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盆底重建术解除盆底障碍性疾病痛苦
2016-01-06王梅真酌
王梅 真酌
家住上海市崇明县堡镇的李阿姨今年62岁,平时喜欢和老姐妹聚会,打打太极拳、跳跳广场舞,身体不错,是个乐天派。但近段时间,李阿姨好像变了个人,平时活泼开朗的她心情不佳,整天呆在家里,连最热衷的广场舞也不去跳了,总往卫生间跑。
在女儿的追问下,李阿姨说出了自己的苦恼。最近两个月李阿姨感觉阴道口有块状物脱出来,早晨起床还好,白天活动量一大就非常明显。排尿也总排不干净,有时一笑一咳嗽就有尿液排出。这搞得她根本不敢出门,痛苦不堪,也不好意思跟孩子说。
在女儿的陪伴下,李阿姨来到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妇科进行检查,被明确诊断为盆底障碍性疾病:子宫脱垂、膀胱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在排除手术禁忌并与李阿姨和家属反复沟通后,专家为李阿姨实施了改良全盆底重建手术,手术非常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PFD)又称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表现为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膀胱)脱垂、阴道后壁(直肠)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等病症。随着人口的老龄化,PF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尿失禁比高血压、抑郁症和糖尿病等更常见,医疗费用已远高于冠心病、骨质疏松症和乳腺癌等疾病,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5种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临床资料显示,美国女性尿失禁患病率为2%~46%,美国每年的盆底重建手术约40万例,已占到普通妇科大手术的40%左右。我国北京、广州等地报道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为18.1%~57.5%,绝经后的女性高达50%。然而,目前我国广大女性尿失禁患者中,有就诊意识的不到1/3。许多患者对于本病的认知少,或者认为它是年老的必然表现,或由于羞怯等原因,主动就诊率很低。
对于无症状的盆腔器官膨出(POP)妇女,改善生活方式有利于降低她们发展成有症状盆腔器官膨出的可能性,这些建议也符合健康生活方式的一般考虑。如摄入足够的水分,有正确的排尿习惯;调整饮食,增加水和纤维素的摄入;调整排便习惯,以保证肠蠕动规律且排便时不需过分用力;避免过多的负重和用力;减轻体重,减少吸烟;对伴发疾病如糖尿病、便秘等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减少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对于有症状的中度POP患者,如果临床检查POP程度与患者非常严重的盆腔压迫感的主诉不符,建议放置子宫托进行试验性治疗,如果主诉症状缓解,患者可以选择继续应用子宫托。对于重度POP患者,则需要手术治疗。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阴式子宫全切除术加阴道壁修补术,存在损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慢、易复发、对性生活影响大等缺点。而基于植入聚丙烯材料的网片(MESH)和吊带(Sling)的新型盆底重建手术,是一项革新的微创植入性外科治疗手段,包括PROLIFT盆底修复系统等各种微创穿刺悬吊系统。新型盆底重建手术将特殊设计的软性聚丙烯网片植入盆底,以重聚盆底的支撑力。聚丙烯网片的植入被设计成一种微创技术,仅需在阴道中切个小口即可进行,并能保留子宫。与传统手术相比,患者经历更少的痛苦而伤口得到更快的愈合。通过恢复正常的阴道解剖结构,可使性功能得到恢复。如果子宫没有器质性病变,可以不切除子宫。治疗时,医生会重建脱垂器官的位置,加强周围组织和韧带,阴道的缺损也将获得修补。
新型盆底重建手术适应症极广,几乎适用于所有患者,包括肥胖、老年患者,甚至以前做过盆底器官脱垂或压力性尿失禁手术的患者。盆底重建手术后通常需住院观察,许多患者3~4天可恢复日常生活,多数人2~3周完全康复。在此期间,日常活动很少受影响,不过需要避免提举重物等强体力活动并禁止性生活2个月。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损伤盆壁血管或神经、排尿困难、膀胱和肠道损伤,但这些并发症还是很少见的。网片材料排异和暴露在阴道中(侵蚀)的风险,随着合成网片材质的不断改良,发生率不断降低。
目前,广大农村妇女有较大比例存在多产、产后休息不充分、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等情况,患有盆底障碍性疾病者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应该及时就诊,接受微创治疗,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