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断面河道中水土资源控制利用研究与实践
2016-01-06孙洪滨
孙洪滨 孙 猛 董 于
(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 江苏 淮安 223200)
复式断面河道中水土资源控制利用研究与实践
孙洪滨孙猛董于
(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 江苏 淮安223200)
【摘要】通过分析淮河入海水道复式断面河道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利用现状,明确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实践对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效益分析。
【关键词】复式河道断面; 水土资源; 控制利用; 研究
1引言
河道具有行洪、排涝、灌溉、引水、航运、景观、旅游等功能,根据不同功能要求,应设计不同的河道横断面。复式断面河道一般由主河槽、河滩地及堤防组成。复式断面河道占地面积大,除一定宽度的主河槽外,还设计有面积相对较大的河滩地。枯水期,河道流量小,河水在主河槽中;洪水期,河道流量大,此时允许洪水漫滩。复式断面河道的河滩地,由于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河道中水生物和两栖动物的生长和繁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和生态效益。
淮河入海水道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的治淮战略性水利工程。工程西起洪泽湖畔的二河闸,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与总渠呈二河三堤,东至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3.5km,工程设计行洪流量为2270m3/s。河道设计时充分考虑远期工程的建设要求和规模,采用泓道结合漫滩行洪的布置方式。非行洪期间,作为渠北地区的排涝通道,按照高水高排、清污分流的原则,二河枢纽以东大运河以西设计为单泓道,大运河以东至海口枢纽为南、北双泓道。南、北泓靠南堤一侧布置,南北泓之间设置了中隔堤,北泓与滩地间设置了北子堰。北泓与北大堤之间留有300m左右的滩地。行洪期,漫滩行洪,以满足入海水道设计洪水期过流能力。南、北堤中心距580m左右,堤顶宽一般为8m,最宽处达20m。堤身前后设置3~40m宽平台,北堤堤脚线外设置了30~50m左右的护堤地。
2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土资源情况及利用情况
2.1建设期水土保持实施情况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责任范围包括南北堤防、南北泓道、南北隔堤、青坎、滩地、取土区、弃土区、调度河等。通过设置护坡和排水沟、植树种草绿化等措施,工程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8.3%,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16,拦渣率达到98%,扰动地表整治率达到97.5%,植被恢复系数98.6%,林草植被覆盖率19%,大大超过了原地貌4%的植被覆盖率。
2.2前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河道工程分属淮安市清浦区、淮安区,盐城市阜宁县、滨海县及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管理,水土资源总面积8817hm2,其中国家已经征用的水利工程用地5719hm2,包括工程范围内的泓道水面、两大堤之间的部分滩地、堤防以及护堤地、弃土区等。北泓至北大堤之间的滩区土地共3101hm2,国家未予征用,现由当地居民作为承包田自主耕种。因没有统一规划,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仅是在河道堤防堤顶两侧、防渗平台、护堤地栽植单一的意杨林木,河道滩地以稻麦两季为主、辅以少量其他类型的农作物,河道仅滨海县境内进行以鲢鱼为主的鱼类养殖。水土资源分布详见表1。
表1 规划范围内的国家已征用土地及面积 单位: hm2
注表中“—”表示不存在或国家征用土地面积为“0”,如清浦区为一个泓道,无南隔堤,即面积为0。
3水土资源控制利用研究
2009年,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以《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水土资源开发控制利用规划》为依据,科学合理地指导入海水道全线管理单位开展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3.1自然概况
淮河入海水道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呈季风气候特点。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1~13.9℃,年平均无霜期224d左右,常年平均雨雪天98d左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946.4~991.3mm;全年季风盛行,东到东南风居多,多年平均风速3.7m/s。
淮河入海水道地貌类型为黄泛冲积平原地貌,周边土壤以水稻土和滨海盐土为主。土壤类型从西向东依次为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黄潮土、渗育型水稻土、潜育和脱潜型水稻土、脱盐潮土、潮盐土及滨海盐土。植被类型主要是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由于长期的垦殖,典型的原生自然植被仅存于湖滨海岸,并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所代替。
3.2水土资源控制利用指导原则
a.保护优先原则。以工程的安全管理为中心,通过水土资源的控制利用,防治和减少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退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土壤持水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增强蓄水保土能力。恢复和提高管理范围内水土资源的综合生产力,实现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
b.总体性原则。从保护、利用、整治多方面统筹安排,治理与管理相结合,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
c.协调性原则。针对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等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在利用过程中既不损害生态环境,又能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
3.3水土资源控制利用分区及措施布局
分区原则: 符合法律依据原则;方便生产、利于管理原则;与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相对一致性原则;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布局相对一致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开发控制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
分区依据: 根据规划范围内不同水土资源的开发控制利用程度、行政隶属关系、工程水土流失责任范围以及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禁止开发利用区、控制开发利用区及保护性开发利用区。
功能分区及保护措施详见下图和表2。
一级分区横断面图
单位: hm2
续表
3.4水土资源控制利用适宜方案
3.4.1作物选择原则
按照法律规定,禁止在行洪河道内、控制开发利用区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秆作物。避免深耕、粗放管理。因地制宜,适地适种,根据条件选择经济价值高、效益好的作物。播种期、收获期避开汛期。
3.4.2可选作物及水产种类
a.粮食作物: 水稻、小麦、大麦。
b.经济作物: 油菜、大豆、蚕豆、棉花、风花菜、蔊菜、蓖麻。
c.园艺作物: 叶用甜菜、菜用大豆、金花菜、韭菜、菜用枸杞、法国厚叶蒲公英、白菜、马兰、地肤、盐蒿、海篷子、菱角、水芹、荸荠、茭白、莲藕、慈姑、杭白菊、白何首乌、柴胡。
d.绿肥与饲料作物: 紫云英、黑麦草、鲁梅克斯、田菁、星星草。
e.经济树种: 意杨、中山杉、乌桕、楝树、柳树、紫穗槐。
f.水产品种: 河蟹、湖虾、鲫鱼、鲢鱼、鲤鱼、黑鱼、鳙鱼、草鱼。
4水土资源控制利用的实践和效益分析
4.1水土资源控制利用的实践
淮河入海水道管理范围内的水土资源由管理单位按照适宜方案,采用承租等多种方式进行开发利用。在技术上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加入相关产业的经济合作社,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挥了最大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
4.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不影响淮河入海水道行洪的前提下,在北堤护堤地,选择种植杨树,不仅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而且起到护坡的作用,既可防治水土流失,亦可进行林间套作,达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种植耐盐碱作物及经济作物,不仅可以改善土壤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而且可以提高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净化空气、减少水土流失,起到保护和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的作用。
4.3经济评价
经测算,经济效益费用比分别是: 旱作物2.38,水生植物4.13,水产养殖1.65。从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来看,内部收益率均大于社会折现率12%,表明项目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达到了可以被接受的水平。
4.4社会效益评价
a.水土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在规划区域以种植植物为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和提高了区内的生态环境。在保证河道的功能、确保河道能正常行洪的同时,合理、充分地利用了河道两边的水土资源,有效地恢复和提高了该区域的土地生产力。
b.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规划的实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实现了人口、粮食、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c.提高了当地群众水土保持意识。规划根据管理范围内水土资源实际情况,进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分区,不同分区制定不同保护措施,实施过程中,加强水土保持宣传,认识水土保持的必要性,了解水土保持措施,不断在生产实践中提高当地群众水土保持意识。
d.促进了管理单位的发展。通过科学开发,提高了管理单位的经济效益。
e.充分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种植有观光旅游效益的作物,构筑一道人造风景线,不仅树立了水利工程良好的形象,也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开发区域。
f.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各种经济作物、水保林的建设,有力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丰富了入海水道周围的动物、鸟类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型乡村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TV2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4774(2015)04-0018-04
Study and practice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in compound cross-section rivers
SUN Hongbin, SUN Meng, DONG Yu
(JiangsuHuaiheRiverSeaEntranceWaterChannelProjectManagementOffice,Huai’an223200,China)
Abstract: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re made clear by analyzing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status in Huaihe River sea entrance water tunnel compound cross-section river scope. Practice is combined for analyzing benefits aiming at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condition.
Key words:compound river cross-section;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