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课中梯度教学之我见

2016-01-07陆哲文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倒影梯度美术

陆哲文

现行的美术课程教材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学内容陈设,而是成为了教师实施美术教学的活动载体。往往一课之中包含几个教学活动,蕴含几个教学目标,可以由教师自由灵活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运用。教师不仅输出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反馈信息,主动地、及时地、有效地、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所输出的信息,使教学活动和谐一致地向既定目标运行。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要根据这种差异设计教学,教师在备、讲、批、辅等环节中都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梯度”与所授知识的相吻合。如何把握这种“度”应注意下面的几点:

一、环节设置体现梯度。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课堂往往设置为非常模式化的“三段论”:课堂的前10到15分钟,将当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一一加以解决,临下课前的5分钟留作课堂练习的展示时间,课中的20到25分钟让学生来进行创作。这样的四十分钟课堂时间,经常让师生都觉得意犹未尽,很难顾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跟上这样的学习节奏。

我们倡导儿童的美术学习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是一个组织引导者,这阐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关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是儿童开展美术学习有效的根本保证。在目前的美术课堂教学实际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重点、难点进一步细化,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交流、尝试、探究等活动,采取循序渐进、个个击破的形式,逐渐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吸引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参与。儿童必须先体会自己的经验,而后才能从事有创意的制作,换个更妥当的说法,即表现的冲动只经由秘籍的经验来加以策励。

在教学《漂亮的拉花》一课中,教师采取从拉花三种不同形式的剪,由方法一“沿着外形剪一刀”过渡到方法二“左右两边剪”的探究,再逐渐引导学生 “折画剪”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一次次不同形式的剪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尝试、研究、探索等过程,发现折剪的现象与规律,发明剪纸表现的语言和方法。课堂的教学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很好的解决了尝试用不同制作方法剪出各种造型拉花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学习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后阶段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二、教师示范体现梯度。

2011年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视觉性”特征作为首要特征,是首次在课标中明确提出。作为视觉艺术课程的美术课,往往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当堂示范或者呈现教师示范作品。很多时候,语言很难表达清楚,教师的示范却能很快使学生明白,因此教师的示范在美术课上显得尤为重要。在听课时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上示范时总是一蹴而就,教师示范作品也远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呈现时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可操作性。这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来说,接受程度大相径庭。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后三分之一学生而言,这样的示范带去了无形的压力,甚至造成了学生学习美术的恐惧心理。实践证明,过早地向儿童灌输知识理论,对儿童传授专业技巧,并不容易被他们所接受,那些专业知识技能只有儿童具备接受能力后才能逐渐传授。

因此对任课老师来说,教师的示范或者示范作品的呈现应体现梯度,由易到难,分层教学,在美术活动中让儿童获得充分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示范得好,示范作品用得巧妙,可以很好的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服务,但倘若不恰当,则会让整个课堂显得拖沓,图片出示缺乏实效,仅仅成为“华丽课堂”的点缀。

执教《水中倒影》一课,教师为让学生明白如何画水中倒影,示范了两次。第一次示范把教学重点落实在材料干湿浓淡的把握上,用颜料来画水中倒影时要注意什么,并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第二次示范的重点则着眼在景物的丰富性和添画时应注意的问题上。这样的示范循序渐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练习设置体现梯度。

从以往美术课堂作业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差异随年级的上升呈现越来越大的个体差异。如何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感受,是一下子就将最终的学习目标提出来,还是逐渐的练习中,让学生都敢于参与到美术学习中。

课程标准中增加美术课程四个特性的表述:“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其中“具有实践性”就是强调学生课堂练习的重要。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强调教学的体验也就是强调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因为体验就意味着感觉、思考、分析、操作、开发、尝试、言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正是当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水中倒影》这一课,教学目标是“掌握对印的基本方法,学会观察、欣赏、创造生活中的倒影之美”,这其中“掌握基本方法”和“学会观察、欣赏、创造生活中的倒影之美”就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在练习设置中体现了梯度。学生第一次练习是尝试对印,这个环节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对印的基本方法。如果用满堂灌,在短短的十分钟里进行讲解,只会如蜻蜓点水一般,只能让学生获取浅显的印象,而不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的第二次练习对印时教学目标就定为“学会观察、欣赏、创造生活中的倒影之美”。教师选择了三个教学环节“欣赏名家作品”、“欣赏同龄人作品”、“教师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创造生活中的倒影。教师运用这样递进式的小练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每次练习中体验倒影之美,表现倒影之美,从而创作倒影之美。

四、作业评价应体现梯度。

实施学生作业评价,要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转变评价方式,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也就是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评价方式。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学生美术活动的表现的评价,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正如《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那样:“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国内外的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学生的评论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而评价能力的培养要依托于美术作业展评这一环节。美术作业展评方式有以下几大类:等级评价、自评式、互评式、推优式、评价表等方式。这些评价方式在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方面都或多或少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单一的使用也会造成一些弊端。例如:等级评价,往往以教师个人的审美倾向和对学生的主观印象来评价,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自评式与互评式的展评方式,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教师操作时往往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情况,评价效应短期化。缺乏对学生作业的纵向、系统的评价。推优式作业展评方式,能够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单一化。不能体现多维性和多极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评价表式的作业展评方式,将自评、互评、共评过程独立起来,不能融合在一起,忽视了学生相互交流与沟通。

以上种种评价的弊端表明教师在作业评价中应体现梯度。如在教学《七彩足迹》一课时,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评价,由小组成员说说该作品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小组精选出作品上来展示,再请该学生自己来评价,最后教师做评价。这种梯度式评价很好地避免了以上单一评价方式的种种弊端,最大发挥了评价的作用。美术课堂上采取这样的梯度评价,学生真正成为了美术学习的主体,具有发现美与创造美的“眼睛”,为其后阶段的美术思维世界的构建搭建了基本的框架。

(嵊州市东圃小学 浙江绍兴)endprint

猜你喜欢

倒影梯度美术
倒影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倒影之美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类扭积形式的梯度近Ricci孤立子
找倒影
地温梯度判定地热异常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