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视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2016-01-13谢良忠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理念目标语文

谢良忠

摘 要:教师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钻研教材,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教学观。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97-02

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好多年,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课改之初,出现的情景可以说:“要求变了,说法新了,形式活了,师生笑了,掌声响了。”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四个转变:“教学内容由胖变瘦了,教学环节由碎变整了,读书到训练由浮变实了,教学的形式由花变朴了。”从不同角度表现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就在我们今天语文课堂教学发生重大变化时,但还有为数不少的语文课,教师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生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低微。笔者在课堂观察和听课交流中,发现下列问题。

一、目标不清楚,重点不突出

有的教师一进教室就开始讲,一直讲到下课,说的都对,板书也不错中间也有师生互动,只是一节课下来使学生很盲目:这节课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教学目标不清楚,学生们也就无法巩固和自测。还有的教学目标过多、过大、重点不突出,使得课堂教学闲散有余而凝炼不足。由于内容太多,目标分散,不符合学生实际,加之教师引导过于游离教材,失去教材的学科性;内容不能紧扣目标,如:品味本文的精妙语言,只是读了读。要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 ,哪些知识是了解层面,哪些是理解层面,…掌握…会运用…等等,个别教师不注意情感目标的实施,教学中在情感目标达成的最佳时机,却丢掉这个重要机会,只注重教学,不关心教育,使教育教学脱节。还有的把情感目标单独拉出来,不能有机地融入或潜移默化知识教学当中去,加一个美丽的政治尾巴或贴一个政治标签等。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模糊的。语文没有会与不会之分,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学生学习掌握起来就非常困难。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也就是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审美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

二、理念转变不到位,主体作用被忽视

有一些教师先入为主的引导,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谓“穿新鞋,走老路,老路愈走愈不通”,或是编花环让学生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不到位所造成的教学现状。课标和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形成共识,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个理念越来越成为一个口号,成为一个标签,说在嘴上,做到形式上。教师急功近利,包办代替。他们习惯于那种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做法,认为不讲周到,不讲透彻就对不住学生,就显得没有水平,甚至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还有的教师盯住课本,几十年如一日的千篇一律的课文分析,可可谓呕心沥血,百授不厌。教师过分自信于自己的讲解和分析,而过多的讲解和分析战胜了学生大量的体验、积累、思考和演练的时间,让学生在不断的被动接受的过程中渐渐地忘记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本分。就算设计问题又表现为设计好陷阱让学生跳,却要做出一副让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发现的样子,一个问题的结论早在教师心中的,但教师绝不轻易说出来,而是“循循善诱”的千方百计的从学生嘴里引出自己所需要的结论。教师的教学策略的核心必须是为学生主体自主探知过程提供可能。惟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主体的参与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

有的课堂“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假互动,无效热门充斥课堂。为了将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歪曲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尽管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利用这个环节解决一些教学难点、突破重点,可是发现一些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比较牵强或是形式或是无病呻吟;个别的把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作为讨论的问题,看起来课堂比较活跃,实际上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实效性差。有的问题结论不是学生的内心的真实体验。学生思考过程变成了标准化的答案,对答如流,有的问题(或片段练习)不到一分钟都完成了(或1、2百字的片段),这都是教师预设好的(或课前预备好的),不是引导这学生去研究去分析得出自身的结论和体验。这样的课不真实,是表演性的。有的课堂“问答”成了点缀或满堂问。常常看到下列情况:(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2)提问没有新意,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3)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时,问题设置过大。(4)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5)提问过于急于求成。

三、教学基本功不佳 教学方法欠科学

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也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方法,也不顾学生的兴趣,也不给学生创造学习情景,一节课就采用一种方法,学生学的枯燥乏味。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老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上没有应变能力,具体表现:(1)对待某一问题只有一种问法,当学生回答偏离教师设计的范围时就无法驾驭了这;(2)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东西不能信手拈来;(3)对学生提出的课本以外的问题回答不准。(4)不能较好地处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有的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态、仪表,举手投足之间看不到教师的气质,板书不整洁,整个版面没个设计,根本不能给学生美的享受。特别是课堂语言,有一些教师课堂言语不规范:给我答答;给我说一说;我打咱班成绩最差(最不好说话)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你怎么总是不会呢?好,你不会就坐下吧,XXX你来回答吧。……有的语言拉杂,有的随心所欲,信口开合,几句话还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满堂口头禅——这个、那个、啊等。

有些教师长期在一线教学,天天接触的只是课本和教参,知识得不到更新。新时期,我们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我重点说两点:一是要有适当的训练,有些课的“学生训练”活动只不过是对教师讲析的一点点缀。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训练。小到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绝对不可能靠感悟就能够达到的。没有长时间的勤学苦练,幻想出现奇迹是绝对不可能的。大到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即快速浏览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倚马可待下笔成文的能力,恰当机敏的进行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哪一项是不需要训练仅仅只靠感悟就能够生成的。至于背诵古代诗文,积累词汇成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等,更不能通过感悟就能够完成,必须依据科学的方法进行长时间的有效训练,才能形成和奠定坚实的语文功力以及可供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语文基础。每节课都应该有一些听说读写的练习,没有练习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二是课内外要结合。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吕书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要附带的说明书……”课堂好比“加油站”,让学生带着加好的“油”再到生活中去检验和运用,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经验走进课堂,又带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方法走向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

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最为关键的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的教师缺乏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学生观的主导思想,还没有真正从传统教学的固有思维中走出来,也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把课堂、时间和练习的机会还给学生;还没有在理念和实践中使每个学生在正确的方法引导下,最终达到学会的目标。当然既有部分教师基本素质、能力水平的因素,也有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的因素;既有教师“教”和对学生督导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不良学习习惯的因素。

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钻研教材,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教学观。在不断总结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深刻的教学反思,发现不足并进行改正,发现长处并予以加强,从而确定自己的优势,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使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持续的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理念目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