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6-01-12严西秀
严西秀
金钱板是四川曲种,另有三才板、金签板、玉子板等别称。有学者认为她源于明、兴于清、盛于民国、高峰在新中国。果如此,则是四川曲艺中的年长者了。
她流行于以四川为中心的“川语区”,普及很广,影响很大。她是国家级“非遗”,代表人物邹忠新是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邹忠新(1924-2013)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有不少让人不敢相信的真实故事。他一岁丧母、五岁丧父、六岁从艺,从未上过学,在从艺后的八十三年里,全身心投入金钱板艺术的继承、创新、发展,奋斗不息,探索不止,为我们留下了两千多个金钱板曲目,其中很多经典;他天生绊舌,口齿不清、说话不明,凭着一股无可奈何的蛮劲,把小石子含于口中天天磨练,最终磨断绊舌,满口鲜血。以王佐断臂、关公刮骨之悲壮,奇迹般成为语言类艺术大师;他几乎就是文盲,扫盲班后识字也不多,不仅令人惊讶地整理、创作了两千多个作品,而且总结出自己的表演、创作理论《盘龙套》《七件箱》,在金钱板打、唱、表、说诸方面,既有炉火纯青的实践,又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他长期坚持艺术传承,以张徐为代表的上千徒子徒孙,遍及云贵川渝;他总结前辈、转移多师,让金钱板艺术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以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他八十九岁无疾而终,生命最后十年己经双目失明,仍以饱满激情,在助手们帮助下完成了至少36万多字的《邹忠新金钱板演唱作品精选》和录制了20个代表作品DVD。他的传奇已经诗化为一种精神,鼓舞着四川曲艺人不断前行。“牡丹奖终身成就奖”他当之无愧。
《秀才过沟》是金钱板经典曲目,几乎所有学金钱板的都会唱,几十年来演出频率很高。作品以游戏心态,写一个满腹经纶的秀才,在实践中处处碰壁闹笑话的小故事。不到七十行的唱词,精练传神地塑造了这个秀才“只惟书、不惟实” 的迂腐形象。观众在愉悦与快乐中,“笑着和自已的过去告别”,从而可以得到“理论应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等哲学上的启迪。这些哲学命题我们并不陌生,既接地气,又上档次。对其解读“高也可、低也可”,完全可以因人而异,观众接受起来没有一点隔膜。直到今天乃至未来,都不会过时。
更为重要的是,邹忠新老师对《秀才过沟》的表述完全是“金钱板式”的,而不是概念式的。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是四川合江人,曾多次听过邹忠新的金钱扳。他把金钱板美学价值戏说为“猴气”,说是像峨眉山的猴子,调皮捣蛋,不拘一格、不依打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正话趣说、理正情歪、情正理歪等等,总给人意外惊喜。
《秀才过沟》中,形容秀才满腹经纶时,说他—诸子百家全读过,《康熙字典》背得最熟。难能背诵《康熙字典》呢?幽默自在其中。这位秀才身处农村而不闻农家事,对庄稼一窍不通—将身经过菜园土,把苦瓜认成嫩苞谷。明明是根大萝卜,他硬说这一个红苕长得粗。这些通俗大白话在农村演出时效果出奇的好,总会引得农民朋友开心大笑。为什么呢?因为农村三岁娃娃都懂的知识,秀才却自信地无知。途中有一条“宽不过二尺五”的水沟,秀才坚持“君子必须行正路”,要在书本上找答案。然后他就开始翻书—“人之初”,“百家姓”,翻了“大学”翻“中庸”,“论语”“孟子”细细读。从早晨读到日当午,读得他汗流浃背气呼呼。竟然为了找过沟的办法查找众多经典。这时来了一农夫,说这很简单嘛,一跳就过。秀才一跳,跳进水沟,“肚皮灌成了个一把大茶壶”。农夫给秀才示范,一步就跨过了沟。秀才理直气壮地埋怨—书上说“双脚为跳,单脚为跨”,你明明是“跨”为何说“跳” ?“你真是不懂圣贤书”。你看,他还在怪别人。
短短的《秀才过沟》结束了,但留给观众的思考却是长长的。我们在以后好长的日子里,一想起这个秀才就会偷偷地乐,嘲笑他太迂腐、太可笑,自豪着“我比他聪明”。然而,我们真的比秀才聪明吗?未必。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和这位自命不凡的秀才一样,以为多读了几本书就什么都懂了,以为现成的答案都在书本上。教条主义在好长时间里带给我们个人,乃至国家民族巨大损失,至到今天,它也没绝种。重理论、轻实践,惟上惟书不惟实,凡事都想从书本上找办法、找答案,是不少人、包括当代一些“公知秀才”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眼下社会上的种种荒唐,诸如“证明我妈是我妈”“办件事要盖几十个坨坨章”的繁文缛节……究其根源,概与此有关。
我还在说曲艺吗?是的,我在说四川曲艺金钱板《秀才过沟》。我仅仅在说曲艺吗?不,我说的已经超出了曲艺范畴。
朋友,仅仅五分钟的《秀才过沟》,以这么幽默、嬉戏、调皮的“曲艺式表述”,给了我们这么厚重、这么严肃的思想启迪。如果放眼全国更多的曲种,类似《秀才过沟》这样醍醐灌顶、发人深醒的小段并不少见。这些经典曲目不仅是“开心果”,还有开启智慧、发人深省的功能。她雅俗共赏,大俗大雅。你想思考,够你思考;不想思考,快乐也行。
这种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典作品,正是曲艺的力量、曲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