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布局初论
2016-01-07许立勇,王瑞雪
基金项目: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指标构建研究”;国家财政项目“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文化建设指标采集分析系统研发”(CASTI-2013-03)
作者简介:许立勇,男,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研究博士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科技战略、文化产业研究;王瑞雪,女,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基础研究部研究人员,东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区域文化产业研究。
①资料来源: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李最雄的讲话。
西部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布局初论
许立勇1,王瑞雪2
(1.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 2.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北京 100061)
一、引言
随着时代变迁,古“丝绸之路”上各个节点城镇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社会经济情况以及行政区划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是,由于受自然条件与城镇化进程的影响,重要枢纽城镇、古遗址等资源消逝,例如消逝的楼兰(现在只剩下楼兰遗址),改名的武威(原凉州)、张掖(原甘州)、酒泉(原肃州)、敦煌(原沙州)等,中国西北丝绸之路上90%的古遗址已经失去原貌,多处古遗址濒临灭绝①;二是,受资源禀赋或者政治因素变化影响,原有城镇的主导产业转移,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古丝绸贸易产品生产技术传承中断,恢复原来规模或者影响力困难;三是交通网线布置的完善,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原有的一些廊道被废弃。因此,在文化诉求日益增强的当代,在恢复丝绸之路影响力的战略要求下,迫切需要建立一条既担负着恢复与保护“古丝绸之路”文明使命,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新“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
自陆大道(1984)提出“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理论”开始,诸如杨荫凯、张文尝、甘红、朱华友、丁四保、郭荣朝、顾朝林、段进军等国内学者或研究单位对沿线、沿江和沿海等类型的“产业带”“产业密集带”“经济带”“经济走廊”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广泛研究*杨筠、刘绍吉:《产业带研究综述》,载《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5期。*张竟竟:《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区域系统关联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渤海大学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报告(2012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王磊、李建平:《跨境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提出之后,迅速成为近两年国内研究的热点。王福生(2013)*王福生:《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以实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出发点,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研究进行收集和整理,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必然产物,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是我国实施向西开放的战略新举措,并提出“新丝绸之路”构想。刘育红(2014)选取1978年以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主要的17个城市的有关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数据资料,运用空间计量等分析法,检测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刘育红:《“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李忠民、姚宇、本多光雄教授(2014)指出要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打造世界级的产业珠链*李忠民、姚宇:《“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孙力等(2014)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中亚国家与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孙力:《中亚黄皮书·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4):“丝绸之路经济带”专辑(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sia(2014)》,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2014年版。。任宗哲等著(2014)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作为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的第一本蓝皮书,指出文化主体意识开始得到重视,并进行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的背景与路径研究*宗哲、石英、白宽犁:《陕西蓝皮书: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综上,目前“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布局相关研究虽然有了一定基础,但是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的动力机制
建设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是加强西部各省之间的联系,突破行政区划,发挥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优势,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禀赋优势
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贝蒂尔·俄林(Bertil Ohlin)的资源禀赋理论认为,区域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往往是区域经济取得比较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丰富的自然资源及良好的组合状况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从文化资源来看,丝绸之路是世界三大古文明的发源地,是一种典型多元文化的集聚区。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丝绸之路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被列入其中,包括河南4处、陕西7处、甘肃5处、新疆6处。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为建设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提供了良好基础,而特色文化产业带也是对文化资源的重新组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特色文化产业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宗哲、石英、白宽犁:《陕西蓝皮书: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产发〔2014〕28号,2014年8月26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特点,是区域经济增长极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以敦煌为例,2012年,敦煌旅游收入30亿元,敦煌莫高窟共接待游客78.5万人次,占敦煌旅游接待人次的24.8%,成为敦煌重要增长极。吴忠市的文化产业特色村——穆民新村,带动了全村54户、近300人的“家访式”民俗旅游就业。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极化效应(集聚效用)”明显。同时,以特色文化产业为支撑,必然会促进技术、智慧及知识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西部工业化进程发展,契合目前经济转型升级需要。
(三)区域“点-轴”式协同开发驱动
陆大道、萨伦巴等人在据点与轴线相结合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实践,提出“点-轴渐进式扩散模式”。“点-轴”式空间开发模式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在空间上集聚成点、发挥集聚效果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实现生产布局与线状基础设施之间最佳的空间结合,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便捷的联系,有利于实现地区间、城市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形成有机的地域协作网络*邓宏兵:《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以古丝绸之路上具有丰富丝路文化资源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突出的城镇为“点-轴”式产业带中的重点发展“点”,依托西部各节点城镇之间的重要交通干线、能源、水源流线等为产业带中的重点发展“轴”,构建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符合“点-轴”空间开发理念,对促进西部区域协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布局现状与问题
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和交通网络建设,在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方面西部地区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
图1 丝绸之路线路图
其中比较成熟的“点-轴”网络中有依托古丝绸之路节点城镇、丝路遗址资源及交通通道打造的丝路文化旅游产业带,如“西安-乌鲁木齐-吐鲁番-柳园-敦煌-嘉峪关-兰州-上海”等传统丝路观光路线,和“北京-西安-庆阳(北石窟)-泾川(王母宫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兰州(永靖炳灵寺石窟)-张掖(大佛寺、马蹄寺)-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吐鲁番(柏孜克里千佛洞)-乌鲁木齐-上海出境”等专题旅游路线。*数据来源:西安旅游网http://www.xian-tourism.com/static/sczl/sc15.htm。
同时,课题组在宁夏、甘肃调研发现,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布局分散、国内区域分割,市场规模难以扩大,导致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点-轴”网络模式形成困难,除文化旅游产业带基本成型外,其他特色文化产业布局凌乱无序。首先,行政区划或者现代交通网络布置隔裂了地缘相接、文脉相连的古丝路城镇联系。例如隆德县,1958年10月由甘肃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与甘肃文化一脉相承、地缘相接,而目前由于行政区划等原因与临近的甘肃庆阳香包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相差甚远;其次,西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发展理念落后、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及文化科技融合水平低下等困境,难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核心力量。如固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扶贫地区,农业人口130.92万人,占到84.3%,产业上仍旧以农耕业为主,发展理念保守,目前仍处于主要以文化事业填充“旧城镇化”的阶段,特色文化资源的“活化”与利用度不够,是中国与中亚五国政府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捆绑申报点,却没有成功申遗;最后,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城镇,丝绸之路文化地位被忽视,往往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陈列于博物馆中。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让西部地区有了重新认识丝绸之路的动力,但是各地关于丝路特色文化的传播、丝路特色文化精品的打造还有待挖掘。
四、关于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布局的建议
促进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必须注重西部地区公共制度、基础设施和激励措施等政策的制定及完善,破解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地理劣势,进行顶层设计,尽快完成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产业带布局规划。严格保护文化资源,打造以“丝绸之路”整体品牌建设为主题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与现有旅游线路等结合,进行丝路文化“吸引力”提升布局。开发丝绸之路“寻根”路线,串联起整个丝绸之路节点城镇,依托宁夏、甘肃具有发展势头良好的城镇作为重点发展“点”,例如15万人的生产大军、3亿元年销售收入“小香包撑起大产业”的甘肃庆阳,雕漆产品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天水等。
二是活化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丝路“交通力”提升布局。依托现代交通线路,打造丝绸之路特色精品线路与产业带。例如利用宁夏的吴忠市、中卫市,甘肃兰州市、永靖县等及青海的黄河沿岸地区资源优势共同打造黄河文化产业带,联合开发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的特色线路等。
三是着重建立健全的多层次区域合作机制,进行丝路“项目力”提升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确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与示范项目,推进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重点城镇,发展重点项目,打造丝绸之路整体品牌。
最后,推进西部丝路特色文化产业带布局与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融合,支持关中—天水、河西走廊、呼包鄂榆、天山北坡、宁夏沿黄经济带、成渝等城市群建设,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群建设战略目标相结合,提升西部丝路特色文化产业带“产城文旅商”的“融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