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中的中国空军(二)

2016-01-07樊帅

国防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国空军

樊帅



同仇敌忾之十四

抗战中的中国空军(二)

樊帅

关键词:军事历史 抗日战争史 中国空军 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

作者:樊帅,原北京预备役高射炮兵师政治部干事,少校

来自北方的红星

淞沪会战还未结束时,南京国民政府因为受西方国家制裁,无法进口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遂放弃自1927年实施的“反苏反共”政策,开始积极与苏联接触。

193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按照中方要求,开始向中国提供包括飞机、坦克在内的各式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和各类军用物资。其中,向中国提供了新式的I-152、I-16战斗机和SB-2、DB-3、TB-3轰炸机。针对中国空军在淞沪会战期间人员和战机损失巨大、短期内无力补充的情况,苏联向中国派出了志愿援华航空队。

1937年9月,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开始换装,将剩余的霍克3战斗机移交给五大队,飞行员前往兰州接收苏联援助的I-16战斗机。

10月,根据南京政府要求,斯大林要求国防委员伏罗希洛夫在苏联空军中挑选人员,组成志愿援华航空队,这一计划在苏军内部被称为“Z”计划。1937年10月,第一批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人员447人到达中国兰州。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包括1个战斗机大队和1个轰炸机大队,其中,战斗机大队装备了31架I-16战斗机,指挥官为库尔丘莫夫,轰炸机大队装备了31架 SB-2轰炸机,指挥官为基达林斯基。

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首先对中国飞行员进行换装训练。到11月,换装的第四大队飞行员已经能够熟练掌握I-16战斗机的操作。11月下旬,完成训练的中国飞行员准备返回南京,参加下一阶段作战。21日,第四大队转场经停张家口机场时,遭到日军轰炸机突袭,大队长高志航在地面准备紧急起飞时,被日机炸弹弹片击中,壮烈牺牲。高志航牺牲后,大队长由李桂丹接任。

同时,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也开始驾驶战机向南京方向转场,与日军直接作战。途中,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战斗机大队库尔丘莫夫大队长,也因事故牺牲于甘肃凉州(今武威),大队长一职由普罗科菲耶夫接任。

对于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而言,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无异雪中送炭。

12月1日,在日军大本营正式下达《大陆第8号命令》,要求“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的当天,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到达南京,立即对轰炸南京的日军飞机进行拦截,击落击伤10架日机,自己损失2架(日方声称)。

12月中旬,随着南京被日军攻占,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和中国空军一道从南京大校机场撤离,转场至南昌三家店机场。空中主要战场也从南京上空转移到武汉、南昌上空。原先在上海、南京等地的机场,现在则成为了中苏航空队的目标。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和新培训的中国飞行员一道,对进驻这些机场的日机予以打击,其中,15日对南京大校机场的轰炸,毁伤了40架以上的日机和大量油料物资,1架中国机组驾驶的SB-2轰炸机被击落。

1938年2月,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寻求德国调停的努力失败,日军再次掀起进攻高潮,双方空中作战的强度也随之升高。

此时,中国政府已经从苏联获取了94架I-16、122 架I-152战斗机,8架UTI-4、5架UT-1教练机和62架SB-2、6架TB-3轰炸机,以及大量的航空武器。这些苏援武器让中国空军重新拥有了对抗日军的物质力量。从1937年12月开始,在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的帮助下,中国空军的飞行员培训体系得以完善,飞行员成批次补充进部队,实力得到有效恢复。如果加上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中方此时拥有的空中作战力量强于淞沪会战之前。

1938年3月23日,是苏联红军建军20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天,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和中国空军取得了一次令世人瞩目的胜利。40架SB-2轰炸机从中国内地起飞,跨海对台湾的日军松山基地进行突袭,摧毁了日军准备用于大陆作战的大量战机和航空燃油。这次轰炸的成功,让国民政府看到跨海轰炸的可行性,为下一步直接跨海轰炸日本本土奠定了信心。

1938年5月19日,经过前期秘密筹划,中国空军利用仅存的两架马丁-139轰炸机从汉口秘密起飞,经宁波栎社机场转场,对日本本土的长崎、福冈两地进行宣传弹轰炸,投掷了数百万份传单。这是日本本土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到轰炸。中国空军投下的不是炸弹而是传单,在日本人民面前有力彰显了中国“以仁为先、爱好和平”的形象,破除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民间散布的“暴支”谣言;同时,也让日军不得不正视本土防空问题,将部分战斗机兵力从夺取中国战场制空权转向本土防御,从而减轻了中国战场的空中压力。

但是,随着陆军在地面战斗中节节败退,中国空军的驻地也一退再退。到1938年9月,武汉、南昌均被日军占领,中国空军和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已经退入重庆、成都和兰州周边机场,战斗机部队主要担负对“陪都”重庆和苏联援华物资枢纽兰州的防空,轰炸机部队则主动袭击进攻中的日军地面部队和在长江运输物资的日军船艇。同时,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在成都太平寺机场建立了培训中心,继续为中方培训空、地勤人员。

1939年2月11日、19日和23日,日本陆军航空队第十二和第九十八2个战队连续对兰州进行轰炸。因为日机掩护兵力较少,中国空军对这两个战队的截击取得较好的战果,击落日机5架、击伤多架。受到严重损失的日本陆军航空队第十二战队被迫在4月返回东北公主岭机场休整。

1939年5月开始,日机轰炸重点转向重庆。5月4日,日本海军航空队45架九六式舰载轰炸机轰炸重庆,中国空军第四大队进行截击。因为指挥官董明德判断错误,机群起飞过晚、截击方向有误,让日机在重庆上空顺利投弹,导致地面民众大量伤亡。在稍后的空战中,中方击落日机2架、击伤2架(董明德报称击落4架)。

10月,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在轰炸机大队长库里申科的指挥下,利用DB-3轰炸机的远航程,在3日、14日连续组织了对日本空军重要基地——日占汉口机场的空袭,将大量日机和装备炸毁在地面,并重伤基地司令冢原二四三海军少将和鹿屋海军航空队司令大林末雄大佐。日本海航王牌飞行员坂井三郎回忆这次轰炸是:“一架挨一架地停在那长长跑道上的两百架海军的轰炸机和陆军的战斗机,大部分在燃烧。一片片火焰从炸开的油箱中飘出,翻起滚滚浓烟。有些飞机的机身被弹片击穿后正在漏油,暂时还没烧着。火从一架飞机烧到另一架飞机,汽油淌到哪里就燃烧到哪里,整个长长的一排飞机全都变成了一团团暗红色的蘑菇云。轰炸机噼里啪啦像鞭炮爆炸;战斗机烧得呼呼啦啦,像一盒盒点着了的火柴。”两次轰炸,苏方统计战果为炸毁日机136架。

在空袭中,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轰炸机大队库里申科大队长驾驶的DB-3被坂井三郎驾驶的九六式舰载战斗机击伤,库里申科返航时,迫降于四川万县水域,领航员和尾炮手逃生,但库里申科壮烈牺牲。

从1939年末开始,随着苏德接近,苏日关系亦有所改善,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不再与日军直接交战,人员也开始分批回国。到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后,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人员基本全部返回。

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在中国大陆作战3年零7个月,共有3665名苏联军人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寇侵略,其中有227人永远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除了参加实际战斗,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还帮助中国建立了航空供应站和飞机修配厂,并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兰州等地设立航空学校和训练基地,为中国培训了近1万名紧缺的航空技术人员。

在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撤走后,苏援物资并未断绝,甚至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在自己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源源不断地向中国政府提供战斗机、高射炮及各类零备件。在苏联的支援下,中国空军的各类苏制战机一直坚持战斗,最后的SB-2/3轰炸机甚至战斗到1943年8月,随着大量美制B-25轰炸机被中国空军接收,才最终退出舞台。

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和大量苏援武器装备,把中国空军从濒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最终支撑到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参考文献:

[1]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曹剑浪.中国国民党军简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

[3]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3.

[4]笠原十九司.日中全面戦争と海軍——パナイ号事件の真相.日本东京都:青木書店,1997.

[5]旧日本军海軍省写真班.支那事変海軍作戦記録.日本东京都:旧日本军海軍省,1939.

[6]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戦史叢書-中国方面海軍作戦(1).日本东京都:朝雲新聞社,1974.

[7]周斌、邹新奇.中国空中抗日全传—中国的天空.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8]王正华.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台北:环球书局,1978.

(责任编辑:何荷)

中图分类号:E296.9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6)02-0066-03

猜你喜欢

中国空军
飞行表演
载入史册的中国空军英雄
中国空军发展史
中国空军“红旗”—6型地空导弹实弹发射
中国空军最新主力战机亮相珠海航展
58年未了的心愿
中国空军正式列装运—20大型运输机
中国空军60年历程
中国空军歼10战斗机涂装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