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叙事主题的选择艺术

2016-01-12赵新源孙瑶樊小西

戏剧之家 2015年24期
关键词:纪录片

赵新源+孙瑶+樊小西

【摘 要】纪录片创作者用影像素材来表现他们所想表达的主题,因此拍摄一部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选题。本文认为,确定主题的原则包括:信息优势、文献价值、思想内涵、可拍摄性、创作者审美旨趣。

【关键词】纪录片;选题方式;选题原则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88-02

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首先是拍摄主题问题。要想摄制一部纪录片,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拍摄题材。题材就是纪录片创作者用他们拍摄到的影像素材来表现他们所想表达的主题。就广度上来分,有国内外题材、科幻童话题材、现实和历史题材;就现实生活而言,有爱情婚姻题材、天灾人祸题材、交通商贸题材、宗教迷信题材等题材,种类五花八门,包含了时空与空间的所有题材。

选择了好的题材,那么纪录片的拍摄也就算成功了一半,因为不同的选题影响着不同的摄制风格与摄制手法,也影响着观众的共鸣。选定了题材,就定好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和方向,而且,如果选择的题材容易深入和深度挖掘,还可以提高创作成功的几率。

一、选题方式

选题大概可以分为“主题先行”和“主题后行”两种类型,主题就是创作者通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创作理念。

(一)主题先行

主题先行是指创作者在摄制影片之前,先有了一个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根据这个中心思想去寻觅能表现出他的生活素材,换句话说,也就是主题引导出事实,事实必须能够表述主题。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纪录片部主任魏斌的说法很有代表性:“我可以去拍一个劳动模范,也可以去拍钱学森,但是我办这个栏目我就去拍钱学森;我可以去拍乡镇企业家发明飞机的小过程,《生活空间》就拍过,也可以拍航天飞机发射的过程,我还是去拍航天飞机。我大概是这么想的,从宣传的要求来说,钱学森是一个爱国者,是一个科学家,对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国防事业也可以说是个民族英雄,那么你怎么记录都没有关系,看起来有点讨巧,但是题材的选择你不能不考虑。”[1](P225)魏斌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只要定了一个主题,找好了具有宣传价值的拍摄对象,那剩下的工作就是创作者围绕主题去找素材。看似简单,但主题必须能够融化进拍摄素材中、生活事实中。因为主题就是从生活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必须能够还原得回去。如果创作者不仅依靠寻觅到的拍摄素材,还要靠例如旁白这样的解释手法,才能够表达出主题,这便不是一个好的拍摄题材与拍摄过程,用魏斌的意思来表达就是堕入贬义的“宣传”了。

(二)主题后行

与主题先行正好相反,是创作者在寻找素材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拍摄对象的接触,主题渐渐清晰明朗。获得1994年国际纪录片联合会最佳长篇奖的《篮球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导演史蒂夫·詹姆斯原本的拍摄对象只有阿瑟,但在拍摄的过程中,发现了另外一名球员威廉也是很好的拍摄对象,因此詹姆斯排除万难将两人都定为拍摄对象。阿瑟和威廉两人虽在不同的球队,但他们志同道合犹如一对亲兄弟。而且在拍摄期间,阿瑟和威廉之间的故事一个连一个的发生,詹姆斯本打算三个星期拍摄、六个月剪辑完成的影片,最后竟然拍了五年半,后期剪辑也用了两年。

二、主题的确定原则

既然选题影响着整部影片的好坏,那么好的选题具备哪些元素了呢?

(一)信息优势

一位研究化学动力的诺贝尔奖得主曾说:“人和动物一样,天生就有好奇心。婴儿好奇,狗和猫也好奇”。[2]作为“发现艺术”的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首要原则就是题材的新鲜度,其次是信息量的大小。

第一,新鲜信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题材,拍摄别人没有拍摄的内容,或者从崭新的视角拍摄已经拍过的题材。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到非洲野生动物园的拍摄;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带着摄像机千里迢迢去到北极拍摄爱斯基摩人,甚至用搬演的形式拍摄爱斯基摩人原始的生活方式。又如我国的经典纪录片《龙脊》《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他们都是选择远离城市,人们不熟悉甚至是不知道的事情作为题材。

第二,信息量大。很多纪录片的选题选择从深度和广度上去充实。比如,《较量》这部片子就是靠大量鲜为人知的信息取胜,该片披露了大量抗美援朝的史料,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二)文献价值

影片要能够抓住反映某个特定时期的特点,触碰到社会问题和矛盾,展现这个时期精神风貌、见证历史重大的典型事件,这类题材往往具有文献资料的永恒价值。例如纪录片《大官村里选村官》讲述了偏远村庄的农民们按照现代程序规范进行民主选举的故事,如今,我们回首这段民主选举,发现这段选举在中国民主发展史上,标志着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进入了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又比如纪录二战中德国纳粹进行种族灭绝大屠杀历史的纪录片《浩劫》,通过当年历史见证人和幸存者的讲述,给观众重现了没有任何影像记录但让人至今一想起就不寒而栗的大屠杀。

(三)思想内涵

纪录片不能仅仅局限于纪录真实事件,还应该把影片放入社会中,和社会因素连接起来,进行思考与探索,赋予纪录片丰富的思想内涵。别林斯基说过:“如果艺术作品只是为了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没有任何发自时代的主导思想的强有力的主观冲动,如果它不是苦难的哀歌和热情的赞美,如果它不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那么,这样的艺术作品就是僵死的东西”。[3]由此可见,纪录片应该具有思想性,而不仅仅是新鲜事物的展示。

(四)可拍摄性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作品,是要通过电视或大荧幕来进行表现的,它需要通过画面、声音来进行消息传达,客观事物的形象性表现出来是各不相同的,仅像文艺作品那样有文字,光说是不够的。因此创作者在选题时,需要注意所选题材是否能表现出生动、明朗的形象,不仅仅是人物的嬉笑怒骂,也要看是否能展示出所处环境的特定格局。例如创作者可以留意:1.拍摄对象的职业、事物的特点是否具有丰富的视觉特点;2.拍摄对象或事物涉及的面是否狭隘,无拍摄转换的余地;3.拍摄场景是否单一,不可变化;4.现场的环境是否具有可看性。通过以上几点,创作者至少保证在画面呈现上不会单调枯燥。

(五)创作者审美旨趣

纪录片是创作者的思想表达,同时也需要创作者对影片进行加工,才可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因此,创作者对待影片的关注度也是选题的关键。当我们刚开始摄制一部戏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自己身边喜欢的事物为主题,这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些事物有兴趣。要想拍出成功的影片,首先创作者要对所选题材感兴趣。独立制片人蒋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选题材时的感受:“1994、1995年,我跟吴文光在国外呆了很久,回来后第一个想法就是:我不能再荒废了,我不能再在外面转了。于是就去了煤矿,安源煤矿,在那儿拍了六部片子,就是《生活空间》的短片,我觉得当我能够回到那种地方的时候,我特别自然,可能天生的。吴文光那时就问我:你怎么老想拍那种东西?那是1995年我们在国外探讨事情,他说你怎么老想关注下层社会、下层生活,我说我觉得在那儿我特别自然,他说你应该去圆明园画家村去拍那帮画家,我说我不喜欢那帮人,我不喜欢,我怎么能拍好他们呢?我就是用批判的角度去拍他们我也不愿意在那个地方呆着,我烦死了。所以我不愿意去。”[4](P115)

参考文献:

[1][4]吕新雨.纪录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2003.

[2]约翰.波拉尼.为什么要有科学家[A].贝蒂娜.施蒂克尔编.张荣昌译.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C].北京:三联书店,2003.15.

[3]张德明.报告文学的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123.

基金项目:本文源于四川大学实验技术立项“基于TRIZ理论的实验室创新管理模式在提升实验室服务中应用的研究”(项目编号sy2015006)。

通讯作者:孙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谈短时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