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

2016-01-05朱玉军

甘肃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高中创新能力

朱玉军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116—01

美术课要明确教学目标,安排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通过看看、想想、讲讲、画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并且主动发展,使课堂教学素质化得到真正体现。那么,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笔者根据在平时教学中的实践,简略谈谈见解。

一、以情感教育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美育工作,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美术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方法,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到生活中体验,与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相接触,把艺术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是情感教育培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自然景观的写生,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术课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领悟到艺术作品与大自然的联系与区别,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实践证明,经常带学生到野外写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见识大自然的伟大,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诱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表现大自然的欲望。

二、以想象空间为主,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术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才能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情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进行感受。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情过于严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过于严厉,教学方式刻板,教学缺乏创造力,过分强调聚合式思维,固定问题的答案,则势必会使学生“讨论不起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美术教学中正确的态度,宽容、开放式的教学,善于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创见和闪光点,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带给他们心理的安全和自由,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比如,我在对《向日葵》进行欣赏教学时,采取了民主与开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不是一幅普通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赞歌,画面上那一朵朵向日葵,仿佛是从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火焰。”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色彩传递了一种躁动感”;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形象给人孤寂的感觉。”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感受,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真实感受。美术欣赏是一个根据自己的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调动学生对美术作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够谈得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以生活观察为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特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学生只有被作品打动,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与之产生创新互动,达到创新教育的效果。比如,欣赏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舞蹈纹陶盆》,它的突出美点是装饰纹样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若盆中盛水至纹样底线,便可看到盆内壁五人一组的舞蹈者,宛如围绕着一泓池水翩翩起舞,向人们传达着原始人狩猎或劳动之余载歌载舞欢乐生活的信息。学生领悟到了《舞蹈纹陶盆》原始社会人们独特创新的美,才能领悟到那份欢快的原始情感,从而生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创新。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事物。美术作为一种视觉和造型艺术,通过视觉对物体进行感官认识,激起创新意识,产生美的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欣赏及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因为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艺术美的形式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生活,用美术的语言来美化生活,才能体会美术创新教育的内容。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高中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音乐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