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保健学》教学改革初探
2016-01-11梁静
梁静
【摘要】《体育保健学》是体育相关专业必修课,讲解人体在体育运动中的保健常识和保健措施。传统《体育保健学》教学课程内容陈旧、课时安排不当、师资力量不足,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保健技术的掌握。高校应该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契机,精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加强实验教学,改变当前《体育保健学》的教学困境,促进大学体育保健常识的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体育保健学》;转型发展
一、前言
《体育保健学>是一门体育与医学交叉的新兴应用科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中的保健常识和保健措施。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的飞速发展,《体育保健学》越来越受人民重视。《体育保健学》具有多学科、协作性强、实践性强等特征。《体育保健学》早在1991年《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通知》中就被明确定义为高校体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同时教育部还进一步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应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些条款都明确了《体育保健学>的重要性,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保健学》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实践性差等问题,这些都不适应高校应用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只有改革《体育保健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对应的措施才能解決当前高校的困境。
二、地方院校《体育保健学》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陈旧
《体育保健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运动过程中的保健知识和保健措施,大多数高校只强调保健知识的重要性,没有训练学生保健技能,甚至连简单的急救知识、急救技巧。例如,学生“溺水”时的“心肺复苏”技巧。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技能内容偏少,实用型、实践性的课程内容没有,不能与实际体育活动中紧急情况相符。
(二)课时安排不当
大多数高校的体育相关专业开设了《体育保健学>这门课,但课时安排偏少或不当。有些高校一周开设二节,有些高校二周开设二节,有些高校不是针对所有的学生开设,只对那些患有慢性和急性疾病以及身体异常的学生才开设《体育保健学》,而其他学生不开设。
(三)师资力量不足
大多数高校《体育保健学》教师都不是医学专业的,而是由普通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但《体育保健学》涉及许多医学常识和医学急救措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难以胜任。
三、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
《体育保健学》教学探索
(一)精简教学内容
《体育保健学》教材通常十章,涵盖体育运动、体育保健、体育医疗、体育医疗法规等方面的内容,教材内容泛而且多。但大多数高校只安排每周二个课时学习《体育保健学》,这就要求高校精简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将医务监督,运动与合理膳食和运动性病症等章节的内容进行精简,或改由学生自主学习,将身体各部位运动损伤,体疗康复和运动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详细讲解,区分重点、难点,实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握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实现有效的取舍,最终提高《体育保健学》的教学效率。
(二)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式只关注考试成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播放机的效应,不停地照着教材播放,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不愿意听课。《体育保健学》涉及大量的医学常识,抽象且难以理解,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那学生更难理解。教师应该采用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游戏教学”等等,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有趣,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另外,还可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视频解说那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快乐掌握知识点。
(三)加强实验教学
《体育保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安排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教学,一部分是实验教学。传统的课时分配为理论占百分之六十,实验占百分之四十;应该加强实验教学,调整课时分配,将实验课时调整为占比百分之六十。实验教学按照难易程度逐次分级开展,包括演示性实验,例如,按摩的基本手法、保健按摩、运动按摩、穴位按摩和治疗按摩等;综合性实验,例如,运动性疲劳的判定和运动损伤的特殊检查手法等等。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体育保健常规的处理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