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高吉林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

2016-01-10王金秋张艳清姚立宏

北方水稻 2016年1期
关键词:吉林吉林省优质

周 波,王金秋,张艳清,姚立宏

(1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长春 130000;2德惠市水稻生产工作站,长春 130300;3梨树县农业局水稻技术指导中心,吉林 四平 136500;4德惠市岔路口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长春 13032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吉林省水稻生产形势也相应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水稻生产既要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保证食用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又要兼顾吉林水稻在国内稻米市场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优质稻米越来越供不应求,且稻谷市场价格明显提升,始终高位运行,稻谷供给不足越来越明显,解决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势在必行。急需推进提高吉林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证高产稳产。为此,笔者等人提出全方位促进提高吉林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思想与相应的策略,以保证水稻生产高产稳产、增产增收。

1 吉林省水稻生产概况

吉林省是北方稻区主要省份之一,素以“吉林大米”著称。2015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约80万hm2(主要种植区面积、品种及产量情况见表1),水稻栽培面积呈逐步上升趋势。出现此种态势,主要是因为国家政策好,农民种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其次是市场拉动,稻谷和大米市场价格看好,农民得到了实惠;还有水资源有所改变,江河流域的水库蓄水量增多,加之充分利用地下水、井水稻增多,水利设施建设步伐有所加快,这些都是吉林省水稻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表1 2015年吉林省主要种植区种稻面积、品种及产量情况

稻米品质优良的品种,栽培面积在逐年增加。近年吉林水稻生产上种植的优质米品种,有国家审定的松辽7号,吉林省审定的吉粳88、松辽6号、农大37、通粳611,外引品种秋田小町、五优稻1号等。虽然每年品种审定都注重品质,但目前在审定的品种中,真正属于优质米的品种并不多。米质优良的品种大都存在抗逆性弱、丰产性差的问题,导致产量低,多数品种已被淘汰,种植面积下降;而且由于栽培技术不佳,施氮肥量过大,追求目标产量过高,导致稻瘟病发生较重。因此,种植优质品种一定要掌握好栽培技术,加以调节,注意施肥量,尤其是氮肥不可过量,否则会导致稻瘟病大发生,不但减产或绝收,亦会降低米质,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另外,一些根本不懂水稻科学的私营种子经销商,私自从外地引进品种,不申报省区试,不经省审定,便加以冠名扩繁经销。此类种子危害极大,给稻农造成损失的案件时有发生,目前省种子执法部门抓得较紧,现象有所好转。

2 吉林省水稻生产的特殊市场地位与战略意义

2.1 吉林省水稻数量上具有优势

吉林省目前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总产量逐年上升,在北方四省一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及内蒙古),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吉林省水稻质量上相对优势

吉林省是江河源省份,处于东北地区主要江河上中游地带,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象生态条件造就了吉林大米特有的优质食味优势,使得久负盛名的吉林大米以其明显的质量优势而日益成为人民喜食的大米。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结果表明,吉林水稻的品质及食味均具有明显好于其他稻谷的市场竞争力。

2.3 吉林省水稻具有高商品率优势

种植粳稻品种的省区在全国大约有20余个,但形成商品稻米的也只有吉林、黑龙江、辽宁,吉林大米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需求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吉林省水稻面积相继增加,成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和稻米输出地。由此可见,吉林省水稻生产直接影响东北粳米市场的稳定和人民食用米的安全。

无论从数量优势还是相对的质量优势以及高商品率程度上看,吉林水稻生产都负有保障人民食用米安全及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战略地位与作用。所以,努力发展吉林水稻生产,全面促进提升吉林水稻的综合生产力,进一步增加吉林水稻生产总产量,更好地塑造吉林品牌大米以满足人民对“吉林大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必抓的头等大事。

3 吉林省水稻生产发展的思路、目标及任务

3.1 发展思路

以科学技术为指导,以保证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政策及科技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艺和农机相结合,大力推广优良水稻品种与实用技术,利用吉林省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充分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优化布局,提高稻米品质,加快形成区域化合理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加大力度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吉林省水稻快速可持续发展,为“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 发展目标

在2015年发展的基础上,力争未来几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由现在的约80万hm2,扩大种植面积达 107万hm2,年约增加 3万hm2,单产稻定在550 kg/667 m2水平,总生产能力达到80亿kg。

3.3 发展任务

按照既定的思路与目标,今后五年的任务首先是实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在中西部地区实现旱改水的及新开水田20万hm2;其次是改革育苗方式,推广育苗工厂化、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第三是推广节水种稻技术;第四是推广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第五是推广“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防治技术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4 水稻生产现状及问题

增加水稻产量,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吉林省目前资源和社会及科技发展状况来看,制约吉林省水稻生产发展与总产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扩大面积潜力有限

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已达约80万hm2,由于受水资源的限制及保护湿地维护生态平衡,水稻种植面积最大限度也仅能扩大到120万hm2左右,所以,靠扩大面积来增加水稻总产量的潜力已是十分有限。

4.2 水稻生产发展不平衡

4.2.1 产量差距大 由于水稻生产发展不平衡,现实产量和高产潜力差距过大。据2013~2015年3 a统计结果:目前平均产量7 018 kg/hm2,最高产量达7 680~9 000 kg/hm2。如果与目前生产潜力10 600~12 000 kg/hm2新育成的超高产品种相比,产量差距更为悬殊。因此,拉近现实生产水平和生产潜力之间的距离,即将单产提高40%~50%以上,是提升吉林省水稻生产单产和总产的主攻方向。

4.2.2 优质品种扩大推广受限 目前吉林省水稻生产上使用的品种多、乱、杂,而新品种推广规模不大,没有统一规划和布局,所以品种多、乱、杂现象十分严重,缺乏在其适应区域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高档次优质品种;而且现有的高产优质超级稻品种吉粳88等的丰产性与抗逆性严重退化,稻瘟病严重,栽培技术不科学等都是制约超级稻品种扩大推广的不利因素。

4.2.3 产业化发展进程慢 全省种子企业、稻米加工业,数量虽多,但普遍规模小、设备落后、市场份额低,有规模、上档次、在种子与大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较少,缺乏有开拓能力的龙头种业和米业,从而影响了种业和米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这也是由于品种多、乱、杂,导致生产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主要问题之一。

4.3 机械化程度低影响产量潜力发挥

水稻生产田间作业人力缺乏和人工作业质量日益低下,机械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品种产量潜力的充分发挥,影响单产水平与总产量的提高。实现机械化规范作业,提高质量,是进一步挖掘吉林省水稻生产单产和总产潜力的有效举措。

4.4 自然灾害频发,产量低且不稳

吉林省易发稻瘟病、稻曲病、恶苗病、纹枯病、白叶枯病、二化螟虫、稻水象甲,还有草荒、除草剂药害、盐碱害等,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80%,甚至绝收。障碍性冷害在吉林省东部山区、半山区时有发生,导致减产30%~60%。诸如此类,造成地区间、年度间水稻单产水平不高不稳,波动较大。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抵御各种灾害发生,也是挖掘吉林省水稻生产单产与总产潜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5 强化吉林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思考

5.1 水稻保证优质,才能盛名不衰

吉林全省有耕地面积553万hm2,而水田面积只有约80万hm2。吉林省东部山区、半山区的牡丹江、图们江、鸭绿江流域水稻种植面积达6万hm2;以第二松花江流域为主的半山区、平原区水稻发展种植面积达60万hm2;中部有辽河流域上、中游的四平、辽源稻作区域水稻发展面积达10万hm2;西部洮儿河、嫩江流域的白城稻作区域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可达17万hm2。

从土地资源分析,水田所占比例小的原因主要是水资源问题,其次是地貌、地形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全省水稻生产的发展要依据水源、地貌、地形特征因势利导,确定规模和发展方向。按水资源总量分析,吉林省水源除满足其它工农业生产所必须的用水以外,仍然可以满足107万hm2水田灌溉之需用。此外,吉林省的独特的自然生态气象条件,决定了吉林水稻以高产优质而著称于世的美誉和优势。这就决定了吉林水稻除其总量中0.5%用于必要的种子外,其余全部供给人民生活消费之需要。

吉林水稻生产只有保持并不断强化优质的优势的基础,才能考虑提高单产和总产,才能从根本上不失去吉林水稻优质食用高商品率的战略优势地位。必须与时俱进地对吉林水稻的品质优势地位加以巩固,品种优化,无公害,对规模化、商品化的标准常抓不懈。

5.2 普及推广优良品种,实现水稻生产跨越式发展

品种的增产潜力是决定水稻生产能力的限制因子,所以水稻生产的本质,是以利用适宜的优良品种,配合各种生产要素来实现能量转化过程。因此各项栽培技术必须满足品种本身的需要,才能发挥其增产潜力,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效益。目前吉林省虽然育成几个水稻优质品种如吉粳88、松辽6号、农大37等,但其抗逆性和优质程度在大米市场上仍然缺乏竞争力。如何育成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的品种,满足生产多元化及市场消费多样化的要求,是今后吉林省水稻生产的主攻方向。

5.3 普及针对优质品种的配套集成技术,有力地强化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由于新育成的水稻品种综合特性优势很强,必须研究出相适应的配套集成的栽培技术体系,才能使优质品种在生产上发挥其潜力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民得到最大的效益。应针对品种配套集成栽培技术体系操作规程,对农民进行栽培技术培训,以提高科技到田率及科学种水稻的技术水平,使水稻品种和自然资源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强化吉林省水稻的综合生产能力。

5.4 加速低产变高产,实现水稻均衡增产

吉林省水稻生产还有一部分产量不高的中低产田,要下大力气对这部分稻田加强改造,尽快实现低产变高产,实现均衡增产,这也是强化吉林省水稻综合生产力,提高总产量的有效途径。因此,要从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入手,提高农田本身的生产潜力。同时要做好对新型稻农的技术培训,使之真正掌握先进的种稻技术,通过科技投入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此外,还要加强物资设备,增强抗灾能力,有效地控制主要病虫害,以物资投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机械化、规范化作业,实现最大限度的均衡生产。

6 讨论

强化吉林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科技支撑在于优质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利用地理血缘关系远缘品种间有性杂交等手段创造理想株型及强优势,再通过复交或回交育种优化性状配组,聚合有利基因就能育成超高产优良品种。一定要掌握好高产与优质并重,数量和效益的原则,大力推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加速超级稻新品种选育推广,加强栽培技术的集成与培训,进一步改造中低产田,扩大新育成的优良品种栽培面积,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全面强化吉林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杨守仁,张龙步,陈温福,等.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J].中国水稻科学,1996,10(2):115-120.

[2]徐正进.日本水稻超高产育种新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1991,7(2):43-46.

[3]张 旭,于福安,张春和,等.天津水稻育种及稻谷品质的进展[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1):69-71.

猜你喜欢

吉林吉林省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13.吉林卷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卷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吉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