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你准备好了吗?
2016-01-11
金秋时节,大银幕上迎来了国产片爆发的小高峰,九月份的《解救吾先生》、《夏洛特烦恼》、《九层妖塔》、《港》,虽然口碑参差不齐,但都赚得盆钵皆满,其中《港》更打破了多项纪录,这意味着国产商业片以越来越成熟的姿态来面对市场。这里的“商业”不单单指影片的类型和题材,更包括影片后期的发行、宣传、硬广和物料的投放,以及在主流媒体的曝光度。
竞争白热化的国庆档过后,十月份又迎来《心迷宫》、《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喜马拉雅天梯》等多部优秀文艺片,而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拿到了近三千万票房,这几乎是他之前所有作品票房的总和。这样的数字让人欢欣鼓舞,说明高水准的文艺片逐渐被市场接纳,观众“只有特效大片才去影院看”的思维在扭转;另外,也得益于市场的进一步扩容,让文艺片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但能说国产电影已经准备好了吗?可能还未必,好莱坞依旧如洪水猛兽,并且,留给国产电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WTO到2017年中国电影保护期到期,届时引进大片开闸,不再有36部的限制,即便市场容量再大,恐怕留给国产电影的空间也不会太多。这是整个电影行业同仁都在面对的困惑,一方面要坚持本土市场的创新,另一方面是未来与世界接轨的喜悦和担忧,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很大,很难给出标准答案,但有前辈的观点可以借鉴。为此,我们独家专访了前中影集团董事长,一手打造出“贺岁档”的韩三平,听听他怎么说。
不管怎么说,提升国产片质量都是重中之重,无论在内容层面还是技术层面。真人秀节目延伸出的大电影,在近两年成为新的类型,受到观众热捧。这类影片既要具备常规电影的故事性,同时又要保持和综艺节目一样的画面风格,这对于影片的摄影是极大的考验,《极限挑战》大电影的拍摄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这部电影的拍摄运用了77台摄影机,摄影团队超过200人,摄影器材的选择、工作人员的调度、机位的架设,都上升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采访了电影的摄影技术指导刘昶熏,让他来深度解读摄影方面的经验。
摄影机从胶片到数字、从重量级到轻量化的逐步转变,也让电影可以走得更高、更远。十月份先后上映的《喜马拉雅天梯》和《绝命海拔》先后上映,碰巧都是聚焦珠峰的两部作品,前者首次让摄影机登顶珠峰,用镜头真实地展现了珠峰峰顶的全貌;后者堪称是好莱坞的一次大制作,无论扎实的摄影技巧和让人屏息的音效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们也分别针对摄影和音效设计,各自为读者献上一篇文章,让大家对这两部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12月份,将迎来一年一度的CineAsia,这一期杂志将如约在展会上和大家见面,敬请关注,我们香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