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文中学的入学课程与离校课程

2016-01-09赵桂霞

新校长 2016年2期
关键词:入校离校毕业

文/赵桂霞

广文中学的入学课程与离校课程

文/赵桂霞

广文中学成立后,有教师拍了一张第一批新生报到时的照片,看到这张照片时,我的心被戳了一下。照片上满是学生。但细心观察每个学生,除个别人外,多数人都在茫然四顾。他们在干什么?

找人,他们要找寻小学阶段熟悉的同伴。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一名新生的日记让我们了解到了其中的缘由:

……来到广文中学,我既有些焦虑又有些茫然:我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快速适应中学的生活?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我又该怎样融入这个新的集体?中学开设那么多的课程,我会不会手忙脚乱?我在小学时的优势还能不能继续保持呢?

看来,刚刚升入初中的新生需要我们的帮助!

曾有不少家长向我倾诉:“我的孩子在小学学习挺优秀的,为什么到了初中就不突出了?”固然有初中优秀学生多的缘故,但孩子对初中生活不适应,是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做法,把学生入校的过程变成一个帮助他们适应初中生活的过程。

于是2007年,主题为“千日之成,始于今日”的入校课程被我们勾勒出来。一千个日子能够造就一个怎样的“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入校的“今天”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周的入校课程,以帮助学生消除茫然无助的情绪,尽快形成对学校和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谓之曰“走进学校”;我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规范提升自己,称之为“认知自我”;我们指导学生制定发展规划,确立目标,积极做好各项准备,顺利进行初中学习,名其曰“规划未来”。

由此,三个课程目标、三大课程模块确立下来。在“走进学校”课程模块中,我们设计了“认亲”“认家”“走过中学门”入校仪式三个内容。

“认亲”活动我们要求在班级内进行。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导演策划:主角是学生,用游戏互动等形式让陌生的学生能够相互认识,相互交流,很快凝聚为一个班集体,同时,还让他们自由组合建立各个小组。

“认家”活动我们要求在全年级开展: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请他们寻找相关处室,听“广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从感性到理性帮助他们接纳广文,走进广文,归属广文。

“走过中学门”入校仪式,是入校课程中最重要的“礼”,主要包括“跨过中学门”“校长授旗”“感恩父母情”“新生拜师”“宣誓”及“发放成长礼物”等几个环节。仪式场面庄严神圣,深情动人。教师现场为学生颁发了需使用三年的成长护照,活动在学生铿锵有力的宣誓声中圆满结束。

“认知自我”课程模块包括“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和“校规班规我来定”两方面内容。前者以听专家报告、现场观摩等方式进行,同时让新生与上一届同班级学长结对子。后者则完全由学生参与、体验,用头脑风暴法收集每个学生的意见建立小组规则和班级规范,并形成大家共同约定和遵守的学校规范。这样的规范,被他们称为“公约”。

“规划未来”课程模块为学生走向未来,走向社会所需具备的素质培养做铺垫,内容包括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做“有文明素养的自我”和“有精神追求的自我”,开展现场互动报告、电影观赏评论、知名校友在我身边、设计我的40岁名片等活动。

全员参与的班级风采展示活动是新生入校课程的最后一项。展示方式、展示内容完全由学生确定。我们一改过去台上表演、台下观看的传统方式,让学生全员参与,每个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而且,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也都加入各自班级的展示行列中,他们或做导演,或当演员,或做客串,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至此,为期一周的入校课程圆满结束。

永不离校的离校课程

2007年7月,广文中学第一届学生毕业了。我们采用邀请各类代表上主席台发言的传统方式举行了毕业典礼。当来到初三教学楼给学生送行时,我发现,初三学部主任和班主任老师表现得很紧张。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说:“学生已经毕业了,不服从老师的管理了,我们担心个别学生会搞破坏,以往毕业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果然:在我们巡视教学楼的时候,一张刚刚被砸坏的课桌赫然入目。

学生怎么了?他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离校情绪?一位同行说:“这很正常,每年学生毕业时,几乎每所学校都会发生这样的尴尬事件。”

但我不接受这个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我相信,事情背后一定有原因,找到了原因就一定会有解决办法。

带着对问题的追问,我们来到学生中进行调研,发现学生毕业前“渴望宣泄情绪”,之前的毕业典礼只是让他们领到了毕业证书,告诉他们“你毕业了”。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必须改变毕业典礼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于是,我们开发了离校课程。

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我们持续追问的过程。我们希望获得怎样的效果?答案就是离校课程的课程目标。怎样构架课程内容,才能够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于是,有了关于离校的“课程板块”。

哪些内容能够让课程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在这样的追问与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包含具体内容的离校课程体系。

2008年6月18日,广文中学第二届学生毕业的时候,我们实施了以“根系广文,胸怀天下”为主题的离校课程。

离校课程主要包括三个课程板块:班主任在各班主持的“主题班会”活动,校长在校体育馆主持的“毕业校会”活动,在校全体师生参加的“校园送别”活动。

“主题班会”以“倾诉、感恩、憧憬”为主题。班主任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带学生回顾往昔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他们感受母校的温暖、同学的友谊、老师的关爱:伴着轻柔的音乐,在班主任声情并茂的引领下,学生“回忆师生情”,“解开千千结”,“展望未来路”。此时,“图钉男孩”站出来了:“老师那颗图钉是我放的,您打我一顿吧。”

原来,因为老师不经意说过的一句话,他对老师有意见。于是,趁老师不备,他在老师的凳子上放了一颗图钉,扎伤了老师。但富有爱心的老师没有追究,甚至没有声张,可男孩的内心却一直在纠结。那一刻,师生全都落泪了。

“解开千千结”的游戏,让同学们体会到“我们还是一家人”。师生们一起谈规划,谈愿望,共同展望未来。

每年开完“主题班会”后,班主任总是红肿着眼睛,向我诉说他们的感动:从来没有的真情流露,从来没有的真心祝福,从来没有的诚挚道歉……在班会上都出现了。班会结束后,各班学生都自发地打扫教学楼卫生,并将教室装饰一新,在留言板上写下对学弟学妹们的真诚祝愿。

“主题班会”实现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倾诉,而“毕业校会”则为师生升华情感提供了最好的平台。经过我们的精心策划,教师、学生、家长全部参加的毕业校会承载着学生的感恩离别、教师的牵手祝福、家长的殷切期望、学校的衷心祝愿四个主题,精彩演绎着同学缘、父母恩、师生谊、母校情,将离校课程一步步推向高潮。

在“同学缘”环节,校友们的故事让学生看到了30年后,甚至50年后的自己,感受到了友谊的长久和同学情的可贵。同学互相祝福,更是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感动。在“父母恩”环节感悟父母的辛劳,全体学生向在座的家长三鞠躬,表达悠悠寸草心。“师生谊”环节将毕业校会推向高潮,学校播放班主任、任课教师感人肺腑的事迹视频,学生向全体恩师献花、鞠躬,教师向学生还礼、献词,尤其是全体教师向学生鞠躬之前——“请原谅我的无心之过”,更是唤起了学生对老师浓郁的敬爱之情。全场师生泪流满面,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之中。“母校情”环节,开展独具特色的班牌传递及交接仪式,学弟学妹们从毕业生手中接过象征着责任与使命的班牌,他们流露着豪情和激动。最后,每位毕业生走过“毕业门”,登上舞台,接受校长为自己颁发的毕业证书。

此时,每个毕业生都豪情满怀。全体毕业生手持毕业证书进行毕业宣誓。向同伴、师长、父母、母校、祖国郑重承诺,宣誓声音如轰雷震耳,激人奋进。

最后,毕业校会在《放心去飞》的旋律与绚烂的礼花中圆满结束。同学们怀着感动与憧憬走出体育馆,身着整齐服装的初一、初二年级的全体师生早已列队等候在外面,从体育馆出口处沿道路两侧一直延伸到校门口,到处是挥舞的鲜花、欢送的横幅、热烈的掌声、祝福的口号。初三年级的老师们全都站在门口,像送自己的儿女远行一样,他们拥抱每一位毕业生,嘱咐了再嘱咐,叮咛了再叮咛。每位毕业生也都像即将独自上路的儿女,恋恋不舍地离开校园。

离校课程让毕业生真正体味到了母校的温暖与深情,感悟到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从而将感动化作腾飞的羽翼,把离情当作前进的双桨,他们带着母校的嘱托和祝福,走出校门,迈向新的征程。

离校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好的一次教育。在一年一度对毕业生进行的回访中,进行“你在初中阶段印象最深的十项活动”调查时,大部分同学把离校课程排在第一位。

“离校课程”改变了同行们眼中所谓的“常态”,它给了学生一份积极情感和未来发展持续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入校离校毕业
我们今天毕业了
学生放学后未离校被烫伤谁来担责
入校
毕业季
基于流程可配置的数字化离校系统建设实践*
北京大学:“刷脸入校”闸机西南门试运行
“巨掌”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离校系统建设实践
离校出走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