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语 现象探微
2016-01-13王弘毅
王弘毅
冯国语,男,1940年生于河南叶县,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有“云南第一笔”的美称。云南省七、八、九届政协委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州书画院院长,中国外交部书法协会顾问,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等。
对云南书法界的冯国语现象,许多海内外的朋友,很是褒奖。大街小巷那些招牌,普通家居的客厅中堂,企事业单位的文化符号,他的字迹想躲都躲不掉,在书法艺术品面前,肯定围着一群投机倒把者。高兴乎?对他的粉丝,是肯定的;败兴乎?可对他的同行中那些心眼小一点的,略带微词,极其正常。这些年,他的作品在云南市场上卖得风生水起,归其原因,众说纷纭。总结下来,想必有以下几点可以探寻。
传统功力
冯老的书法直取魏晋。魏碑的气概。柔至极,刚至极,都可以在魏碑大量的痕迹中找到。其实阴柔之美与刚劲之美,属书法集大成者,都是书法之神品。正如中国书法泰斗级人物沈鹏对其的评价“法得魏晋意,神求山川雄,承古出新篇,气度犹恢宏”。1940年,冯国语就出生在这块沁透了浓郁的中华文化乳汁的土地上。耕读传家、有着中原名士之风的父亲,每逢冬日农闲时,便在自家三进的四合院里生起暖暖的火炉,邀上一帮当地的文人墨客聚于一堂,吟诗作对,泼墨挥毫,并把各自的书法贴在墙上,相互观赏切磋,恰如隐居田园的陶渊明,生活在“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友好交往的乐趣中。这样的氛围,为他的书风找到了源由。
1964年,冯国语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毕业,被分配到云南省农垦勘察设计院工作。土木工程建筑是人类生活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书法艺术则是人类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体形的几何关系,建筑的对比和微差、均衡和稳定、韵律和节奏、比例和尺度,与书法艺术依托汉字固有的结构,错落有致、虚实相生的结体造型,疏密不等、节奏感的行气、韵律感的章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建筑工程师的冯国语在建筑设计领域和笔墨世界里尽情畅游,奉行着:“先有人品,才有书品”的立世准则,用两条人生的平行线,认真书写着自己大写的“人”字。
清大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日有十美:一日魄力雄强,二日气象浑穆,三日笔法跳越,四日点画峻厚,五日意态奇逸,六日精神飞动,七日兴趣酣足,八日骨法洞达,九日结构天成,十日血肉丰美”的美学观,牢牢地注入了冯国语一笔一划的书写中。而魏碑中,书体用笔完全摆脱了隶书痕迹、开隋唐楷书之先河第一名作、被康有为视作“正体变态之宗”的《张猛龙碑》,那用笔方圆兼备,曲直相生,变化无常,同一笔划、也几乎无一相同的书体那刚健俊美,结构精密精练,毫无拘谨板滞,欹侧险劲,颇有拙趣的书法风格,深深的震撼了冯国语,他反反复复不知道临了多少遍,苦苦追求着清末民初书法艺术家杨守敬评说的“整练方折”“流宕奇特”的“书法潇洒古淡”的最高境界。
《易经》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被康有为称为北魏“圆笔之宗”、魏碑书体中的重要代表作《郑文公碑》那结体宽博,气魄雄伟,融篆之势、隶之意、草之情为一体,集刚劲、姿媚、飘逸于一身的风范,《爨宝子碑》的“端朴若古佛之容”、《爨龙颜碑》的“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也成为冯国语百临不厌、悉心研究的书法作品。终于圆满了他自成一格的“冯氏书风”。
招牌名家
当书法揉进了当代人审美情愫之后,冯老大街小巷的书法招牌,深入人心,几乎占领了昆明招牌业的半壁江山。当代人对书法,在技艺上要求具备装饰性的美术化倾向,正好与冯老的改造后的魏碑,大气唯美,气贯长虹,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书风,不谋而合。
在大量写隶书的过程中,冯国语感悟到:萌芽于周朝、相传为秦末书术家程邈所编纂的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隶书的出现,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西汉中期以来,隶书脱去篆体的结构、笔画写法而自成一体后,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为平直方正、略微宽扁、横长直短、“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笔画。这种便于书写,对现实生活很有实用性的书法,冯国语是认真的心摹手追。并且,他把目光又投向了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广告书体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基础的魏碑。
当20世纪六十年代全国“红海洋”高潮涌动时,年轻的冯国语正在保山潞江乡芒旦村参加保山怒江糖厂的扩建,在六七个月的时间里,冯国语以满腔赤诚,用红油漆、以隶书字体,写下了大小不一的无数块毛主席语录。冯国语的名声,从小小的怒江传遍了保山地区。他的“广告体”得以充分的展示。当仁不让的确立了云南招牌名家的地位。桃李天下
跟老爷子相处过的,不管老幼长尊,没有谁不尊敬他的。他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1978年,冯国语开办书法学习班,他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教学,让书法爱好者们趋之若鹜。当第2期学习班在花木扶疏的景星小学开学时,教室里就开始座无虚席,教室外窗台上都爬满了人。学习班连续办了26期,冯国语的名声自此在昆明不胫而走。
1989年,“冯国语书法展”在北京举行。作为云南第一个进入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113幅的书法家,从边疆来到首都的冯国语,又在皇城根下收获了不少的口碑。
回昆明做了喉部手术的冯国语,脖子不能动,不能站。而他那仿佛已经和毛笔成为一体的右手,不动就很难过,他只好改用硬笔写唐诗宋词。那一张张随手写来的纸片,被来探望他的云南民族出版社编辑李光银看见后,如获至宝,马上拿回去申请出版。
1990年,名为《冯国语硬笔书法》的字帖一面世,便得到全国书法爱好者们的热烈追捧。冯国语的无心插柳之举,让这32开本,158页的书印刷了三次,出版了54万册。这包含了钢笔、竹笔、书、楷、行、篆、草四体的字帖,凝聚了冯国语几乎近半个世纪习书的精粹。而在墨水蓝底白字、中国传统竖排版封面上,唐代诗人杜甫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七律《客至》,则表达了冯国语和杜甫一样诚朴的性格,以及他“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生活情趣、和温馨的人情味。无心的人脉,有形的气场,为他的书法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市场定位。
同年4月,冯国语认真地埋头两天写就的《雷锋日记诗文选:钢笔字帖》,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本32开、96页、有楷、行书笔画的点、横、竖、撇、捺,草书偏旁部首字例的字帖,发行10万册,当时昆明的中小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冯国语的两本字帖,师承古人又出新意,下笔凝重,行笔稳健。字里行间,气韵生动,虽是硬笔书法,也饱含中国软笔书法的浓厚韵味,具备了学习和欣赏双重价值。冯国语的名字,也随着这两本字帖的发行,走进了千家万户,声名鹊起。势不可挡。形成了不可阻挡的人脉推广效益。
回头想来,冯老爷子是幸运的,因为他可以随心而书,书天下盛世;老爷子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随心而活,享人间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