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剧风格之民族声乐作品的审美特征

2016-01-06李玉婷

戏剧之家 2015年22期
关键词:艺术表现审美特征民族声乐

【摘 要】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既有民族声乐演唱的自然朴实、亲切细腻,又有韵味浓郁的京剧润腔特点。因此,要想演唱好此类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在具备一定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同时,还需要对京剧的演唱风格韵味及艺术表现有所认识与掌握。此文希望能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京剧风格;民族声乐;韵味;艺术表现;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20-02

本文从京剧风格之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韵味把握、综合艺术表现两个方面对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于不同类型的作品,演唱者需要把握不同的演唱风格,选择不同的音色、语言和感情基调来表现。

一、风格韵味的把握

中国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曾指出:“‘味:是指演唱声乐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培养民族声乐的学生,只做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还不够,还应当掌握科学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唱出声乐作品所特有的风格和韵味来,这样才能更加完美、准确地表达声乐作品的内容”[1]。因此,把握好作品的风格和韵味是演唱者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作品情感的关键。除了前面提到的“字正腔圆”外,作品的风格和韵味还体现在音色、节奏和装饰音的润腔技巧中。

(一)音色高亢明亮。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对音色的要求是相当高的,除了自身的天然音色之外,我们往往通过歌唱的共鸣强度来调整音色,歌唱的共鸣对音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演唱这类风格的作品时,音色具有高亢、明亮、圆润、纯净等特点。因此,歌唱时声音的着力点稍靠前,集中在上颚,运用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成分比较多,通过打开喉咙,拉紧咽壁,声音通到鼻腔,来获得头腔共鸣。无论采用哪种共鸣方式,都不能丢掉胸腔的支撑点,不然很容易使气息越唱越浮,声音越唱越扁。具备良好的共鸣才能使唱腔明亮圆润,声线柔美通畅。因此,共鸣决定音色,音色是体现作品风格和韵味的关键因素。

(二)“心中有板”。在演唱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时,节奏也是值得演唱者去注意的。京剧中的节奏都是由“板”和“眼”构成的,京剧的板式有很多种,如导板、原板、慢板、散板、摇板等等,其中散板和摇板是比较难唱的。散板,无板无眼,节奏和速度上的处理都比较自由,情绪的表达受节奏、速度的约束较小,但是演员在演唱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散板不散,不能无限制地延长节奏,否则就会让唱腔变散,失去演唱效果。很多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的节奏采用的是散板,一般用于作品的开头或结尾。例如在作品《卜算子·咏梅》中的第一句唱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就是采用的散板,之后开始上板。摇板又称为“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唱”,即伴奏的部分快,演唱的部分慢。唱腔似散板,但节奏是紧凑的流水板。例如作品《梅兰芳》中的唱词“梅也似雪,兰也似雪”采用的节奏就是摇板。在演唱时要根据唱词内容、气口以及情绪相对应地自由发挥,拖腔时要注意长短,把握好演唱的尺度,做到“心中有板”。

(三)巧用气口。演唱作品时,由于乐曲节奏不同,乐句长短不一,因此需要演唱者进行合理的换气。气口使用地方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演唱的韵味,比如在作品《梅兰芳》的第一句唱词“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的演唱中,如果按照声乐的演唱习惯来使用气口的话,在“女”及“明”字前使用就完全可以了,这样既保持了连贯的气息和统一的声音,又显得整个乐句完整连贯。但为了突出京剧的风格和韵味,可以适当多加一些气口。比如“一”字、“明”字和“月”字可以分别在附点处设计一个气口,但对气口的处理方式又有所不同,“一”和“明”字的气口可以采用“声断气不断”的处理方式,“月”字是这个乐句的最后一个字,气口的换气可以稍缓一些,给人一种句尾的感觉。

(四)装饰音润腔。润腔也是形成演唱特色和演唱风格的表现手段,其中装饰音在润腔技巧的运用中起到对旋律调味加以美化和装饰唱腔的作用。装饰音包括倚音、波音、滑音、直音、颤音等,有的作品在谱面上会有标示,有的则没有。对装饰音的添加要符合字的四声规律,也就是说唱腔和字的声调要吻合,否则会导致字音的不准确,唱成别的字。在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中,为了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风格以及使演唱者唱出韵味,作曲家对装饰音的使用也比较多,例如作品《梅兰芳》中的唱词“源自于男儿的心火刚烈”当中的“自”、“男”和“儿”字就是单顺波音,仅仅两小节内就出现了三次,“于”字是个小三度的前倚音。在唱装饰音时,气息的使用要婉转灵活,不要唱得太满、太实。在拖长音时,京剧习惯用到比颤音慢而幅度大的摇音,摇音是指通过对气息的控制而形成的比主干音小三度或大二度间的“大波浪式”摇动。因此,在演唱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时,在长音保持的地方可以适当地把气息颤动幅度变大。

二、综合艺术表现

在人类所生活的世界里,融汇交织着各种情感,喜有千万种,悲有千万种,声乐艺术就是人类通过歌唱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表演艺术是将人深藏于心中的情感,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现于观众面前。在这两者的相互结合下,能使人的情感表达体现得更充分、更完整、更立体。演唱是一种“唱”和“演”结合的艺术,在舞台演唱中,观众不仅要听,还要看。所以我们在演唱具有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时,在掌握“气”“腔”“声”“情”的基础上,也要重视表演。

京剧艺术在表演方面有较为完善的体系,讲究“手、眼、身、法、步”。对于演唱而言,表演主要是运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实现的。表演需要遵循一些原则,首先,表演形式要和作品统一,就是说表演时运用的一些表情、眼神、手势、气势等,要以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意境、情感为依据,运用准确的手段进行表现。其次,表演要和歌唱统一,声乐艺术是“演”和“唱”结合的艺术,但要注意以唱为主,以演为辅。形体表演要和声乐表演协调,做到“锦上添花”,而非“画蛇添足”。

(一)面目表情灵活。面部表情是表演中刻画人物心理、表达作品情感的重要手段。在清代的黄幡绰等人的著作《梨园原·面目板》中就有提到:“凡演戏之时,面目上须分出喜、怒、哀、乐等状。面目一板,则一切情状俱难发挥,不足以感动人心,则观者非但不啼不笑,反生厌恶也。”所以表演时面部表情一定要有“喜、怒、哀、乐”之分,要准确生动,有感染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前奏一开始,眼睛就要入“戏”,到演唱结束后眼神延长几秒再收,要运用眼神的“转、藏、放、收”以及“虚、实、明、暗”等来表现作品情感上的变化。

(二)肢体灵活。在歌唱表演中,往往是手势与手臂相结合运用,其中经常会用到“摊手”的动作。例如作品《千古绝唱》第一句的歌词“看山高水长,万里风光”,演唱者在演唱时要以景入情,可以假想眼前浮现出这么一幅风景,眼神“放”至远处凝望,同时手势用“摊手”的动作伸向远方,把观众带进“山高水长,万里风光”的意境当中去。手势动作的运用还要依据作品的歌词内容来定夺,例如在作品《梅兰芳》第一部分的演唱中,可以用兰花指来塑造女子柔美娇艳的角色。总的来说,在动作的运用上要有明确的安排,要有清楚的方向,动作幅度要适中,线条圆滑、舒展,柔中带刚,衔接自然,体现动态美。

作为一名演唱者,在舞台上不光是“唱”歌,还有“表演”“翻译”“朗诵”等多重角色。“唱”“演”结合,形神兼备,细腻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使观众真切地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内涵,进而达到与观众、作者在心灵上的沟通。想要完整地把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演唱好,在具备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同时,还要吸取运用京剧中的咬字吐字及润腔特点。笔者旨在通过对京剧风格之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分析,希望能给演唱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以便更好地把握和演唱好此类风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刘吉典.京剧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苏雪安.京剧声韵[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

作者简介:

李玉婷(1987-),女,山东人,周口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

猜你喜欢

艺术表现审美特征民族声乐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