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耳煤矿复杂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效果分析

2016-01-11魏燧,肖永洲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分析

发耳煤矿复杂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效果分析

魏燧1,肖永洲2

(1.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邹城 273500;2.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81)

[摘要]分析了发耳煤矿复杂的地形条件、构造条件、煤层条件、物性条件,根据该矿的地质条件,提出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对策,依据采掘揭露资料、井下钻探资料、地面钻探资料,对发耳煤矿三维地震勘探的效果进行了验证,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煤层埋深相对误差一般小于4%,可基本控制落差大于10m的断层,同时指出了三维地震勘探在贵州煤矿应用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关键词]复杂条件;三维地震勘探;勘探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TD166[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4-05-26

DOI[]10.13532/j.cnki.cn11-3677/td.2015.01.007

[作者简介]魏燧(1961-),男,山东菏泽人,高级工程师,兖矿集团资源开发部部长,从事矿井建设管理、西南部及西部煤炭资源项目的建设开发工作。

3-D Seismic Exploration Effect of Faer Colliery under Complex Condition

[引用格式]魏燧,肖永洲.发耳煤矿复杂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效果分析[J].煤矿开采,2015,20(1):23-25,44.

发耳煤矿位于贵州省水城县发耳乡,设计生产能力3Mt/a,划分为2个独立的井区——一井区和二井区。一井区设计生产能力1.8Mt/a,为生产矿井,平硐-斜井开拓,采用长壁后退式采煤法,综合机械化开采,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生产采区为一采区和三采区,开拓采区为五采区;二井区设计生产能力1.2Mt/a,为基建矿井,斜井开拓,正在建设。2009年以来,发耳煤矿完成了一井区1.96km2、二井区4.8km2的三维地震勘探[1-2]。

贵州煤矿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条件、煤层赋存条件都比较复杂,地震地质条件较差,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起步较晚,应用尚不广泛,三维地震勘探效果实际验证资料少,尚未有系统的评价。

1三维地震勘探条件

1.1 地形起伏大,条件复杂

发耳煤矿地处云贵高原,地形条件总体上受区域性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属高原高中山地貌,大部属典型的岩溶山区,地形与岩性、构造、风化剥蚀相关。碳酸盐岩地层呈溶蚀洼地、山峰,喀斯特地貌较发育;碎屑岩地层则表现为长梁山、冲沟,以河谷、冲沟等侵蚀地貌为主。地形标高900~1915.6m,相对最大高差可达1015.6m,一般相对高差500m,含煤地层出露标高一般为900~1300m。地表发育有缓坡、台阶、冲沟和悬崖陡壁,地形迭宕起伏,切割剧烈,山势陡峻,相对复杂,给地震测线测量和野外资料采集造成很大困难。

1.2 煤层厚度薄,稳定性较差

井田内地层由下到上依次发育有二叠系中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龙谭组(P2l),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永宁镇组(T1yn)及第四系(Q)。

煤层厚度较薄,以1.0~2.0m厚度薄煤层和中厚煤层为主,没有超过3.5m的厚煤层;煤层稳定程度低,属于较稳定~极不稳定类型;煤厚变异系数大,一般30%~80%,出现煤厚变薄带和无煤带,厚度变化规律性不强;煤层倾角一般4~28°,平均15°左右,倾角变化也大。1煤平均厚度1.75m,位于煤系地层顶部,上距龙潭组顶界平均13.60m,下距3层煤顶界平均10.58m,为三维地震勘探的第一个目的层。

1.3 地质构造条件较复杂

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断层条数多、密度大,小褶曲、小断层发育,对井巷开拓和煤层开采影响较大,地质构造较复杂。

1.4 地震地质条件差

浅表层第四系岩性为黏土、碎石夹杂泥土,坡堆积层松散,在土中激发产生的面波能量强,且易生成强能量浅层多次反射—折射波,干扰有效波。

浅部永宁镇组石灰岩厚度达100m以上,在沟谷地段有土层覆盖,近地表岩性横向、纵向变化较快,对地震资料的成像造成较大影响,对煤层反射波有一定的屏蔽作用。

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差,浅层及深层地震地质条件一般。成孔施工难度大,激发条件较差,给测线施测、成孔、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都带来很大的困难,也提高了成本费用。

2复杂条件下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对策

发耳煤矿三维地震勘探为典型的山地三维地震勘探,对勘探区进行全面踏勘,深入分析研究地貌、岩性条件,从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和数据处理质量两个方面考虑,认为激发方法、成孔技术、大高差的静校正方法为物探工作的技术难点,并采取了针对性技术措施,基本解决了复杂条件下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难点。

为获得高分辨地震资料,采取了高定位精度、高空间采样率、高时间采样率、高覆盖次数的对策;对采集参数和试验方案进行了优化,实施了检波器挖坑埋实和激发井埋实,干扰严重时不施工,避开高频环境噪声干扰,杜绝坑炮和浅井炮。

2.1 激发方法选择

为避免地震波能量吸收及散射,杜绝坑炮和浅井炮,钻孔必须打到高速层,且必须采用闷井激发,杜绝开花炮,采用QPY-30钻机或WTZ-301风动钻机成孔且打到基岩下一定深度的高速层,深井激发,并采用泥浆、水、砂土进行封孔,使其产生集中向下的爆发力,提高激发能量、激发频率,在有效地避免声波的同时尽可能地压制面波干扰,从而提高低频信号的信噪比;在基岩中激发,可提高地震子波的主频和地震波的分辨率,为取得优质的原始地震数据提供技术保证。

井深效果分析:试验井深为4m,6m,7m,8m,9m,10m,12m,14m,16m,18m,单井激发。当试验点位于地势较高处、覆盖土层较厚时,浅层岩层风化严重,井深小于10m,记录面貌差,有效波不突出,面波较重;井深大于10m,有效波较明显,反射波能量强。试验点位于低洼处时,井深大于6m,有效波的能量均较突出。随着井深的增加,有效波的能量有所增强,当井深大于10m时,激发效果基本没有变化,因此确定最佳井深大于10m。

药量效果分析:每个试验点均采用最佳井深10m进行药量试验,分别进行0.5kg,1.5kg,2.0kg,2.5kg,3.0kg药量试验,除了0.5kg药量激发的背景干扰稍重外,其余药量激发均取得良好的地震效果,为确保取得良好的记录资料,确定药量为1.5kg。

通过井深、药量试验,最终确定井深药量组合方式为井深大于10m、药量1.5kg。

2.2 检波器及接受方式选择

勘探区为山区,地形复杂,树木多,造成单炮记录的背景干扰严重,对资料信噪比影响较大,为消除其影响,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60Hz检波器,采用3只检波器串联零基距组合方式,检波器灵敏度高。在野外施工中抓好检波器埋置的工作,力求使检波器与地表土壤或岩石组成一个阻尼较好的振动系统,压制地表随机高频噪声,为提高高频段有效波的信噪比打好基础。在裸露岩石区域,为使检波器与岩石耦合较好,采用轻便发电机和电钻等设备成小孔,将检波器尾锥直接插入孔内,岩石和孔壁间充填物质,使检波器与地表土壤或岩石组成一个阻尼较好的振动系统,提高了高频段有效波的信噪比。

2.3 复杂山区观测系统设计

勘探区内沟梁发育,地表落差较大,根据地貌特点将勘探区划分为数个小区,为增加采集方位角的宽度和偏移距的均匀度,更合理地获取物探信息,采用了8线8炮常规观测系统与块状特殊观测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采集方位角的分布范围,对偏移距的分布范围也有明显改善,同时辅以高覆盖次数,提高了信噪比。

2.4 最佳观测范围调查

勘探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大排列长度,对试验段进行了试处理,得到高信噪比的地震时间剖面,进行了覆盖次数的对比处理,在200ms,300ms,400ms左右,形成3组较强的反射波,可以满足地震解释的要求。

3三维地震勘探地质成果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控制了主采煤层的形态,查明了主要构造及发育规律,控制了主要煤层厚度变化趋势。

一井区原构造展布方式是根据钻孔资料及地面出露的地层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规律推断而来,断层的性质、产状、落差及地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等分析判断均存在较大局限性。共组合断层7条,全部为正断层,断层落差20~55m,走向NW30°左右,3条断层倾向NE60°,4条断层倾向NW60°,平行排列,断层之间的间距由西往东依次为40m,170m,105m,220m,220m,470m,形成一系列的地堑、地垒、台阶式构造。由于断层落差大,无法跨越断层布置正规工作面,致使采区难以设计。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否定了原断层组合方式,对构造方案进行了较大的修正。一井区解释落差10m以上断层11条 (图1)。

图1 一井区三维地震勘探前后构造对比

4三维地震勘探效果验证

根据三维地震勘探成果进行了采区设计,一井区回采了10102和10103工作面,掘进了10105工作面,掘进了大量巷道予以验证(图2);二井区完成了补充勘探,有钻探工程予以验证。

图2 一井区1煤断层三维地震勘探与实际验证对比

4.1 煤层埋深验证

一井区1煤埋深绝对误差为-10.8~+5.2m,相对误差为-4.80%~+2.09%,只有A3点为正误差,由于受断层影响,其他点均为负误差(表1)。

表1 一井区1煤底板标高三维地震勘探与实际验证对比

注:绝对误差中比实际浅为-,比实际深为+。

二井区1煤底板标高绝对误差为-8.37~+39.39m,相对误差为-3.78%~+7.19%,3个钻孔中为负误差,其他8孔中为正误差,BJ1304钻孔由于断层影响,误差最大,达到+39.39m(表2)。

表2 二井区1煤底板标高三维地震勘探与实际验证对比

注:绝对误差中比实际浅为-,比实际深为+。

4.2 断层验证

一井区井巷工程及井下钻探验证断层6条,断层落差的误差最大为5m,较为准确;断层的平面位置摆动误差为50~91m,误差较大。F-12断层延展长度误差较大,F-13断层实际揭露分岔为2条,探F9,F10断层实则为1条;10102和10103工作面回采揭露5条落差1.1~5.7m的小断层,三维地震勘探中没有查出(表3)。

表3 一井区1煤层断层三维地震勘探与实际验证对比

二井区补充勘探验证断层5条,FJ1305断层落差的误差最大为30m,B1101钻孔未控制到F28断层;断层的平面位置摆动误差为10~50.5m(表4)。

表4 二井区1煤层断层三维地震勘探与实际验证对比

5结束语

(1)通过试验研究,找出适用于勘探区不同岩性地层的激发方法,优化设计采集参数和试验方案,正确进行静较正,保证了数据采集质量和资料处理质量,达到了三维地震勘探目的。

(2)发耳煤矿三维地震勘探煤层埋深相对误差一般小于4%,但局部绝对误差较大;可基本控制落差大于10m的断层,但对断层落差、平面摆动位置控制误差较大;对落差小于10m的断层,控制程度差。

(3)只要在充分踏勘、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复杂的地形、地质、物性条件,进行充分的井深、药量、检波器组合方式、观测系统排列组合方式等试验,找出适用于不同岩性地层,尤其在厚层石灰岩出露条件下的激发方式;正确进行静较正,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和资料处理质量,三维地震勘探在复杂条件下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发耳矿井一井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泰安:山东中煤物探测量总公司,2009.

[2]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发耳矿井二井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贵阳:贵州西能物探技术有限公司,2010.

[3]肖永洲,李作明,管志召,等.黔北煤田地质特点及采取对策.煤炭科学技术,2008,36(3):99-102.

[4]肖永洲,于展绅,孔祥周.发耳煤矿三采区突水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山东煤炭科技,2012(3):195-196.

[5]柏军.浅析黔北煤田的地质构造及工作方式.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4):180-181.

[6]张宏,王松杰.云南山区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山东煤炭科技,2008(5):99-100.

[7]卫学忠,孙卫东,许崇宝,等.贵州山区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方法研究.煤矿开采,2008,13(2):23-25.

[8]戴世鑫,朱国维,张鹏,等.地震模型干扰波去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煤矿开采,2012,17(1):21-25,29.

[责任编辑:施红霞]

开采技术与装备

猜你喜欢

分析
0~6岁儿童行为测听与tb-ABR的相关性分析
禽大肠杆菌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对计划生育必要性以及其贯彻实施的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
徐訏 40 年代“现代志怪” 的小说叙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