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封上的云南抗战
2016-01-13詹霖
詹霖
海防邮件大抢运
这件邮品是“河口对汛督办胡道文”寄“云南省民政厅李培天厅长”的实寄封。信函于1939年10月23日寄出,10月27日寄达。
民国时期,云南与上海、广州等地的邮件往来,都要先乘滇越铁路至越南海防,然后经海运抵达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城市。1940年9月日军占领海防,同年10月为防日军沿滇越铁路北上,我方炸毁中越铁路大桥。云南与东部、南部的邮路中断,经过多方努力,法国与越南当局将积压在海防的一些邮件归还我国,当时的邮政职工与民夫,历经9个月,靠人力、马托、船运的方式抢运了4万袋邮件,总量达1200多吨。是谓“海防邮件大抢运”。
滇南抗战痕迹
该邮品为“蒙自寄至昆明”的部队专用公文封,封上反映出的信息得知,收件人:“云南省民政厅陆厅长子安(陆崇仁);发信人:蒙自“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卢(卢汉)”,封背钤有云南省民政厅收讫朱红关防。
民国二十九年(1940)9月,日军登陆越南,云南形势危急,大后方变成最前线。龙云请求蒋介石将60军调回,随后组建“第一集团军”,卢汉为总司令,集结滇南。当时,地方邮政为便于前方将士与家属通信、汇款、寄递包裹,在军队设了邮政服务机构。
一封抗战家书
信件封面收发地、收件与寄件人是按中式书写习惯从右到左,收信地址为:“请代迤西姚安县第九区光禄镇旧城村交”,收信人:“杨龙章先生查收”,寄信地与人:“立字第九十一号信箱附十七号廉槭(缄)”。
封背上下两端分别有字,尽管残缺但能推断是为“抗日”二字。同样从右到左,有6行竖写文字,两行一组,各组内容相同,分别是“军人要件”、“民国卅十(1941)年阳历八月十八号”、“立望回音”。由此可见寄信人对该邮件的重视及寄递心切。
实寄封背后的抗战往事
这是一件昆明呈贡寄至市内的实寄封,看似简单,但非平凡,寄信时期正值抗战,字里行间透出了战火硝烟和历史人物的风骨。根据信封所透露的信息,可知这封信是由“陆军新编第三十八师驻昆办事处”寄给“军事委员会行营主任龙”。当时军事行营主任为龙云,而新编三十八师则是鼎鼎大名的远征军参战部队之一,其师长为孙立人。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这是一件北平爆发“七七事变”后北平寄昆明的快递实寄封。
查阅资料得知,当时的邮路是由北京寄出,先抵天津,然后走海路到香港,津港距离1980公里,再由香港继续海运抵达越南海防港,经滇越铁路越南段到老街,通过云南河口入关,再经铁路抵昆。邮件经过艰难曲折和漫长的邮程,中间可能还熏染过战火,最终耗费28天,寄达云南省政府官邸。这是中华邮政员工在抗战硝烟中克服艰险,不怕牺牲的忠诚敬业精神的生动见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遥想当年“马面关”
该邮品为“腾冲寄至昆明”的中式红框信封,封面上的寄递信息是按中文传统习惯,从右到左,毛笔书写,分别为左上方“邮呈内四件”、红框内“云南民政厅长李钧启”、“单号(单挂号)”、右侧为木刻朱红印章“腾冲县政府”,其下有6个小字“自界头马面关”。
在这封信所寄送的日子里,腾冲成为滇西抗战主战场,界头即为战争主阵地。铁匠房、马面关、北斋公房、抗日县政府遗址等都铭刻着这段峥嵘历史。
漕涧往事
该信函在1943年6月3日寄出,正是时局动荡,战事吃紧的时候。信封上“漕涧腾冲县政府留守处”10个信手而写的行书,看着让人触目惊心。1943年2,EJl8日,日军攻陷腾冲界头马面关,腾冲县政府再次撤迁,进驻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流亡期间,县府千余人的工作、生活起居得到漕涧民众支持与赞助,才得以安度危难。
漕涧是抗战英勇之地,边远的弹丸小镇曾驻远征军3万多人,地方为部队筹集了10万多斤军粮和大批肉食,组建支前运输大队。史料记载,当地百姓400多人还曾投入到抢修滇缅公路民工的洪流之中。
驼峰航线上的鸿雁
这件邮品就是典型的驼峰航线实寄封。
驼峰航线全长8千多公里,海拔平均4500米至5000米,最高达7000米,山峰绵延起伏,犹如骆驼峰背,故得名“驼峰航线”。中国航空公司开辟驼峰航线之初,中华邮政就开始利用它运送进出口邮件。随着战事变化及邮路不断变更,中华邮政也对联邮直封航空邮件总包项目进行调整。特别是到了后期,都以重庆、昆明寄迈阿密、伦敦、里斯本、纳塔尔及汀江;加尔各答寄重庆、昆明及桂林等路线为主。
同仁街上的旅社
这是从香港寄至昆明实寄封,规格不大,长15.5厘米,宽7厘米,非政府机关单位专用,属民间普通信封。封面有航空标识对应,说明该信为航空信件。
信件收信地址为“同仁街”。抗战爆发后,内地及沿海许多城市相继沦陷,许多机关、大专院校、工厂以及沦陷区居民相继迁徙滇省,昆明城中人口由原来11万左右,一下激增到30多万。同仁街为广西、广东人聚集地,格局颇有浓厚的华南特色,整条街的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一楼用于经商,铺面向街敞开,或辟出部分作为店面橱窗,陈列商品,招来顾客,顾客可沿走廊自由选购,二楼一般住人。骑楼下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昆明气候。
一件命途多舛的邮品
此信的正常邮程是先由船运沿嘉陵江南下送到重庆,再由重庆航空邮运送昆明。但不幸的是,从寄出之日便开始了它命途多舛的历程。按流程运行,信件先是由邮局集中放置屯船,但次日遭日机轰炸沉入江底,后经邮政人员打捞残余邮件加以晒干,并在封面贴上手写说明条:“双十节在屯船被敌机轰炸落水捞获晒干重寄,北碚局启”。后送到重庆后由飞机递送,邮件由中国航空公司承运。然而该飞机在云南境内的沾益又被日机击落,邮件受到火焚,外皮受损,局员拾回重发,并盖上“十月二十九日中航39号飞机在沾益地方被炸残余之邮件”的木刻黑色戳记。
南京来信
从这封信的内容和寄递时间看,我以为应该算作一封抗战书信。字里行间,我们似乎看到这样的画面:民族盛衰、国家存亡之时,云南有气节有血性的知识青年,没有漠视国家安危,没有坐观前线将士浴血牺牲,而是振臂而起,踊跃从军,挺身卫国,宁可杀身成仁,也不当亡国奴。他们在部队中充实自身,锻炼体能,增进胆魄,以图实现平生抱负,成为人才。抗战结束后,首先想到的是:“我们固渴慕老师的博学与热诚,打算重返聆教”,继续学习深造,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新金记康号”的业绩
信封上的这家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是内迁来滇的企业之一。早在民国定都南京,京城大兴土木。南京的民国建筑依《首都计划》,大多建于1929年底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的8年“首都建设”时期。这些无与伦比的建筑背后,其中有四家被誉为“四大金刚”,分别是“陈明记”“新金记”“陶馥记”“陆根记”,“新金记”位居第二。在南京,“新金记”曾承建中山陵工程、国民大戏院、中央大学大礼堂(现东南大学大礼堂)、白下路中南银行、原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大楼等建筑。迁至云南,“新金记康号营造厂”在昆明承建的重要工程有第二十二、五十一兵工厂,中央电工器材厂第三、四厂,昆明炼铜厂,美军物资供应处等,对昆明的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