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山仰止

2016-01-06赵晏彪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孔庙泰山论语

赵晏彪

因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之言,三十年前的1985年盛夏,一帮文友商定泛舟大明湖,登临泰山顶。

自古有泰山上能通天,下可接地,是祭拜天地的首选之说。从远古时期七十二帝王的封禅告祭,到封建社会六位皇帝的大规模封禅,泰山成为独一无二的封禅圣地。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为泰山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章,如《诗经·鲁颂》,如曹植的《泰山梁父行》,特别是司马迁写下的那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作为向往成为作家的年轻人,登泰山乃众人的一个愿景。

泰山于我犹如一种象征,“登泰山而小天下”,人无大胸怀,下笔怎可有大文章?对于有着作家梦的人而言,是一定要拜谒圣山的。当时正值文学蓬勃发展时期,恰年轻气盛,脚力十足,皆以先登泰山顶为荣,并未深刻体味“五大夫松”,皇帝为何封禅的诸多意境,更不知欣赏泰山压顶的壮美。直至攀到玉皇顶时,站在“五岳独尊”旁,抬望眼,方有一种寻常未有过的感觉。“高山仰止”四个字,从心底流出,这四字也最能体现我当时站在泰山之顶的心境。

从泰山下来,兴奋的情绪一直延续着,因经历过批林批孔年代,对孔圣人没有什么好感。当时孔子不叫“孔圣人”,叫“孔老二”。然而来到孔子故里不去孔庙浏览亦觉得遗憾,于是走进了孔庙。

孔庙规模宏大是出乎我意料的,尊孔之势历史盛行,为何我们要打倒“孔老二”呢?当时年轻,毫无文化积淀,对中国历史以及儒家思想知之甚少。只是走马观花,东瞧瞧,西望望,浏览而已,没有留下一个文字,更没留下什么像“高山仰止”这样的感受。

“孔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博物馆,我们匆匆看一次,只可窥见一斑,不能观其全貌,尤其是不能会其神韵,那就留待各位以后再来时细细品味吧”。讲解员的话恰恰道出了包括我在内大多数人的心情,唯独值得纪念的,我将一把印有孔子像的扇子带回了家。

转瞬三十年过去了,一直没有机会再来孔庙。今年盛夏,山东作协组织十余位民族作家写山东活动,这才有幸再次来到孔庙。三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但三十年于我是从为人子到为人夫为人父了。

“不知道您读没读过《论语》,那上面开篇有一句话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么我就以孔子的这句名言,热烈地欢迎各位远道而来的作家,到孔子的故乡曲阜参观游览。”随着解说员的这番开场白,我融进了这座千年风貌的圣地。

“孔庙的第一座石坊叫‘金声玉振坊。孟子对孔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比喻孔子的思想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成。”随着解说员的讲解,我的思绪开始浮想联翩了。

四周是身着各色各样服装和相貌各异、南腔北调的“朝圣者”们,望着他们大声地说说笑笑,放荡不羁的举止,不禁自问:他们当中有多少是虔诚拜谒的,有多少是附庸风雅的,有多少是用心灵感悟其道的?抑或有无如我时隔三十年而重来的?

地上的石板路已被千万人踩得油亮亮的,将历史的沧桑印刻在上面,太阳强烈地蹂躏着石板,同时又抚慰着每一位游人和这里的庙宇殿堂。我躲进一片树林中,想寻找一丝阴凉,但眼前的那株株巨树并没有显现出颓废状,尽展苍翠繁茂,让我忍不住去抚摸,再抚摸,那一株株挺拔入天的树,从它们粗壮的树身上可以看出它们历经过的沧桑。我用手拍了拍树干,你可百年千年不朽乎?人尚且不可长寿不死,树岂独寿?突然“嘀嘀哒哒”一阵音乐响起,循声音而去,见到的竟然是康熙皇帝题写的“万世师表”四个大字。这字苍劲有力,充满了霸气,欣赏良久,顿有所悟:人不可长活不死,树亦皆然,庙宇亦然,唯天下文章、圣人精神、伟人思想可以“万世师表”,不腐不朽矣。

一个人走在孔庙的大道上,忆起在批判孔子思想时的一篇文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孔子教唆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使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挨打、国人骨子里的奴性十足,孔子无疑是罪魁祸首;‘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反映的是孔子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自从唐朝‘科举取士以来,汉族统治者尊敬孔子,结果汉族不断失去统治中国的能力,接下来的宋、元、明、清的千年期间,中国不是战争,就是被外族统治。辽、金、蒙古、清朝,统治中国近千年,结果老百姓宁愿选择外族统治,才出现了康乾盛世。其实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没什么不好,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古朴的文化艺术,更带来了血性。而他们从汉族人身上同样也学到了先进的文明,聪明的才智,这种相互融合促进了民族大进步。清朝正是利用儒学,但主要靠满族精英把持政权,巩固国基270年”……

这篇文章之所以记忆深,是因为作者选用了《论语八佾》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即使有君王,也不如有道德礼义的地方没有君王”,这段话让我有所触动,清朝的兴亡皆因腐败昏君所致。昔日明朝腐败昏君无能败给了李自成,而李自成因又腐败昏庸败在了清朝手里,所以江山在一年内两次易主。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清朝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在世界已经是技术革命的时代,清朝管辖下的中国国力下降,军力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更加之孙中山、袁世凯等人的革命,让清朝感到如果不放弃对国家的统治,将会再次战乱四起,给他的子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将中国拱手相让给孙中山,如果说这个结局是因了孔子的话而导致的,我们宁愿认可此结局,不然又如何会出现一个伟大强盛的新中国?

“进出孔门者众,领悟精髓者寡,三十年前的我便是这‘众者之一”,我感慨着逝者如斯,渐渐地落在了众人的身后。参观孔庙,不可走马观花般的匆忙,宜静下心来品味、欣赏、感悟。此时又传来讲解员的声音,乾隆皇帝留在孔庙里的诗很多,但这首我最喜欢:“重来又值籼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她的话音未落,我的心尖略微地一颤。“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多美的句子,再次踏进孔庙,这里的一切已然没有初见时的兴奋,更无从众者的浏览心态,此时此刻,一种肃然、一种敬畏、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油然而生。

三十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初出茅庐、学识浅薄的初学者,成为一名主编一本文学杂志兼文学创作的人。尽管当时我并没有购买《论语》,但《论语》的养分却于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滋润了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勤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是我案头一本常看常新的书,无论做人,无论写作,它都给予我营养,促我思考。《论语》通常被误认为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其实书中至少有三种类型的文体:一类是师生的问答,一类是生活场景的速写,一类是只言片语的议论。《论语》的影响可谓深远,后世模仿之作层出不穷。杨雄的《法言》就是一个例子,明清时代名目繁多的语录、嘉言集等等,无不步其后尘,但没有哪一部可以像《论语》那样不朽的。

孔子的思想对我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我当编辑的时候,“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教我认真阅读每一篇稿件,认真研读大师的每一篇作品,哪怕是业余来稿,都会有闪光点,任何一位大师的作品都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当中不乏京剧行家、绘画巧匠、书法高手、能歌善舞……我犹如置身于万绿丛中接收着丰厚营养的一株小苗。在成长中感悟到,山之所以高耸,是因为它从不拒绝每一块小石头、每一捧热土;海之所以广阔无边,是因为它珍惜任何一股细流,不舍一点一滴。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因了这两句话,三十年前走济南登泰山,岂不知这便是孔圣人的思想精髓所致。三十年后,我仍然喜欢“智山仁水”,因为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孔庙四周座山拥水,是自然风光的绝妙之处。

“作家们,请跟我参观下一个景区”,解说员在催促了。我依然凝视着孔子像,目光久久不愿移开。我羡慕山东拥有“三孔”而晓天下,我庆幸华夏拥有孔子令他国景仰。然而孔子真如司马迁所描述的很丑吗?果真如人所述一副“丧家狗”的模样吗?他确有一副“骈齿”( 就是龅牙)乎?在这个崇尚颜值和道德下滑的年代,恰恰说明孔子的“仁”(孔子的思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民)、“礼”(以礼治理国家)应该成为华夏之魂!一个国度如无仁德之心、礼貌之态,何以荣昌?何以不出汉奸?

当我欲将目光从孔子像移开之时,“高山仰止”四个字又冒了出来。真是“眼前有景到不得”,我深鞠一躬。

步出大殿,艳阳灿烂,天阔树翠,礼乐悦心,几句小诗随口而诵:

仁德耀千秋,

礼数断又流。

曲阜香火盛,

何人可越丘?

猜你喜欢

孔庙泰山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北京孔庙·国子监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如何读懂《论语》?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历史悠久的“东方圣城”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