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笔下的拿破仑

2016-01-07

军事历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集拿破仑恩格斯

从5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伴随着欧洲漫长封建时期的频繁战争活动,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封建时代军事,从应运而生走向完全没落。在军事上急需革故鼎新的情况下,法国于1789年爆发了大革命,一位百年难寻的“军事巨人”*《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149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拿破仑登上了历史舞台。恩格斯在自己长期军事理论探研和创作活动中,曾以极大的精力研究了法国人民的军事变革和拿破仑一生征战的功过得失,深入探讨了这位“当代最伟大的统帅”*《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4卷,261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62。的指挥艺术,并从中吸收有益成分,丰富和提高了自己对战争、军队建设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形成无产阶级军事理论体系作了学术上的必要准备。对拿破仑近代世界军事科学发展所做贡献和他在带兵、用兵方面战略上的成败得失,恩格斯有着独到的见解。

一、拿破仑一生对世界军事科学发展所做贡献,前无古人

西方封建时代军事上落后的一面,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已充分暴露在世人眼里。当时西欧国家军队兵员的补充,采用雇佣制和强迫征兵制的办法,兵士是从社会上最堕落的分子中招募来的,其中不少是外国人。军官则只有统治阶级的代表,主要是贵族,才有资格充任。军队在战场上完全按照平时通过机械训练办法养成的一套呆板动作行事,兵士们在战斗中毫无主动性可言。至于纪律则完全靠棍棒来维持。军队的组织编制也比较落后,各国武装力量基本的建制单位是团。西方封建时代末期军队装备的还都是前装滑膛枪和滑膛炮,射速低、射程短、精度差,而且火炮笨重,移动不便。从作战后勤保障来看,这一时期军队完全依靠事先设立的固定物资供应点来补给。部队一旦远离基地和仓库就立即失去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在作战的方式方法上,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有所谓机动战略和封锁线战略。前者力求通过机动兵力控制敌方交通线并威胁其基地(兵站仓库),从而迫使敌人退却,不经决战便占领其领土;后者则是在漫长的国境线上平均配置兵力,分兵把口的消极防御战法。而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时期最终形成的线式战术,经过欧洲各国军队100多年的实际运用,至18世纪末,由于武器装备的改进和兵士成分的变化,也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战场需要。

拿破仑在建军、带兵用兵、作战方式方法、战场指挥和军队后勤保障等方面主要做了5个方面的改进:1.在兵员的征召上,采取普遍兵役制,使军队的平均人数比弗里德里希时代增加了两倍,并且必要时还可大大增加。2.在战时的后勤补给上废除了野营工具,停止由兵站仓库供应军队的给养,大幅度减轻了随军的辎重,采取以战养战的方针,军队的运动性和独立性因而增大了。3.在作战编组上,把步兵、骑兵和炮兵合编到军、师这样一级的单位,使每个师成为能单独作战的、甚至对占优势的敌人也具有相当抵抗力的小型军队。4.在战斗队形上,以纵队、散开队形和横队取代以往单一的线式队形。纵队成为当时整个战斗队形的基础,它比横队易于保持秩序,便于指挥官掌握,并能迅速地运动。纵队同散兵群配合使用,较之那种在战场上动转不灵的线式队形,具有较大的战术优势。5.在战争指导艺术上,过去那种实行巧妙机动避免会战的做法遭到摒弃,作战的基本目标已不再是占领敌国领土、控制交通线、威胁基地安全,而是消灭敌人的军队。因而,集中优势兵力,选用合适的作战样式,进行成功的决战,便成为战场指挥官追求的最高目标。此外,拿破仑还十分注意大量集中使用炮兵和骑兵,并巧妙地运用预备队以扭转不利战局。

正是因为看到了拿破仑在军事变革方面做出的种种创新,所以恩格斯说:“革命战争创造了像拿破仑这样的人物,他把这种新的作战方法发展为一套正规的制度,并吸取旧制度中有益的部分,因而立即使这种新方法达到像弗里德里希使线式战术达到的那样完善的程度,这时候,法国军队几乎无敌于天下,一直到他们的敌人学会他们的经验并按新形式编组自己的军队时为止。”*《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376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恩格斯还指出:“拿破仑的体系,只要它与某一军队的性质相适合,便在战略上和战术上为所有这些军队所采用。”*《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179页。

恩格斯在研究拿破仑在军事改革上的成就时,最突出的是把其成功的原因与当时欧洲整个社会的改造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指出:“现代的作战方法是法国革命的必然产物。它的前提是资产阶级和小农的社会和政治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180页。又说:“拿破仑在军事科学上卓越的改革不能视为奇迹,新的军事科学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就如象革命和拿破仑所创造的军事科学是革命所产生的新关系的必然结果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184页。

二、拿破仑带兵诀窍:“把新兵装在老兵框子里”

拿破仑戎马一生,东征西讨,打过不少胜仗,这其中既有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才能起作用,又有他统率下的百万兵士的奋力拼杀、血战疆场精神作保证。

拿破仑统率的军队,特别是他早期带领的军队,之所以会在战场上表现得英勇善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恩格斯曾就此做过研究和分析,认为首要的是由于兵士的成分有了改变。他写道:“现代的(指拿破仑时代的—本文作者注)作战方法是以资产阶级和农民的解放为前提的,它是这个解放的军事上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184页。又说:“这种作战方式(指拿破仑采用的作战方式—本文作者注)之所以成为必要,首先是由于法国革命的兵士成分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15页。法国大革命后,政治上获得解放的法国农民,认识到走上战场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战,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此外,优质、高效的训练也必不可少。

拿破仑一生,由于战事连绵不断,部队往往伤亡巨大,兵员补充总是十分紧迫。因而,他必须找到一个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把新兵调教训练成合格战士的好方法。恩格斯对此做了细致的观察,他写道:“拿破仑在他最后的几次战局中,都是把刚经过两个星期训练的新兵编入相应的各个营,随后就把他们派往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他们在行军期间,无论在途中或在宿营地,都受到训练;当他们经过6个或8个星期的行军而编入部队时,已经被认为是适于执行勤务的兵士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3卷,627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同时,恩格斯还搞清了拿破仑把新兵训练成能打仗的战士所需的最短时限。他说:“拿破仑把他的新兵训练成兵士,从来没有用过3个月以上的时间;即使在1813年,当他不得不建立一支新的军队、培养新的军官干部以及建立其他一切的时候,他的新兵从到达分配站后只经过3个月的时间,就被他带上了萨克森战场。”*《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3卷,627页。

拿破仑的这种练兵方法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这同训练有素的基层骨干力量密不可分。恩格斯用“把新兵装在老兵框子里”这样一个十分形象的短语来概括拿破仑所使用的这种练兵的手法。他指出:“拿破仑能用第一个月的时间在补充队里训练出新兵营,第二个月行军,第三个月就投入战斗;但是他每一个营都有足够的有经验的军官和军士,每一个连都有一些老兵,而在战斗的时候,把新兵和老兵编在一起,可以说,把新兵装在老兵框子里。”*《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23页。

拿破仑熟谙在短时间内训练出能打仗的兵士的奥秘,恩格斯在1871年2月评论普法战争中法方一位不善带兵练兵的军团司令布尔巴基将军时,曾再一次地谈论过。他指出,这位将军当时有一段时间一直在带领部队行军,而且未遭到敌方的阻扰,但他却不懂得利用这一时机。“1813年,拿破仑在向德国行军的期间把未经训练的新入伍者训练成了兵士。这样看来,布尔巴基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可以用来进行训练。”*《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360页。但他缺乏这方面的组织能力,所以最终打了败仗。

三、战略上的机智和远见让拿破仑打了不少胜仗

拿破仑是一个很有战略头脑的人,他在这方面的过人机智和远见卓识,常让他能在战场上独占鳌头。对此,恩格斯十分赞赏。以奥斯特里茨会战为例,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统率的法军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以北的奥斯特里茨村附近,同俄奥联军交战,法军奋战5个小时,歼敌3万余人,取得了一次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恩格斯在评价这一战役时说:“奥斯特里茨会战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战争还存在,这次会战就不会被忘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第2册,560页。

拿破仑的战略机智还表现在多个方面。自拿破仑1799年11月9日掌握法国政权以后,为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从而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向欧洲的君主大国提出了挑战。英国为了对付这种挑战于1805年联合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决定在陆上同英国支持的俄奥联军进行决战。这一决战时机的选择是有其深邃的战略考虑的。1805年10月,俄皇亚历山大一世诱逼普鲁士加入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活动,使联军兵力总数大大超过法军。乌尔姆会战以后,拿破仑仔细分析了形势,估计到力量对比将要发生变化,认为摆脱战略不利处境的最有效办法,在于抢在普鲁士军队开赴战场之前迅速击垮俄奥联军,并尽快结束这次战争。然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即俄奥联军敢于在普军参战之前先期同法军进行决战。

当时在联军领导层中对决战时机的选择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主张选在普鲁士军队正式参战以后,但亚历山大一世却认为,自俄国增援部队开抵战场后,联军力量已大为增强,再继续后退,未免贻笑大方。联军统帅部在决战时机上出现的重大分歧,给拿破仑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促使联军尽快定下开战决心,拿破仑采取了一个迫敌就范的妙法:在战场和谈判桌前给对方造成一种法军很怕立即决战的假象。为此,他先让前哨部队迅速后撤,又派出自己的侍从武官去见俄皇,建议休战、媾和,并要求举行两国首脑的个人会晤,或派出全权代表进行谈判。在谈判桌上,拿破仑虽拒绝了俄方代表提出的苛刻条件,但在会谈中留下的印象,却是信心不足,害怕会战。拿破仑这一战略伪装,使联军指挥机关的大部分人员难辨真伪,亚历山大一世关于尽快决战的主张便占了上风。拿破仑终于在选择战机问题上赢得了重要的一分,从而导致俄奥普联军在这次会战中败北。

四、用兵手法独特,作战方法灵活,战略使用得当

在1812年出兵俄国之前,拿破仑东征西讨,征战无数,几乎每战皆捷,这其中的道理,若米尼和克劳塞维茨都曾有过评述。对拿破仑作战指挥特点的研究,恩格斯所下的工夫丝毫不比他的那两位前辈逊色。

恩格斯认真考察了拿破仑亲自策划、指挥和参与的一二十次战斗和会战,仔细找寻这位法军统帅在战争指导、作战方法、战场指挥、险情化解、绝境求生等各个方面的成功之道,并得出了一系列真实反映拿破仑用兵特点的准确判断:“大胆,坚决,歼灭性”*《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3卷,290页。;“神速进军和短期决战”*《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4卷,377页。;“如果想要取得胜利,就得坚持集中”*《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4卷,299页。;“集中主要兵力于决战地点”*《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4卷,444页。;“直接插到正在集中的敌军之间是拿破仑善于巧妙使用的、现代战争中最出色的有效战法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4卷,275页。;“对敌军中央进行歼灭性攻击”*《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149页。。这些高度概括的生动话语一经列出,拿破仑用兵作战的独特风格,便清晰地跃然纸上。

恩格斯十分敬佩拿破仑的指挥艺术,对他在作战指挥活动中得心应手的妙笔,更是广为搜集史料,反复研究、推敲其制胜之道。1806年10月14日发生在法国和普鲁士之间的耶拿会战,是拿破仑对阵历次反法同盟作战中用兵最成功、战果最丰硕的一次,也是恩格斯在研究拿破仑作战指挥艺术中关注得最多、下工夫最深的一个战例。从军事科学院20世纪80年代选编的五卷本《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收录的各篇文章来看,在恩格斯撰写的战争评论和其他相关文稿中,引用耶拿会战来说明拿破仑高超作战指挥艺术的语段就有13处之多。

1853年11月,在一篇涉及克里木战争(1853-1856)的短评中,当论及作战相关方应如何实现有利的战场机动时,恩格斯写道:“耶拿会战可以作为这种机动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卓越范例。拿破仑以其主力突然猛扑普军左翼,八小时内就打乱了普军的队伍,切断了它退却的道路,并消灭了它,从此这支普军就不再存在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3卷,197页。又说:“拿破仑在耶拿会战中,由于出敌不意,兵力强大,行动迅速,所以大获全胜。”*《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3卷,197页。此次会战告捷的原因除上述优越条件外,拿破仑还曾使出了一个怪招。他利用一般人认为火炮难以通行的一条狭窄的山间小道,让自己的部队出敌不意地出现在敌军的一个翼侧,从而使对方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恩格斯指出:“拿破仑在耶拿会战时表明,通向陡峭的山顶的普通人行小道究竟可以利用来做些什么:在5个小时内就把它开辟成足以供火炮通行的大路,使普军的翼侧受到攻击,从而保证了次日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3卷,527页。

拿破仑在与敌军频繁的交战和厮杀中总能常操胜劵,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战场上对战略的运用同样娴熟于心、精巧而出色。恩格斯对此也有独到、透辟的评析。1814年和1815年,是拿破仑在战场连遭失败的两年。在1814年战局中,英、俄、普、奥等国联军击败法军,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在1815年战局中,拿破仑再度执政后,法军与英、俄、普、奥等国联军间再次战场较量,在决定性的滑铁卢会战中,法军被联军彻底击败,拿破仑帝国全面崩溃。正是在这样两次让拿破仑在其一生光辉的军事生涯中伤筋动骨、名誉扫地的失败战局中,恩格斯却看到了这位“天才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3卷,294页。在个人战略造诣和修养中闪光的一面。他指出:“在完全防御性的战局中进行进攻战和不断攻击的最出色的例子是拿破仑的两个卓越的战局——1814年战局和1815年战局,虽然前者以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而告终,后者以滑铁卢的失败和巴黎的陷落而结束。”*《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1页。恩格斯进而解释道:“在这两个著名的战局中,这位在遭到入侵的国土上纯粹进行防御的统帅,在一切地点一有机会就向敌人进行攻击;虽然整个说来兵力始终比入侵的敌人少得多,但是他每次在攻击地点都能够造成优势,而且通常都获得了胜利。这两个战局的不利结局丝毫也不能贬低它们的总的作战思想和具体的打法。”*《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1页。也就是说,拿破仑即使在自身总体上处于守势的境遇下,仍然坚持采用他一生酷爱的攻势战略,且总能取得好的战果,是值得赞赏的。对于拿破仑失败的真正原因,恩格斯也非常客观地给予了解说,他写道:“这两个战局之所以失败,完全不是计划本身或计划执行上的原因,而是政治方面和战略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同盟国在兵力上占有巨大优势,一个在四分之一的世纪内连年战争因而力量消耗殆尽的国家,已不可能单独抵抗整个武装起来的世界对它的进攻。”*《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1~2页。

拿破仑在作战指导思想上还有一个特色,也很受恩格斯的称赞。这位能征惯战的统帅,在总体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总是力求以少数的兵力,造成局部地区的优势,战胜强敌。恩格斯指出,塞纳河流域由其发源地直到瓦斯河口是由许多弧形的河流构成的,这些弧形河流的河谷自然形成了许多同心圆,同心圆中内圆有较短的周界,利用这个优点,法军“沿内圆周界不懈地移动,曾使拿破仑在他1814年著名的战争中能以少数兵员牵制联军全部兵力于塞纳河流域达两月之久”*《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199~200页。。此外,恩格斯又举例指出,1796年4月,拿破仑是在国家财力、自己兵力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出兵意大利的。“虽然如此,他仍然率军进攻,迅速地连续不断地给奥军和皮蒙特军队6次打击,并且每一次都能够保证自己在数量上占优势”*《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4卷,449页。。

恩格斯一向认为,科学的合理编组是保障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拿破仑由于懂得科学合理编组自己的军队,曾在战场上战胜过数量上占优势的埃及马木留克兵。对此,恩格斯不止一次地给予夸奖。例如,他在1858年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的《骑兵》词条中在谈到历史上往往有一些非正规骑兵却能战胜正规骑兵的情况时,就举例说:“在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拿破仑的龙骑兵在埃及的作战。它是当时最坏的正规骑兵,但总是打败最出色的非正规的骑手——马木留克兵。”*《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468页。为了说明这其中缘由,恩格斯用了这位法国统帅自己的一段精彩话语:“拿破仑在谈到马木留克兵时说,2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468页。

五、攻俄战略上的失策,值得后人认真汲取

拿破仑毕生征战的光辉业绩,是从1812年进军俄国遭受挫败而逐渐跌入低谷的。那么,征俄之所以失利,从战略层面上来考量,究竟有哪些教训值得后人汲取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恩格斯做过十分细致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首先,恩格斯从俄国方面探研了促使拿破仑急于对其慌忙入侵的根本原因,即国内经济上的巨大压力。根据1807年7月在拿破仑同第4次反法同盟各国间签订的提尔西特和约,作为战败国的俄国有义务遵守条约规定的对英国实行封锁的“大陆体系政策”。但是,“俄国只有通过海上贸易把自己的原料产品输往当时的主要市场——英国,才能获得钱,而俄国已经是太欧洲化的国家,没有钱是不行的。贸易封锁日益变得无法忍受。经济比外交部和沙皇加在一起还要更强;跟英国的贸易又悄悄地恢复了;提尔西特和约的条款被破坏了,于是爆发了1812年的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450页。

其次,恩格斯考察了拿破仑当时的处境和他急于求成、过高估计自身能力的致命弱点。他指出:拿破仑虽然多年来胜仗打得不少,可是国力消耗巨大,而他却“站在令人目眩的高处,但他所依靠的基础又很不稳固,已经无法下决心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他需要迅速获得成功,取得辉煌的胜利,通过突击争取签订和约”*《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451页。,但最后却一败涂地。

第三,对拿破仑攻俄的切实可行计划以及这一计划最后遭到摒弃的原因,恩格斯也曾做过仔细研究。他写道:“拿破仑当年十分明确地规定了从西面进攻俄国的战略计划,如果他不是迫于各种非战略性的情况而放弃了这个计划,俄国的统治和它的完整便会在1812年受到严重的威胁。”*《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3卷,429页。根据恩格斯的介绍,这个计划原来的部署是,法军首先向德维纳河和德涅泊河挺进,在到达地区构筑一道防线,夺取德维纳河上的俄国要塞,而把进军莫斯科推迟到1813年春天。由于政治上的考虑,加上军官们不满冬季驻扎在立陶宛及拿破仑盲目自大,因而他放弃了原先草拟的、比较理智合理的征俄计划。当时曾有人提醒过拿破仑,舍此必遭致祸害。恩格斯指出:“拿破仑率领着整个西方的联军越过了俄国的边界。波兰人在这方面是够格的评断人。他们劝告他停留在德维纳河和德涅泊河边,改组波兰,并在那里等待俄国人的进攻。”*《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450页。但是,拿破仑却听不进去,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则尽人皆知。

第四,拿破仑远征俄国遭到惨败,也还有作战指挥和战场物资供给方面的一些原因。对此恩格斯也没有放过。他在谈论这一话题时指出,拿破仑的近卫军确实是军队的精华,而他“由于过分爱惜这支精锐部队,有时也犯了错误。例如,在博罗迪诺,他在决定性时刻没有把近卫军调到前面,结果坐失战机,使俄军有秩序地退走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227页。又说,“如果当时拿破仑把近卫军投入战斗,那末,根据托尔将军*1812年战争期间任俄国主力军团的参谋长。的说法,俄国军队无疑是会被歼灭的。但是拿破仑不敢以其最后的预备队——他军队的核心和支柱——来冒险,可能因此而错过了在莫斯科签订和约的机会。*《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179页。至于战场上后勤保障方面存在的缺陷,恩格斯也一语道破,“法国军需部门的组织不善和兵士缺乏寒衣分外加重了这次惨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429页。。

恩格斯研究拿破仑是认真细致、全面立体的,本文论述探讨的内容,仅仅是围绕恩格斯剖析拿破仑对军事科学发展的贡献和带兵用兵在战略层次上的某些得失展开的。这就是说,要开展“恩格斯是怎样研究拿破仑军事思想的”这一科研课题,今后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2]《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4卷,北京,战士出版社,1962。

[3]《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3卷,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文集拿破仑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熊铁基文集》出版
“拿破仑大军”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迎“春”冰心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郭汉城文集》简介
拿破仑美言惑敌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