02

一、我解读

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文《陈太丘与友期》,文章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此文通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以洗练的笔调塑造了陈元方这个七岁孩童的形象,突出陈元方的聪慧懂事,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全文几乎都是由陈元方和友人的对话构成,语言精炼简洁。但就是这么洗练的文字,还有一处与文章情节关联不大的“闲笔”——“门外戏”。“门外戏”与文章的情节无关,但以简洁为审美目标的《世说新语》为什么保留这处闲笔?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有独特的情趣。

如果陈元方没有在门外玩耍,友人就有可能碰不到陈元方,也就没有接下来两人的一番对话,所以“门外戏”实际起到了推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门外戏”还和文章结尾处“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形成一种呼应,把一个七岁孩童的活泼、可爱,甚至孩子气的一面勾勒出来。清新自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于七岁的陈元方“入门不顾”,有很多的争议,甚者对陈元方所说的“无礼”与“无信”,也有很多人提出质疑。对此,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既不能苛求七岁的孩童对于“礼”和“信”有多么深刻而准确地认识,也不能苛责陈元方一下子对友人的态度要有多大的转弯。一个年仅七岁的幼童,能够初步认识到“礼”和“信”的重要性并且践行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元方点出友人的不足,义正词严,充满了“正能量”,这也是刘义庆要把这篇文章放在“方正”篇,而不是“夙慧”篇的重要原因。陈元方不仅聪慧伶俐,更重要的是具有了“方正”意识,在与友人的对话中,传达出了社会的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

况且,七岁的陈元方还能准确地使用称谓,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家君”,称呼父亲的朋友,同样是读书人的客人为“君”,而不是“汝”或者“尔”,这也侧面说明元方受到了相当好的家庭教育,是个书香门第长大的孩子。而把“门外戏”和“入门不顾”结合来看,更能把元方的率性、方正、甚至孩子气的神韵勾勒出来。这里充分体现了“魏晋风流”的特点,这种“风流”就是竹林七贤崇尚的“真性情”,而这种“真性情”、“率性之举”同样在小小的陈元方身上也流露出来。小小年纪的陈元方,率性而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矫揉、不造作,聪慧懂事又纯真自然,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喜欢陈元方的原因。

所以,“门外戏”一处正是本文的神采之笔,蕴含着独特的情趣。通过闲来之笔,勾画出人物独特的气韵和神采,而这也恰恰是整部《世说新语》的精彩之处。

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后,我们可以尝试去读一读《世说新语》,去感受一下魏晋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刘义庆(403—444)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原为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做人等三十六门。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鲁迅曾指出:“《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人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可谓确评。

《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二、我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全文,掌握重点实词;

2、诵读、研讨,全面正确评价人物;

3、学习古人方正、明礼、诚信、知错能改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①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②通过言行分析人物。

③辩证地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从古到今,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聪明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你们能说出几个吗?

(生1:司马光砸缸。 生2:曹植七步作诗。 生3:曹冲秤象。 生4:两小儿辩日。 ......)

大家发言得很好。这些少年儿童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值得我们敬佩、学习。今天我们再穿越时空,听一听另外一个聪明正直的少年儿童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 。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陈寔(shí) 不(fǒu)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1)期:约定。(2)日中:正午时分。(3)舍:放弃。去,离开。(4)乃,才。(5)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6)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7)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8)家君:谦词,古代人称自己的父亲。(9)引:拉。(10)顾:回头看。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3、《世说新语》简介: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刘义庆(403~444)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原为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做人等三十六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鲁迅曾指出:“《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人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可谓确评。

《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三、朗读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二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

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①太丘/与友/期行 ②门外/戏 ③相委/而去

④元方/入门/不顾

3、三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先教师范读,然后一学生朗读)

4、全班角色分配(一生读故事叙述性语言,男生读友人语言,女生读元方语言) ,把握节奏,注意文章情感变化。

四、疏通文意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试着翻译全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下文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2、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以“开火车”的形式,每生一句)。

五、合作探究

1、本文有两个人物,一是元方,二是友人,你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评价,也可以两个都作评价)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生1:我评价的是元方。我认为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生2:我评价的也是元方。我认为元方还是一个说话能击中对方要害、善言辞的小孩。从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中可以看出。

生3:我评价的是友人。我认为友人是一个不讲信用、没有礼貌,但同时又知错能改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可以看出来。

生4:我评价的还是元方。我认为他很没有礼貌,友人已经知道错了,可他还是没有原谅他。 从“入门不顾”可以看出。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讨论归纳:有两种观点)

A:元方“入门不顾”失礼

B:元方“入门不顾”不失礼 (由此展开辩论)

(1)不失礼;因为对粗俗的客人就应该“入门不顾”。

(2)失礼:因为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算失礼。

3、文中有一处与情节无关的“闲笔”——“门外戏”,可以删掉这句吗?

明确:“门外戏”看似与情节无关,但实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且与后文的“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形成呼应,突出了元方的率性纯真、活泼可爱,甚至有点孩子气的特点。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

王戎七岁,尝与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 注:尝:曾经。 走:跑。惟:只有。)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群小孩出去游玩。看到路边的李子树结了很多果实,沉甸甸的几乎压折了树枝。这群小孩都跑过去采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为何不动,王戎回答道:“树长在路边还有那么多果实没人摘,这李子一定很苦。别人摘下来尝了一下,果然和王戎说的一样。

八、小结: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肯定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请站起来谈一下吧!

生1:有一句话说的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只有在生活中,扬长改短,才会变得越来越完美。

生2:在生活中我们一定遵守和别人的约定,不要失信于人。如果失信于人,我们就会变成现在的“羊孩子”。

生3:我们要有知错能改的习惯。错了不要紧,改正错误才能使自己更完美。

生4:我们要宽宏大量,我们的朋友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只要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我们道了歉,我们就应该原谅他们。

师: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收获,让自己的人生完美起来。

九、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收集古代“诚信”名言三则。

3、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

元方 友人

聪明伶俐 暴躁易怒

知信懂礼 知错就改

重诚信 知礼仪

猜你喜欢

陈太丘王戎方正
神童王戎
Taiqiu Going out with a Friend陈太丘与友期
Taiqiu Going out with a Friend陈太丘与友期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忘炊窃听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浅析射阳大米的由来
关于钢铁厂车间动力自动化设备管理应统筹管理的思考
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