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电子垃圾产业链的幕后真相
2016-01-08侯玉卡琳
侯玉+卡琳
2009 年8 月开始实施的《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中》规定严禁进口以下废电子产品:废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计算机器,计算机等废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他办公室用电器电子产品。但是电子产品走私情况猖獗。
电子垃圾已经成为困扰全球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据统计,全球每年产生约5000万吨的电子垃圾,主要贡献国包括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电子垃圾处理也带着浓厚的世界性特征:发达国家以各种名义和手段将电子垃圾倾倒入发展中国家,电子垃圾中的各种提取物被发展中国家再利用,部分制成光鲜的商品流回发达国家,留下的却是日益增加的环境污染危害。
每年大量的电子垃圾在稍经处理后被装船运往中国,电子垃圾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手机、电视机电路板、复印机、电脑、显屏、耳机、板线、医疗电器、电源、IC、塑料壳等等。这些垃圾在运到中国后成了电子电器厂、塑料厂、冶炼厂的原材料。由于这些“洋垃圾”几乎没有成本,而通过翻新充当二手货、拆零件、卖板、卖塑料、洗金、提炼铜、银等手段,很快形成庞大的产业链,从垃圾变成产品重新投放市场。
“二手”复印机的来源
2015年12月6日中午,记者根据热心人士提供的线索,来到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保良村旁边的花东商业城。
商业城大门口是一个刷着标语的岗亭,旁边是保良村委会。花东商业城全称为花东商业城·办公用品(设备)市场,属于广东雄州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项目。在该集团网站上是这样介绍花东商业城:离机场北出口五公里,占地面积100余亩,一期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由八栋三层建筑群组成的商业街。一楼临街商铺120个,平均面积55~60平方米/间,二楼有标准档口200多间,三楼专设为本市场公共仓库。
根据热心人士爆料,花东商业城整个市场都经营走私废电子垃圾“翻新”后的复印机。村里经常来来往往的重型卡车,大货柜装着满满的“洋垃圾”,天黑一直忙到天亮。市场里商户达到两百多家,村庄里最少还有一百多家。另有商户在互联网上做生意。
记者在商业城里面看到,两边商铺几乎一色经营复印机,场面非常壮观。各家商铺将各种型号、不同大小的复印机摆放到门口进行调试、拆解,能用的打好包装,实在修不好的才当成垃圾随便弃置。记者走进一家店铺,随口询问一台国外品牌的复印机——正反复印带扫描功能的价格——开价只要二千多元,旁边一男子插话到,网上新的要卖一万多。记者问这些货物都是从哪来的?该男子说是旧的,当记者问道是不是进口电子垃圾时,该男子显得不耐烦,不搭理记者。
在市场两边的村里面,记者发现很多村民都从事这种进口“二手”复印机生意。保良村卫生院斜对面一栋8层高的民房堆满复印机,修好的复印机摆放在路边正等待出货。所谓修理这些复印机的方法很简单,几台复印机拼凑在一起,每台复印机坏的地方不同,把几台复印机上的零件拆到其中一台复印机上,剩下没有用的变成垃圾。
花东市场还有物流公司,整个产销物流一条龙,销往全国各地。知情人称,这些拉来的复印机都是电子洋垃圾中的一种,这个市场的商户全部做电子洋垃圾中的复印机。记者在淘宝上搜索“二手复印机、二手进口打印机复印机扫描”跳出很多相关产品,一款三星型号的复印机淘宝卖380元,京东卖至少1500元。理光、夏普价格从三千多到四千多、一万多都有,卖家多显示是广州地区,而同类产品的价格与京东、国美、苏宁等电商官网显示的差异巨大。这些淘宝二手店家还卖配件,价格也很便宜。
很多人想不到,很多国外牌子的二手电子产品,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专业市场,价格也便宜得惊人,市场价格一万多元的正反带扫描的复印机他们只卖二千多元;市场价几万元的进口复印机,在这些市场也卖几千元。消费者不知道的还真以为这些都是“二手”办公产品。其实,这些“二手”复印机不过是从国外电子垃圾中拼凑组装而成。还有一些国产的电子产品,你很难想象到其中所用的一些电器元件都是从进口电子垃圾中拆卸下来,供应给国内电子厂家,再安装在新产品上投放市场……
记者对广州、清远等地电子垃圾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已经形成产业化,广州花都区的一个市场整个市场几乎以此为业,清远市一些地方则挂上企业的招牌,更讽刺的是还有企业在厂子门口挂上外贸公司的招牌,里面垃圾堆积如山,看到记者拍照,警惕的眼神瞬间扫来,大门随后紧闭,一些企业干脆没有任何厂名,厂子外面挂上治安联防先进单位,有的企业挂上塑料公司的招牌,里面垃圾同样堆积如山。
这些专业市场背后是一条紧密的利益链,市场经营方负责摆平政府有关部门的检查,商家们很快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市场便聚集开业。这不仅仅在广州,尤其沿海江浙也很普遍。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被称之为“全球电子垃圾的集散地”,背后庞大的利益链,导致电子洋垃圾市场产业化,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庞大。
早在1995年,中国就出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指出要严格管理可以用作原材料的固体废物的进口。国家环保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曾联合发文,明确规定自2000年4月1号起,禁止进口废电视机及显像管、废计算机、废显示器及显示管、废复印机、废摄(录)像机、废家用电话机等十一类废电器。而2009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中严禁以下废电子产品进口:废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打字机,计算机器,计算机等废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他办公室用电器电子产品。
但是在如此明确的法律、法规面前,走私进口电子垃圾之风为何会屡禁不止?这需要从电子垃圾的源头说起。
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技术上完全有能力处理电子垃圾,但由于政府监管的严格,处理成本变得相当高昂。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电子洋垃圾贴钱被送到中国这些发展中国家。国家环保总局的专家曾举例说:把电子垃圾卖给中国商人,美国商人是要付钱给中国商人的。但是他们情愿这样做,因为如果自己处理电子垃圾需要花300元,那么将它们非法出口到中国,就可以只花100元。而对于中国国内的“进口商”来说恰是天大的好事,自己不但不用花一分钱购买,对方反而还会付给自己钱,运回国内后的电子垃圾转手就可以卖掉,两条赚钱。电子洋垃圾进入大量中国也就不奇怪了。
联合国大学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丢弃的电子垃圾总量共有4180万吨,较前一年增长200万吨。报告称,全世界电子垃圾还在以每年200万吨的速度增长。全球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中,超过50%进入中国。
庞大产业链背后的利益联盟
围绕电子垃圾,在中国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分工精细而明确。
电子垃圾通过海运走私进入中国各地港口码头,只要有货进港,不管什么类型都不愁买家。从主板到显示屏到塑料壳,拿到一个货柜,垃圾分类后很快能销售一空。运气好,一个货柜能赚几十万,少的也能赚到十几万。早期买一个货柜电子垃圾只要一万元左右,不过一张会员年卡要几万元,一位从事电子垃圾回收的商人说道。
在一位做“洋垃圾”生意人的朋友圈,记者看到,要想拿货必须做他们的会员,年费从去年二万八千元已经上涨到现在三万元一年。此人每天更新朋友圈,经常在广州、佛山、广西几个地方奔波,发布最新货物动态。其朋友圈内容也显示,如佛山某码头已经被其老板租下,他在朋友圈感叹称,这年头要跟对老板才最重要,还将该码头照片发布在朋友圈。甚至在他的朋友圈,他称赞湖南一年轻客户年轻有为,还有一条企业的新闻链接。记者打开看到,该企业是做电子类产品的公司,规模还不小……朋友圈更多的内容显示,他每天奔波于广州、佛山的公司,有时晚上去佛山码头提货,有时去广西提货。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公布了自己电话,并把每天的货物图片更新,种类繁多。
在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从事进口电子垃圾拆解的产业群。他们把电子垃圾进行分门别类、对细小的原件逐一分解。不同含量和成分的原件价格不一,分类越细,售价也就越高。电路板和一些板上含金的元器件经常被回收用来“洗金”,不同的主板含金量不同,价格也不同。从事拆解的作坊先把主板上的IC拆除,然后卖废板给人洗金,留着这些IC卖电子(电器)厂家。记者佯装成主板买家与浙江台州一位做回收主板的杨姓商人接触,杨姓商人表示,他先把主板上的IC拆除,用到自己电子厂的商品上,废板材卖给人洗金,一吨二万到十五万不等,主要看板的质量,他还发来样板的照片给记者,称有这些样子的主板随时联系他……
电子垃圾买家种类也很多,“洗金的”专门回收废板材然后洗金。记者加入一个专门交流电子垃圾洗金的交流群。一位专门卖含金电子元件的河南商人,得知记者是专做电子垃圾“洗金的”后,私下发来很多金灿灿的照片,都是他从各种电子垃圾中拆卸出含金的成分,问记者能否去河南看货。交流群中,一个洗金的说他攒了几百斤金子没卖;一个说他积攒了几斤金子,旁边很多人劝他们出货,他们说想等金价上涨;也有的表示,自己没有那实力,不敢积攒那么多货。据称,一吨电子板中,可以分离出一百三十公斤铜、二十公斤锡、两公斤银、四百五十克黄金;一吨手机板中能提炼出六百多克黄金。
切断这已经形成规模化、流水化操作的产业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汕头市朝阳区贵屿镇是洋垃圾闻名,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洋垃圾拆解基地,当地人称到现在应该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随着媒体陆续聚焦贵屿镇洋垃圾产业,也引起国家和省的高度重视,当地村民称,现在烧板政府要抓人……前不久当地政府联合电力公安等部门直接切断三相供电,禁止作坊式拆解垃圾。
有村民感叹,现在生意不如以前,但当地都是做这行,不做又去做什么?要能转型也好,政府如今打击得很厉害,搬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废旧垃圾产业园)可以继续做,但是效益不好,成本增加。
记者在暗访中从从事电子垃圾相关产业的人员处获得的图片,包括“洗金”后得到的金子和各种电路板。
电子及中含有大量的铅、铬、水银、溴化阻燃剂等有害物质,容易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从事电子拆解行业的人员易烂手烂脚、铅中毒或增加癌症的发病率。
电子垃圾进到中国后,货柜中从主板、显示屏到塑料壳,什么都有。经过分类后销售,一个货柜能赚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2015年11月28日,一份盖有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湄洲村委会公章的紧急通知称:因广东省政府相关部门提前对我镇“环境污染综合政治”验收工作,根据上级部门的部署,特要求如下:1、2015年12月1日起所有电子拆解(含烧板)的环评证一律作废。2、2015年12月1日起所有电子拆解(含烧板)和所有原无证经营的电子拆解、分拣等经营户全部停止所有生产作业,并于2015年12月10日前清空所有货物,违者,见货搬货并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3、纳入登记管理的所有电子拆解(含烧板)必须于12月10日前全部搬迁入园。4、对于未缴纳相应税收的3141家经营户须在12月1日前缴纳税收。5、12月1日起,所有设卡点每天24小时不停双向检查货物。
湄洲村当地村民认为,政府逼得太紧了……断电、自行清货、设卡。取缔这些小作坊,意味着当地上万人口失业。
“洋电子垃圾”之殇
在利益面前我们就真的能把事实掩盖在谎言之下吗?电子垃圾是继化工、冶金、造纸等,工业时代废弃物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电子产品中含有大量的铅、铬、水银、溴化阻燃剂等有毒有害物质。
村民们烂手烂脚、铅中毒、癌症发病率增加,电子垃圾也严重威胁到了村民的身体健康。在中国东南沿海,在农田中经常可以看到拆解作坊无法处理而被随意抛弃的残留的金属废弃物。这种回收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完全不符合环保的标准,尤其是一些电子垃圾,在粗放拆解过程中,不少剧毒物质被直接排放,含有铅、钡等有毒重金属的溶液被直接排放到土壤、水源中,无用的玻璃纤维基板等废弃物燃烧后产生二噁英等剧毒物质。一项土壤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遭到了重金属污染,而且其中有10%属于严重超标。
在“洗金”及其他拆解环节中,经常需要添加强酸、强碱,这些不仅造成当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酸味,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也造成水体污染。
在贵屿镇采访时,说到河流污染,有村民表示质疑,附近谷饶镇的河流也是发黑的,还称洋垃圾经济给当地带来了发展,拉三轮、理发、还是开饭馆的都得到实惠,贵屿人文化不高,外出找工作不好找,饭碗与环境相比,当然饭碗更重要一点,不管什么环境都能长出作物来……这些观点让记者无言以对!但他们的观点曾经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主流。先发展后治理,改革开放初期没有人重视环保,惨痛的代价唤醒了大家。
而无照经营的拆解产业也已成为很多地方的经济支柱和纳税大户,取缔也就意味着地方财政的崩溃,管理者权衡后,往往会选择政绩,而轻视环境的利益。
面对电子垃圾给我国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仅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制度,更需要强化对民众的教育。中国应该抓住当前全球产业体系调整的机遇,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