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缘何说易行难?
2016-01-12李亚红
李亚红
破除“看病难”“看病贵”积弊,分级诊疗势在必行。专家认为,推进分级诊疗,需迈过三道坎:让优质医疗资源留在基层;完善大小医院间转诊机制;理顺大小医院间利益分配机制。
让优秀医生“长”在基层
实行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是国际通行模式。一些地方正在建设“家庭医生”队伍,提倡常见病多发病社区首诊。
“初衷是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医生‘朋友,生病先找‘朋友。”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巡视员郭积勇说,“如果确有需要,由‘家庭医生负责分诊转诊到大医院。”
北京推行的“家庭医生式”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居民自愿签约,一个“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最多签约家庭不超过600户。然而,由于社区医生服务能力和水平问题,影响到“家庭医生”制度的推广。
北大光华卫生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国恩说,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短缺,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状况。
大医院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工资待遇优于基层医疗单位,对优秀技术人员有吸引力。而社区卫生服务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人才流失严重。
让患者留在基层,社区要能“接得住”,根本在于提升能力和实力,要让好医生“长”在基层。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高凤娟认为,目前,社区医生晋升指标和比例相对较低,晋升空间有限。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建议,建立基层小医院与大医院人才培养合作、帮扶机制。比如,采取多点执业、对口支援等方式,让大医院优质资源向基层流动。
完善大小医院转诊通道
让患者分级诊疗,重要的是,患者首诊在基层并能够顺利转诊到大医院。然而,当前除了医联体和对口支援可以由基层医院向大医院转诊外,患者从基层看病再转诊到大医院并不容易。这也是许多患者直接前往大医院看病的主要原因。
大医院应重点解决疑难杂症,按照医改政策,应当接受从基层转诊来的患者。尽管北京市卫计委多次要求,只要是社区转来的患者,大医院不能拒绝。然而,小医院向大医院转诊渠道并不通畅。
记者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采访,见到来自河北的患者范海萍。她因腿痛无法站立,在河北医院诊治20天,未查出病因。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医生推荐她到北京宣武医院就诊。
“二院的医生告知,去北京宣武医院找她的老师给看一看。不巧,我和家人从河北到北京得知,要找的那个‘老师出去开会了。”范海萍说,“只得打电话预约其他专家号,可是电话里说最近的‘专家号挂满了,只得找‘号贩子买了一个‘专家号。”
解决“下转上”难题,北京、上海、江西等地探索用医联体的模式。“北京到2016年底将建成50个医联体。”一位专业人士说,“在医联体内部,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病人能通过‘绿色通道转到大医院诊治,而大医院需要康复的病人也能转到二级医院或者是社区医院。”
医联体是由几个大医院的“点”带动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面”。医联体由大医院牵手小医院组成,一般由一个三级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区县医院)作为核心医院牵头,联合区域内多家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过,这种医联体一般限于大医院与周围医院的合作。
北京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说,医联体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通过传帮带,将大医院的先进诊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基层。通过大医院专家到小医院出诊等形式培养基层医务人员,让他们自身逐渐强大。
北京市医改办原主任韩晓芳认为,应分别明确一级、二级和三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压缩大医院普通门诊量,通过绩效考核、财政补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引导大医院注重疑难杂症的诊治。让大医院更多地接诊从基层转诊来的病人,并建立相应的“绿色通道”。
理顺大小医院利益分配机制
分级诊疗不健全,患者无序就医,还体现在大医院大小疾病“通吃”,导致城市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吃不饱”,资源闲置。接受采访的多家公立医院院长认为,分级诊疗事实上就是分钱,转诊就是转钱。其中主要原因是,大医院的收入结构分三块:财政拨款、医疗服务收费、以药补医。
“政府投入只占医院整个运营成本的12%至13%。”陈勇说,“这也就是说,大部分费用要靠医院通过服务患者去挣。”
医改专家调查发现,北京、上海等城市大医院三成以上的患者是得了慢性病来定期开药的,如果真正建立起分级诊疗,大医院的病人数量会大幅分流。
一位医改专家直言,现在门诊依然是大医院重要且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利益机制调整没有明确的情况下,没有哪家医院敢放弃门诊。
记者采访发现,经济杠杆引导患者首诊在基层虽有一定作用,但这种吸引力较弱。“医保政策引导支持力度还不足。”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钟东波说,“北京市现有医保政策对患者采取自由流动、自由选择医疗机构的政策,对优先选择社区卫生机构的引导力度不足。”
浙江大学医学部附属邵逸夫医院常务副院长蔡秀军认为,引导分级诊疗要发挥医保的杠杆作用,拉大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和异地就医的报销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