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2016-01-07
观点
“作品红,作者穷”的怪象该终结了
2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朱昌俊的同名文章指出:近年来,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的音乐作曲者许镜清受到公众的关注,并非因为作曲的成功,而是一个作品版权得不到保护的“受害者”。在许镜清的微博上,一条写于2013年的微博至今仍被置顶:“想开一场《西游记》音乐会真是难啊……我在翘首企盼助我之人的到来。苍天啊,我的《西游记》音乐会路在何方?”在很多人看来,对于这样一位作品红得发紫的著名作曲家,办一场音乐会居然会如此之难实在让人费解,而为难他的不是别的,仅仅是“钱”。一位作品享誉大江南北的作曲家,却要为办一场音乐会的钱犯愁,如此尴尬再次凸显了当前我国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无论是推动文艺繁荣,还是创新经济的发展,“作品红得发紫,作者穷得叮当响”的怪现象,都该终结了。让创作者、创新者体面起来,知识经济的春天方能真正告别“路在何方”的彷徨。
“暖心”“治愈”为何成为流行文化
2月21日,《福建日报》发表彤彤的同名文章指出:“心灵鸡汤”长期占据微信圈、朋友圈,“暖心”“治愈”系的图书受读者欢迎,这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21世纪以来,技术和商业社会高度发达,这是一个文化愈来愈不去崇拜美、真、深,技术的时代正取代美学的时代,生活中人性的光辉越来越暗淡,人情日趋淡薄,心灵变成荒原一般,尤其是在这个社会转型期人的精神问题、心理问题、心灵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尽管现在对“心灵鸡汤”的泛滥,尤其是对“伪心灵鸡汤”“伪励志”,许多读者感到不满、厌恶和不屑,但人们还是渴望优秀的“心灵鸡汤”“温暖”和“治愈”类的图书作品。希望通过阅读它们,使自己能够从心灵生活的角度去体察和感悟社会生活,寻找一份心灵的寄托,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用真善美拯救、平衡自己的内心,获得生存智慧和精神升华。
用国际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3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曾祥敏、周笑盈的同名文章指出:英国BBC2频道于2月14日至16日播出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该片以英国人的眼光解读中华传统文化,可说是西方媒体对中国春节的一次集中深入解读,成为又一个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用国际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要向世界呈现中国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尤需具备“借船出海”思维。近年来,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国外对中国的关注热情高涨,《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均从不同侧面构筑了中国形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国际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也是向他者借鉴经验、提升自我传播能力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