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有效结语新思考

2016-01-13杜沿大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有效探究新课改小学语文

杜沿大

摘 要:一堂课开好了头,更要收好尾。语文课堂教学结语设计贵在提升延伸,即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提升,对文本学习内容的延伸解读,进一步提醒学习的重点难点,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思路,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的空间,好的结语对教学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可忽视!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结语艺术;有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17-02

结语是教学一个环节后的小结,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关”,起到完善、强调课堂内容的作用,并对后续学习提出一定要求。语文教师更应该抓住课堂总结语做文章,用精彩几分钟来提示学习重难点、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后回味、思考,提升学习效益,演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压轴戏”。

一、激情导语,感染熏陶

激情导语是教师深入体悟文本时的一种细腻畅快的表达,是教师情至高潮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泻。它能发人深思,让人警省,令人振奋。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可以以一段饱含深情的教师抒情语作为该课的结尾:“这座历经五代皇帝、用了三十五年才建筑成的圆明园,就这样毁于一旦,我们和所有的中华儿女一样,心在绞痛,血在沸腾!但——这把火可以烧毁这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让我们时刻记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在这里,以饱满的激情,诗一样的语言,对全文做出了总结性讲解,道出了文本的中心,情深意切,道之以情,教之以理,铿锵有力,耐人寻味。

二、音乐渲染,余音缭绕

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课程标准中讲到的学科的整合,语文的综合性等特点都为我们的语文课堂适当注入其他学科的多元化提供有力的依据。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教材的实际,恰如其分地引入音乐的艺术,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教白居易的《暮江吟》一诗时,我结合自身对整首诗的深切感受,把诗词套进了琅琅上口的对歌曲调里。于是,我这样结果:

同学们,这首诗词美,描绘的景美,老师特别喜欢它,于是把它谱成了一首曲子,想听吗?(想)好,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感受这首诗的美妙意境。(听诗谱的曲子)想学吗?(想)好,跟着曲子的旋律哼哼吧。(学生边跟边哼)再来一遍,你会唱的很动听啦。(学生唱)其实在唱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不知不觉地,背下了这首诗!因为这是白居易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课在学生那深情的、旋律悠扬的《暮江吟》诗谱曲声中结束!)。此时,课堂上,音乐旋律与诗文的奇妙结合构成了美妙而独特的乐曲,学生在学唱中,学会了背诵诗句,还进一步地领悟了诗中的意蕴。课堂气氛欢快,一如身临其境地欣赏到了暮江美景一样。这样结课,易于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更强化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当然,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这样被谱成曲子的,我们可以依据教材特点,适当的引入一些音乐以调动课堂情绪。在《燕子》的结课教学中,则将读和歌结合,在学到“这么多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时,钢琴伴奏,让学生齐唱《小燕子》,在歌声中感受语言之美、体味比喻之妙,掀起课堂上一阵又一阵的教学高潮。

三、创设高潮,心潮澎湃

正如小说的高潮可以安排在结束一样,课堂教学中的“高潮”不一定非在课中,它也可以安排在结尾时。比如在教《金色的鱼钩》时,便可以把高潮安排在下课前的5分钟内。在学生理解“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中深刻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后,可以这么说道: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这枚用缝衣针弯成的——金色的鱼钩!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这段结束语,引用了诸多的格言,充满哲理,生动感人。学生听后群情激昂,然后嘎然而止,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可见,在结课时灵活设计“高潮“,可以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

四、承上启下,巧妙衔接

一般我们都比较注意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设计,却很少注意在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其实,我们不仅应该注意到这些问题,还应特别注意在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之间创设结束语,使上下课之间上下勾联,衔接自然得体,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如在教《桥》第一课时可以这样结果:

“这节课上,我们从初读中认识了一位老支书,他忠于职守,他舍己为人,他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那么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深切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品读学习,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里去感受老支书那伟大的人格光芒。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这样的结束语在实际的教学中比较常用。既是旧课的“收场”,又预示了新课,成为新授课的“开场戏”,为旧课的“收场” 和新课的“开场”作出了极为自然的过渡。

五、引而不发,激发深思

所谓“引而不发”,并非卖关子,故弄玄虚,故意制造教学的神秘气氛,而是在学生对课文领悟已达一定深度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发问、假设等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从而激发学生新的思维兴奋度。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真正的意义在于学生的“发”。要“发”得好,必须“引”得妙。如在《钓鱼的启示》一课将结束时,突然设问:

假如詹姆斯的父亲默许甚至怂恿他把鱼留下,你认为这样做行不行?这样做会对小詹姆斯的将来产生什么影响?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们也将不止一次地和作者一样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坚持了“规则”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连串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因下课铃声而行将关闭的思考的闸门再次打开,引发学生进行种种猜想、判断、理解,学生的知识再度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达到了课虽尽而思不断的深层的审美效应。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精心巧设的结课语言,让我们的整堂语文教学焕发活力,闪烁着多元智慧的光芒。这就犹如给一堂语文课的末尾,扎上一朵精致而漂亮的蝴蝶结,即可巩固课堂所学,又可产生“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美妙效果。

猜你喜欢

有效探究新课改小学语文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小学数学作业针对性批改的有效性的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