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火烧圆明园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016-01-13刘英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刘英

摘 要:本论文以对比两堂普通的历史课为案例,通过对《鸦片战争》这一课中火烧圆明园这一片段的反思,找出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加以修改,力图通过这两个课堂片段的对比来说明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和难点,并展示出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在历史课堂上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火烧圆明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32-01

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最让人感到头疼的是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材上的历史已经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了,如何帮助学生从教材的寥寥数语中体会时人的感受,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的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一度让我束手无策。

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史实简单,但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一百多年前中国人面临的处境、真实地体会到时人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感。这个问题我一直感觉发掘得不到位。

思考再三,我决定从众,从一个片段入手,将整个鸦片战争中列强无耻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情感赋予火烧圆明园这个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件中。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观体验,我在网络上搜集了几张圆明园的复原图片,画面很唯美,仿若仙境一般。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久久地转不开眼。为了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我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口才很好的学生扮演导游,带领我们一起参观圆明园。

我自认为设计得十分合理且比较新颖,信心满满地等待上课。但事与愿违,这堂课不仅没有朝预期的效果前进,甚至可以说非常失败。

当唯美的图片展现时,学生们的确被吸引,不少人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但当导游开始介绍这些图片是圆明园的复原图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假的!”其他学生疑惑地看着他。我不悦地看了他一眼,是班上一个十分活跃的男孩儿。看到自己被关注,男孩儿更是洋洋得意地说,“圆明园我去过,根本不是这样的!这些图片太假了!……”看他越说越起劲儿,我立马“强有力”地制止了他。之后导游接着介绍,但很明显,班上大部分学生已经不在状态了。这堂课的最后结果是完成了课标要求的知识,但所谓的情感体验几乎是半点都没有。

我仔细回顾这堂课,缺点实在太多:

第一,我忽略了90后的学生们都是在电子产品的包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个事实。他们对于网络的接触比我这个老师要精通太多,他们可以一下子辨别图片是真实的还是网络制作的。而历史需要的是真实的体验,不真实的图片只能得到不真实的体验。

第二,情景设置本来应该是出彩的地方,但由于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有限,导游的介绍仅仅来自于教材上为数不多的几句描述,无法将同学们带入情境中,着实成了败笔。

第三,最失败的是,当质疑的声音出现时,我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以教师的权威将学生的发言制止了。如果当时我积极的引导,让质疑的孩子来说说他对圆明园的所见所闻,也许会看到孩子们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理解的圆明园。但可惜的是,我扼杀了这个孩子的发言,同时被我谋杀的还有他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带着对那个孩子的无限歉疚,我重新整理了这堂课。

为了得到最真实的体验,我利用假期时间去了北京,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来参观和理解圆明园。

上课了,我合上课本,宣布:“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上课,老师带大家去旅游。”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欢腾!“我们今天要去的是一个神奇而又神秘的地方————圆明园。有同学去过吗?”同学们摇了摇头。“哎呀,那太可惜了”,我表示了极度的惋惜。“那可是一个美丽又明媚的地方!”“老师,你给我们讲讲吧。”有学生经不起诱惑了。“好吧,我讲讲我看到的圆明园。”我心中窃喜,学生上钩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走进圆明园。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它。”

顿了顿,我开始讲诉。

“我初识圆明园是在去年盛夏。早上六点半,我穿过静寂的游廊,来到了湖边。湖中是漫天的莲。清晨的雾还未完全散去,远远近近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一朵朵莲露出羞怯的娇颜;漫天的莲叶一直散开,直到天的尽头。轻轻地闭上眼睛,扑鼻的清香中弥漫着莲的香气,沁人心脾。我的思绪也在这美妙的盛宴中慢慢蔓延……”。

“时间飞逝,正午来临。毒辣的阳光狠狠地刺在皮肤上,可恶的知了没完没了地嘶叫着,人的心情糟糕透了!这时,小船驶入了一条狭窄的水道。两岸高大的柳树直直地垂入水中,将湖水映得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燥热在一点点消散。这时,一座小桥闯入眼中。桥很小,几步就可跨过。但令人吃惊的是,整座桥居然是通透的白色大理石砌成,桥墩和栏杆上雕刻了无数条飞龙!虽然历经沧桑,但飞龙英姿勃发,几乎飞振上天!……“

“小船继续在狭窄的水道里穿行,拐过一个湾,世界变了。远远的,没有恢宏的建筑,没有艳丽的花圃。有的只是一人多高的野草在疯长。野草背后,是一块块冰冷的石头,无声无息地躺在那里。我知道,我要找的地方到了。“

“即使有开阔的水域,船夫仍然将船紧贴着岸边行驶。我伸出手去,触摸到了冰冷是石头。那是怎样的感觉啊,刺骨的冰凉立刻直达心脏。我禁不住颤抖着。面前时怎样的景象啊!精致的雕像不复存在,洁白的大理石柱上依稀可见烟熏火燎的痕迹,一只残破的石狮跌落在空寂的泥潭里,眼神空洞。(幻灯片展示我自己拍摄的圆明园一角的残迹,一直残破的石狮。)举目望去,皆是残破如斯的景象。如果刚才的经历是仙境,现在身处的就是地狱!“

“是谁毁圆明园?”

“英法联军!”学生们愤怒的声音响起。……

没有炫目的课件,没有花哨的图片,有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老师用心将她的感受讲诉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她的感受。

这样一堂课,在一千位老师眼中会有一千种看法。成功与否见仁见智,但我收获了更多:我看见孩子们的表情随着我的讲诉不断的变换,我看到孩子们脸上那心痛与愤恨的表情,我看见孩子们眼中氤氲着的水汽在蒸腾。

我想,圆明园已经在他们心里扎下根,同时生长的,还有历史这棵小苗。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