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不是你的“自留地”
2016-01-11如风
如风
近几年,随着微信成为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其附带的“朋友圈”功能也日益强大。刷朋友圈已成为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朋友圈里几乎每分每秒都有人在发帖刷屏,小道消息、奇闻八卦、励志故事、养生秘笈、个人感悟、生活细节、观点争论、时局探讨、家长里短、代购广告、餐饮食谱、出游信息、饭局通知等等,各色各样的信息都被一股脑儿地塞进里面。有的用户还热衷于在朋友圈里晒孩子、晒自拍、晒美食、晒旅游、炫财富、秀恩爱、推销产品等,俨然将朋友圈当成了一块可供自己任意耕种的“自留地”。但实际上,作为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一种延伸,朋友圈绝非用户的“自留地”。
晒娃拉票暗藏风险
“朋友圈有三宝——点赞、代购、晒宝宝。”置身于如今这个连90后都已经步入晚婚年龄的时代中,不少人发现自己正在经历一个朋友圈里“晒娃照”井喷的时代。那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怀着初为父母的喜悦和对自己宝宝的爱,喜欢用一张张宝宝照片占领社交媒体的高地。于是便有人抱怨:“朋友圈里到处都是‘晒娃狂魔,他们整天都在不停地上传自家孩子的照片——起床时拍,睡觉时也拍;吃饭时拍,拉便便时也拍;健康时拍,生病打吊瓶时也拍;安静时拍,疯闹时也拍……朋友圈的动态都被他们给占满了,这真让人受不了……”还有人对爱晒娃的妈妈吐槽说:“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和你一样对你女儿那么感兴趣,所以,请让我们休息休息吧!”
如果仅仅会招人反感倒也罢了,一些“晒娃狂魔”还有可能招来意想不到的危险。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市民杨女士不久前带着四岁的孙女到县城广场去跳舞。当她开始跳舞后,孙女就蹲在旁边玩。杨女士正跳到兴头上,与她一起跳舞的熟人却牵着孩子过来了,说刚有个陌生女子差点把她的孙女给带走了。随后,杨女士从孙女口中了解到:孩子在玩耍过程中,一名陌生女子突然走过来直呼她名字,并自称是孩子妈妈的朋友,说着便提出要带孩子去找她的妈妈……所幸这时和杨女士一块儿跳舞的一位奶奶过来了,那名陌生女子才扭头走了。事后,杨女士的儿媳妇醒悟到,定是因为她常在朋友圈晒女儿的照片,以及她们去过哪里、在哪里吃饭等,才暴露了相关信息。有了这段惊心的遭遇后,这位妈妈随后删除了其微信朋友圈中的多条跟女儿有关的信息。
有孩子的晒孩子,没孩子的晒宠物,没宠物的晒自己。当人们乐此不疲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时,殊不知已将其个人、家庭成员乃至亲朋好友的具体信息和隐私完全暴露了。记者曾将两位市民微信朋友圈的数条信息,交由两位爱看侦探小说与警匪片的网友进行分析,结果后者耗时无多便分析出前者及其家人的基本信息,包括从前者晒出的心情帖、庆贺帖、快递单等信息中,分析出她们的名字、生日、电话号码、工作单位、所住小区、地址以及相关生活习惯等。民警说,骗子掌握的个人信息越多、越真实,旁人就越难以分辨其真伪。那些爱在网上晒宝宝的父母,如果暴露了太多的行程和小孩信息,便可能会吸引不法分子的关注,一旦骗子趁着老人带小孩的时候进行拐骗,极有可能得手。
很多网友还喜欢在朋友圈中分享行程。长此以往,不法分子就能从中总结出网友的工作区域、家庭地址,并掌握他们的工作、作息时间,进而可能趁机溜门撬锁或实施其他不法行为。
一些朋友圈里流行的“晒宝宝照,嬴大奖”活动也是晒娃的高危地带。不法分子借此方式便能轻轻松松地获取宝宝们的清晰照片与基本信息。
朋友圈里还不乏“拉票帮”——“朋友的孩子参加‘风采少年评比,请帮忙投个票”,“孩子的老师参加‘十佳教师评选,拜托支持一下”,“孩子的外婆参加‘广场舞大赛,请进去点个赞”……这样的拉票帖,相信所有的微信用户都曾见到过,但有网络安全专家提醒说,这些看似随意的拉票行为,背后却暗藏风险,犯罪分子很可能利用“钓鱼”方式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
法律问题不可小觑
置身于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手机拍照功能越来越先进的时代,“拍客”们但凡见到身边的新鲜事,都会随手拍下来,放到微信里分享。但最近德国的法律作出规定,在不经厨师同意的情况下,将食物照片分享至社交网络,属于侵权行为。这意味着那些见到美食便忍不住要拍下来与人分享的“拍客”们,已不能再率性地随手而拍了,否则就可能被诉侵犯厨师的知识产权。这则消息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中国人的权利意识普遍不强,很多微信用户常将别人新设计出来的服装、菜式,甚至别人的形象随手拍下来,然后放到朋友圈里分享,极少有人意识到这样做会侵犯别人的相关权利。
网民们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广告,最基本的法律底线就是不能发布虚假广告,不然就将面临至少两种责任:一种是行政处罚责任,另一种是民事赔偿责任。这是因为,从2015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广告法》,强化了自然人的责任,使之获得了广告发布者的法律资格,当然也就得承担一系列法律责任——除了最高可罚款100万元的行政处罚责任外,虚假广告发布者若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其先行赔偿;若该虚假广告所涉商品或者服务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发布者还将和广告经营者、广告主一道承担连带责任。
由此可见,微信朋友圈并不是任何人的“自留地”或纯私人领地。朋友圈里的每一行文字或每一幅图片,都可能会被他人阅读和浏览,这就说明它仅为个人提供了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并不等同于日记本,它在内容上可以是私人的,但在传播形式上却是公共的,因而体现的是私人空间的公共化。既然如此,你的朋友圈言行自然就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而不能随心所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