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面面观
2016-01-09步雄
步雄
大千世界的诸多收藏中,奇石的收藏有其独特魅力。因为大自然不会造就相同的两块石头,一经发现,便独一无二,具有着无与伦比的收藏和审美价值。
奇石的正式称谓是观赏石,台湾人称雅石,大致可分以下7类:造形石、纹理石、矿物晶体石、生物化石、事件石、纪念石、文房石。
观赏石要具有形态美、色彩美、神韵美。一块佳石,是无言的诗、不朽的画、无声的歌、不歇的舞。一枚枚灵秀神奇的观赏石,都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这些天然艺术品散逸着天地的神秘和灵气,赢得人们的无限爱恋。爱石藏石不仅是人们崇尚自然、崇尚美的自然体现,而且还能养性怡情、美化居室、装点环境。欣赏雅石,能使人产生无数美好的情思与遐想,达到“人石交融”的境界。
中国观赏石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赏石、藏石之风自古有之,其始于汉代,盛于唐宋,世间流传着许多名人爱石的故事。唐代宰相牛僧儒“待之如宾友、视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宋人黄庭坚、欧阳修、陆游等人都有着“石癖”的绰号。欧阳修钟情菱溪石,著有《菱溪石记》。苏东坡写有咏石诗《壶中九华》:“前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更有甚者,沈括称石为兄,米芾拜石为师。现代人也爱观赏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玩石藏石之风遍及全国,异彩纷呈的雨花石、蜡石、墨石、钟乳石、彩陶石、大理石、河卵石、古陶石等观赏石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石玩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中国的奇石文化飞速发展,许多新石种的发现,大大丰富了奇石的观赏内容和文化内涵。爱石藏石者大量增多。全国多种形式的奇石文化活动也非常活跃,社团性、行业性、全国性、国际性的赏石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大批奇石收藏家、鉴赏家、理论家应运而生。全国各地区、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奇石市场的形成,尤其是流动性、全国性、国际性奇石市场日益发达,打破了过去单纯玩赏或个别交易、作坊交易和地区交易的模式。
尽管如此,中国观赏石产业发展仍有不足,某专家曾就石界存在的问题撰文,其文辞激烈,似有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观赏石产业的发展现状,权作一家之言吧。
一、理论贫乏,莫衷一是。
二、商贾当道,文化靠边。自古是文人赏石,文化鉴石,文气浸石;如今是商贾掌舵,文风难觅,附庸风雅。卖石者不懂石,玩石者不赏石,赏石者买不起。可笑!
三、痴人说梦,孤芳自赏。素质偏低,似刘姥姥进大观园,土透!水平不高,学苏东坡写诗赋石,搞笑!像龙似凤,如狗若鸡,随意杜撰,异想天开,牵强附会,犹如井底之蛙,自我陶醉。可悲!
四、铜臭泛滥,狂妄疯癫。一块石头,动辄千万上亿!明知不可能,却要炒作上天。好像参加“赛傻大赛”,视天下人为白痴!心理有疾,聊以自慰而已。可叹!
五、“砖家”遍地,权威难觅。赏石之基础是文化!多玩了几年石头,就自称专家,广收徒弟,游窜讲“学”。可惜连何谓美学、何谓艺术都全然不通。殊不知,专家是理性集大成者,小炉匠干一辈子还是小炉匠。自欺欺人,不知羞耻。可羞!
六、标准荒唐,胡乱评奖。标准荒唐,随意划定,每次石展,金奖若干,银奖翻番,铜奖不限。评奖问题不断,抗议申述事件频频出现,致使奖牌贬值,公信力下降。可骂!
七、疯狂开采,资源枯竭。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业内人士心知肚明,却置若罔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岂不知石种灭绝速度加剧,而且永远消失,不知是福是祸?可畏!
八、弄虚作假,丑闻不断。公然造假、以假当真,石界之假,已到了不可容忍其存在的地步!何谓假石?何谓真石?谁说得清?谁道得明?可憎!
九、组织变质,官腥臊人。奇石界各类组织,本应海选,出自石友,服务石友。可如今一些协会“理事”不“理事”,热衷于官场排场,本不是官,官气十足。一副小人得志的官僚样,让人见之犹如进茅房,可臊!
十、定位摇摆,地位尴尬。观赏石上有珠宝玉石压顶,下有艺术石器围堵,致使许多石友历来认为奇石“出身卑微”。请问:珠宝玉石、人造石器为什么不是观赏石?如果是,那我们所指的观赏石又是什么?广义而言,可观赏之石,即有价值。可思。
疯狂的石头
无论人们作何评价,石头周身充满的神奇魔力却是一种客观天然的存在,大多是抽象的、隐形的,大而化之、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令许多出自艺术大家之手的美术、雕塑作品相形见绌,这也是奇石能够雅玩的重要前提之一。在石界被人广为认知的“名石”有很多,他们通常被冠以“国石”,虽有价,但大多是无法交易的无价之宝。
“东坡肉形石”
著名的东坡肉形石出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清朝康熙年间供入内府,现号称中国四大奇石之一。现收藏在台北故宫,这块如鸡蛋大小的奇石出自天然,其规格为5.73×6.6×5.3厘米,重量为0.52公斤,矿物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色泽纹理天然形成,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现它与翠玉白菜、毛公鼎并称台北故宫的“镇馆三宝”。平心而论,中国的肉石的产地很多,从像的角度看,生的、熟的、五花、血脖应有尽有。以上这一块鸡蛋大小的肉石并没有什么超人的禀赋,只不过被乾隆皇帝把玩过而具有了无上的人文价值。可见,玩石也是玩人、玩史、玩故事。迄今,尚没有人敢给这块石头开价,活脱脱的一块无价之宝。
“岁月”
此块奇石属于戈壁石类,是我的朋友赵立云先生在邻近外蒙古的一块大沙漠中寻觅到的。规格为8.5×8×6.9厘米,重量为1.3公斤。这块石头奇就奇在酷似一位西洋老妇人头像,鼻子、嘴巴、额头上的皱纹、头发宛如真人,而且眼睛、嘴、下巴等器官的比例与真人无异,堪称奇迹。专家估价为9600万元人民币。
说到老赵捡“岁月”的故事充满神奇色彩。大约20年前,老赵跟随一个摄影组拍摄关于中国大漠石的一部纪录片。那日,老赵在沙漠中被一块石头绊住了脚,低头看,是一块颇有些姿色的大漠石。回去一清理,顿时就感觉头皮发麻,“天啊!这也太像了!”从此,一文不名的老赵就成了石界的巨人。这应了一句中国老话,“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老赵洪福齐天!
其实,赵立云坚守一种宁缺毋滥的收藏哲学,好多人看到大漠奇石就那么七零八落地散布在大沙漠上总是激动得难以自持,满怀满抱,越多越不嫌多。但他总是挑挑拣拣,苛刻至极,很多次甚至空手而归。到头来,许多人藏石五车但难觅精品,而老赵却一枚“岁月”惊天下,成为响当当的收藏名家。真是有多大台面演多大的戏,“岁月”的分量只有老赵能“托”得住。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赵立云越是隐而不张,越是高朋满堂。某日,迟浩田老将军轻车简从叩响了老赵的家门,他惊叹于老赵居家的简朴和藏品的宏富,当即为他即将出版的画册题写书名“神奇的大漠石”。台湾著名奇石收藏家苏义吉先生见到老赵的藏品眼前一亮,说:“走过千山万水,直到今天才真正见识到了大漠奇石的超然之美啊!”
“岁月”面市于2005年中国奇石艺术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当数名警卫从保险箱中把这块价值连城的宝石请出来的时候,顿时全场轰动,眼珠子惊落一地,记者们随即把“岁月”称为天下第一石。专家团经过一番认真的勘察甄别,郑重将其定价为9600万元,轰动当时的北京城。“这可是10年前的价格啊!如果和10年来房地产的增值幅度比,现如今,您这块石头能买下一艘巡洋舰了!”面对我的打趣,老赵笑而不答。其实,近年来,逼近或者超过亿元的奇石已经比比皆是,杭州一位藏家朋友周国庆的一块彩色陨石已经标价三亿多美元,恭喜中国奇石走进亿时代。
除了以上那些无人不知却无法近身的石头外,民间还零星散落着一些没有经过专家慧眼,也没有经过策划者包装的待字闺中的璞石。得到这样一枚宝物,通常会有上百、上千、上万倍的回报。这也是民间奇石市场人头攒动、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我的一个藏家朋友,就有这么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捡漏”。那是一枚叫作“混沌初开”的奇石,标价18万。第一眼看上去,我的朋友就被“电”住了,用他的话讲,那简直就是一块令人惊掉下巴的石头。那是一枚充满魔力的埃及玛瑙,浑圆的球体,如一枚混沌初开的地球,让人萌生山海经中,“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的朦胧意境。那古老的、灰褐色层层岩石剥离出的一面世界之窗最为叫绝,细看去,南半球的逼真版图简直一对一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加拿大、美国以及南美诸国的山脉、河流如梦般在你的眼前流淌,漫漫无际的大海蔚蓝如洗。石头乎?精灵乎,天公造物之神奇令人咋舌!
朋友当时拿不出那么多钱,遗憾让他连续几天不思茶饭,那枚勾魂摄魄的石头蛋蛋总在自己的眼前晃荡。最终还是耐不住,花14万元买下了它。很快,这块石头在石头圈中引起轰动,短短半年时间已经被加价百万以上。但朋友坚不出手,他知道,这是一块可以传世的奇宝,是上天给他的馈赠。
石富人,亦可负人
近20年内,石头养育、造就了一大批奇人、富人,他们以石谋生,因石而富,不少成为亿元级的超级富翁。
从蒙大到蒙捌,是广西奇石界的一个传奇。
蒙大到蒙捌是8位亲兄妹,他们的老家在广西合山,土地虽贫瘠,但有旖旎的红水河从村前流过。优美的景色似乎给了这块贫穷的地方一种暗示——都穷成这样了,离翻身还会很远吗?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十几年前,八兄妹开始在红水河里合力捞石。红水河是一条孕育着美丽石头的神奇母亲河,处于中国珠江水系干流西江的上游,在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之间。源出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称南盘江,南流至开远折而东,至望谟县与北面来的北盘江相会,始称红水河。红水河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而得名。上世纪末,人们发现红水河河床的石头非常不同寻常,它出水后经过简单的处理会呈现出美丽的画面,而且随着水流区域的不同,石皮的颜色和画面也迥然不同,特色鲜明、各具精彩。于是,人们干脆以区域的名字命名这些石头,其中“大化石”“天鹅石”“彩玉石”就是分别以区域冠名的。渐渐地,红水河流域成了中国名水石的发源地。红水河边的蒙家兄妹最早学得了潜水技艺,最早拥有了自己的采石船,最早挖得了一大堆为人所不屑的水下怪石。十几年过去了,当那些怪石已经等金等银、超金超银时,身边羡慕的眼光如雨点般洒落在了他们的脸上,蒙家兄弟方才领悟了“慧鸟先飞早入林”的道理。
10年前,我就听过蒙家八兄妹的故事,那是在北京采访蒙肆的时候,我们聊得投机。我打趣说:《水浒》里有阮氏兄弟水里刨食,今有蒙家八兄弟,也是水里刨石,食是石,石亦是食啊!如今,石早就超出了“食”的范围,早期的“蛙人”“船工”和“觅石者”大多成为了身价千万,甚至过亿的石工、石商、石老板。随着红水河石头的逐渐稀少和昂贵,他们自发成立了类似合作社性质的互助组织,集资买断河中几十吨、上百吨重,动辄以几十万元计的巨石。石头卖掉后,出资人按照比例实现自己的增值,出资人中不管是谁都可以随时按照市价内部购买。这种原始的合作方式简单而实用,一番运作下,他们大多有了自己的石馆。石馆的规模不断扩大,馆内不但展销自己的石头,而且还有招待四方来客的餐厅、客房、电影厅,俨然一个个小展馆、小市场、小社会。也有跨行业发展的,比如用石头赚的钱搞房地产等产业发了大财的。也有开发新石种而享誉石界的,比如近年来风靡石界的“摩尔石”就是奇石收藏家黄云波先生,用一种被当地农民当作磨刀石的石头发展起来的。
前几天,在广西柳州我见到了精明的蒙柒,他现为广西柳州市赏石协会黄龙玉专业委员会会长。近年来,广西水石出现了资源枯竭的迹象,他开始惜售,统统收藏了起来,那些一块就价值几十上百万的石头就在他巨大的库房里叠床架屋坐等着升值。聪明人永远先人一步,黄龙玉是他针对目前市场开辟的新项目,其公司化运作也正在渐入佳境。蒙家兄妹如今生活在全国各处,都靠石头过起了富庶的日子。蒙家人每年春节时才能到老家团聚,想当初一家人船上水下的捞石生涯历历在目,说起来好不唏嘘。
任何事物都是一枚具有鲜明两面的硬币,有高潮就会有低谷,有成功者的大笑,就会有失败者的啜泣。与自己心爱的石头上演过“霸王别姬”的藏石大师也是有的,譬如我的好兄弟梁秋。
10年前,梁秋还是石界的佼佼者,他曾慕名找我采访过他,那稿子曾在京城许多媒体上刊发。是时,梁秋小兄弟血气方刚,手中有名石一堆,心中有目标一个,要做中国奇石界的NO.1。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他的事业做得委实不好,有价无市的石头市场似乎对他太薄。顺便说一下,时下很多藏石、赏石的人通常都并非只靠石头吃饭的,他们大多是用其他的产业赚得的第一桶金来买石、藏石、养石的。他们用雄厚的资金做底,赢得待价而沽的时间和机会。而梁秋兄弟既不能像蒙家兄妹一样拿到低价的原石,又没有雄厚的资金供其占用,他的吃穿用度都要向这些石头张嘴。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该买的没钱买,不该卖的因缺钱也要低价出手。久而久之,他忍痛失去了自己的许多王牌石,然后看看这些石头在新主人的手里像爆米花一样被炒得砰砰作响。
梁秋的事业每况愈下,店面越换越小,经营的奇石品种也越来越杂,后来索性卖一些跟石头不沾边的小商品,本小而利微。开始几年,我们还偶尔见面,梁秋很重情,有好事情总忘不了招呼我过去,但窘迫也渐渐显露了出来。一次,他卖了自己珍藏许久的一块羊脂玉请几个朋友吃饭,那玉卖的价钱极低,状似甩货。我粗识羊脂玉,知道那货做工虽糙,但玉质还是好的,此价格出货,无异于跳楼。但他很急切,甚至对那人说:“你就要了吧,就等着这笔钱吃饭呢!”听完,我心里不禁一沉,悄声说:“这是何苦,为一顿饭,甩了自己的宝贝。”他说:“那几个人是约好了一块儿干事的,不能慢待了!可我手里真的是没有钱啊!”
梁秋的音讯渐稀,但每到节日前总有一个报平安的电话打来。直到最后一次,他在电话里跟我说:“步哥,世道险恶,多多保重啊!”听得我钻心般地难受,后来他的电话索性就再也打不通了。再后来,通过其他的朋友断断续续听到他的消息,他退掉了承租的店面,廉价甩货,离婚,改行不成功,合作的几个朋友间又不断出现矛盾,最终散伙,他则沦落到在一个小饭馆给人打工。这些都是令人心酸的消息。
掐指算来,梁秋今年应该43岁了,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社会对四十而未立的人充满轻蔑,他还能从头再来吗?其实,中国社会各阶层大有越来越固化的趋势,富二代继续富,官二代继续官,高歌“从头再来”的人大多是无根一族,可惜就让梁秋兄弟摊上了。
石头也造假,收藏需谨慎
像我国的好多其他产业一样,观赏石业的急功近利行为近年来逐步抬头,石头的造假现象也越来越甚。前几年,笔者和《北京日报》等一行人(其中不乏已有几十年石龄的大藏家)专门到阿拉善左旗考察大漠石发展现状,很多人有一种“左旗归来不言石”的感慨。
奇石鉴赏家王先生被一块美丽的风砺石迷住了双眼,高价买进后回到旅馆做灯下观,发现竟是一件碎石粘接的赝品。他愤怒地将其砸毁,片片飞溅的碎石恰似他那颗因失望而破碎的心。
北京奇石家胡先生此次是抱着“淘宝”的心态来的,他不去大型的奇石店,而是专门在牧民杂货市场淘换拇指大小的“手把件”,他听说这里有大量牧民从原产地拣来的真货。几天下来,收获颇丰,但回到北京细一端详,里面稍有一些“姿色”的竟也被人“动了手脚”。借助工具看上去,可以看出隐约切割出来的造型和喷砂的疑痕。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有些奇石上美丽的包浆,用力一擦就掉了,原来这竟是“碧丽珠”一类的清洁剂喷涂上去的。
眼下,作为大漠石产地,左旗正在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由于连年的无序开采,地表上的石头已经看不见了。尽管如此,来自海内外的觅石者仍旧趋之若鹜,于是,许多精明的石商开始在石头的“深加工”上做开了文章。如今,这里大漠石作假技术足以达到乱真的水平。奇石的做假通常有切割、打磨、粘接、喷砂、酸洗、上色等工艺。
切割:是指根据理想中的空间造型对原石进行切割。如今,寻找到一块品型完美的奇石决非易事,而通过切割零散的奇石“下脚料”,将其搭配组合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要将奇石切割、组合得天衣无缝也并非易事,但再好的赝品也是赝品,历来讲求天然性、唯一性的奇石藏品一经“动手”,带来的将是一种可怕的价值毁灭。
打磨:打磨是奇石作假的核心工序之一,高明的造假工匠可以随心所欲地依照原石的自然脉络打磨出非常自然、非常象形、非常有质感的外形。这种石头就是专家也难以识别。但再好的工匠也难以缔造出超越自然的“灵性”山水。相反,如果象形石过于象形,那就要认真地洞察它的真实性了。
近年来,石头的造假已经到了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程度,甚至出现了一种比真葡萄玛瑙还漂亮的“树脂葡萄玛瑙”。这是造假者用树脂做原料,通过翻砂、塑模等技术做出来的。为了追求酷似,他们甚至采用“金属配重”的方法,以使其与真玛瑙的重量相仿。专家告诉我们说,树脂葡萄玛瑙虽然型可乱真,但由于其材质不同,其导热系数是不同的,人们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出两者不同的温度。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奇石作假渐渐形成了一种产业。
以上现状,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如此下去,素以天然去雕琢而闻名于世的中国大漠奇石的收藏价值何在?当人们必须借助科学仪器才能对奇石进行鉴赏品玩的时候,那奇石的味道也就显得怪怪的了。事实上,国内奇石市场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萧条,许多石商和以奇石销售为生的小摊贩都向我们抱怨,这些年,大漠石价格高了,精品少了,专门来淘石的人也少了。除了资源枯竭的原因之外,越来越多的假石头是不是拦住了人们的脚步?
除了明目张胆地制造假石头以外,某些奇石产地的地方政府也表现出了一种浮躁的盈利思维,从观赏石的冠名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以前,观赏石的冠名通常是以地质生成条件为前提的,比如大漠石、风砺石、经脉石等。后来,当地政府通过易名强化它的产地概念。比如原先某种玛瑙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改叫××玛瑙;几年后,又改称××玉,因为玉要比玛瑙更值钱,冠者之心,路人皆知了。
专家说,21世纪的头10年,也就是2001年至2010年,是中国赏石文化以及中国赏石美学转型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赏石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多元化赏石流派的发展。到了21世纪10年代,也就是2011年至2020年,随着赏石文化理论体系、赏石美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赏石流派更加多元化。一个和谐共处的、建立在世界几种大的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赏石文化的鼎盛时代将要到来,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编辑·麻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