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的拷问

2016-01-06王备

创新时代 2015年12期
关键词:崇拜陶行知我会

王备

“爱满天下”这四个大字,是陶行知亲手写下来的一句格言,也可以说是他毕生为人做事的基本精神。他是个教育家,他是个民主战将,他是一代伟人。首先,他有一颗伟大的心,心中充满伟大的爱。他爱孩子,爱青年,爱朋友,爱人民,爱真理,爱民主,爱科学,爱一切新的创造;他爱诗,爱美,爱真,爱善,爱那最进步、最有前途、最光明的一切……

以上是原育才学校党支部书记,长期在陶行知身边工作的缪意林在陶先生逝世后的悼念文章中的一段话。是啊,读罢陶行知思想文集,看完陶行知文学传记,观毕陶行知纪念馆,我的内心受到了一次次地震撼,灵魂被一次一次地拷问。

“爱满天下”可以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当初,他从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来,放弃当时看来优厚而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职业,退去西装革履,来到南京的农村,穿上短衫草鞋,致力于乡村学校的教育,就是基于他那“爱满天下”的原始动力;他尊崇恩师杜威,却又把恩师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生活”变革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也是源自他那“爱满天下”的坚定信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更是人们对他“爱满天下”博大情怀的描摹与赞美。

也许,我永远不可能具有陶行知那样“博爱”的胸怀,这是自己心灵接受拷问与洗礼后,艰难而又真实的回答,但是,如果我们能有他那诸多“爱”中的几种甚至一种,当然是真正的、纯粹的、彻底的,那么,我们的教育工作必然将做得很美、很好。

例如,爱孩子,像陶行知那样爱孩子,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每一个孩子。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鼓励、欣赏和期待,是超越衣食父母的狭隘之上的心灵之爱,是引领孩子提高与发展的拳拳之爱;这种爱,不是偏爱,而是对每一个孩子的爱。对教师来讲,就是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所谓的乖学生、好学生,人人都会爱。另一类呢?我们也应坚信,他们的热情与活力应该与别的学生是相同的,他们的权利和尊严与别的学生也是相同的。我们应该相信,在我们的关爱之下,他们会闪耀自己独特的光芒,加德纳上世纪80年代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陶行知早已在50年前的实践中践行。这种爱,不是空泛的爱,我们都知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然而,不是每个人挂在嘴边唱与说,世界就真的会变成美好人间。同样,对学生真正的爱,除了内心深处要牢牢盘踞着肺腑之爱,更多地应外化为实际的行为。当学生遭遇挫折丧失信心之时,我会送上拂面的微笑,并蹲下来与他共同商讨面对挫折的策略吗?当学生沉缅劣习、迷失方向之时,我会创设情境,与之细心而耐心地沟通、对话,帮助他找到前进的方向吗?当学生醉心成绩,自我膨胀之时,我会及时地提醒但又保护他的自尊,维护他的体验吗?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我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生存状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吗?

例如,爱一切新的创造。“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有陶行知这样热爱创造、敢于创造的气度吗?“教育者也要创造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我有这样清醒的认识与精湛的艺术吗?

再如,爱真理……

我不敢继续如此残酷地拷问,权当是给自己留一丝面子吧。恍惚之中,想起卡兰·辛格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一段论述“爱心和同情心,对他人的关心和慈悲之心,友谊和合作均是我们树立新的全球意识之际应予鼓励的品质”;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性之爱”;想起斯霞的“童心母爱”。他们将与陶行知的“爱满天下”一起,照亮每一颗驿动的心,照亮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路程,在人类心灵的殿堂中共同辉耀。

猜你喜欢

崇拜陶行知我会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我崇拜的那条“龙”
我会分辨
我会玩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崇拜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