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师大附中“博识场馆课”70余场馆成为学生课堂

2016-01-09文/林

新校长 2016年2期
关键词:师大附中场馆课程

文/林 艳

首师大附中“博识场馆课”70余场馆成为学生课堂

文/林 艳

每到周三下午,首师大附中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们就登上大巴,开始他们的“博识之旅”。学生们不是去旅游,而是到校外去上一门课——首师大附中的特色校本课“博识课”。这门在首师大附中开设了13年的课程,让学生在京城大街小巷留下印迹的同时,真正“触摸”和“感受”社会,在实践中开阔人文与科技视野,并逐渐培养出“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主动学习意识。

博识课走进70多个场馆

刚过去的周三,首师大附中初一年级的同学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教室换成了地质博物馆,地理老师换成了各式模型、化石和岩石。在特殊的“教室”里,同学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体验项目、展出模型、岩石晶体、化石骨架,自主学习了地理课关于“地球复杂的地质结构与运动”这一章节的知识。

从2001年开始,首师大附中就以“博闻广见、卓有通识”为理念,设立博识课。这门课程目前主要在学校初中一、二年级开设,两个学年有70多次、10个系列、30多个主题的博识课程内容。课程以社会为“课堂”,不断把学生“请出”校园,通过参观访问、专家讲座、交流探讨、实践操作、论文撰写等环节,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为一体,兼有学科融合、研究性学习、社会大课堂性质的综合校本课程。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课程内容包括“军事之旅”系列、“自然之旅”系列、“历史长河”系列、“民俗之旅”系列等,博识课的场所涵盖了京城所有的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名人故居及各类主题活动和展览。

除了走入各类传统的场馆之外,博识课还安排了不少“接地气”的场所。在学校边上的“花园桥”地铁站通车前,学校曾组织学生走入“地下”,请来多名工程师介绍轨道交通建设的技术,现场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目前和学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博识资源单位近20家,博识课程已经走入了全市70多个不同的场馆。

·学生走进山村上课·

主题内容都与学科知识融合

博识课的设计和流程主要分为课前导引(准备)、课中实践(实施)和课后展示(总结)三个部分。

“博识课并不是为参观而参观,课程都是精心设计的。博识课的开发吸纳了多个科目的教师,每个主题由不同学科进行主导开发,学科教师根据不同场所的资源进行与相关主题的行前设计和知识铺垫安排。”首师大附中的丁伯华主任介绍到,参观故宫之前,学校请资深故宫讲解员为学生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和部分宫殿的功用、特点及建筑风格。学生在参观前需要先进行一遍“纸上学习”,参观后还要进行总结展示,如撰写论文、制作PPT、设计手抄报、知识竞赛、拍摄短片、手工制作等。有学生就在参观完电影博物馆后总结展示时,自拍自导电影《高中锋与矮教练》。

此外,课程每一个主题内容都充分地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如北京民俗博物馆融入语文学科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教学,中国古建筑参观融入数学原理教学。

96%的学生对博识课感兴趣

每周一次的博识课,是马瑞聪同学最盼望的活动,“以前以为课堂仅限于教室,只有枯燥单调的代数运算和英语字母,直到有了博识课我才知道,原来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博物馆、艺术馆、公园甚至整个北京城,都可以成为我们喜爱的‘课堂’。我们身穿首师大附中的校服,在各个别样的‘课堂’中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这是件很神奇的事情。”经过13年的研究与实践,博识课已经成为一门系统、完整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首师大附中曾对博识课做过一个人气调查,两个年级共计12个班里96%的同学表示对博识课的开设感兴趣,几乎所有家长对博识课表示认同和肯定。

“博识课这个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课堂以老师口叙讲授为主的模式造成的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对知识应用能力低以及学习倦怠等问题和不足。走出校园,让学生主动地观察、探索和思考,用实际见闻和体验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形成。”丁主任介绍说,“多年的实践表明,开设博识课对于学生们是一件非常庆幸的事情,因为他们非常享受和期待每一次的博识过程。”

猜你喜欢

师大附中场馆课程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液滴移动装置在植物细胞代谢中的应用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