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中考统配政策引发的思考

2016-01-05孙志刚

甘肃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名校教育资源公平

孙志刚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兰州市自2007年开始实施中考招生统配计划,2015年全市省级示范性高中的统配比例达60%。媒体报道:这一政策让很多孩子“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如,中考生某甲成绩607分,未能被师大附中录取,高价上了兰州一中国际班;某乙成绩629分,不甘心上兰州一中,每年多交12000元上了南开中学。许多家长对统配政策不理解、不满意。有家长忧虑地表示:明年中考统配比例将达70%,除去自主招生10%,孩子只能通过考试竞争20%的名额。媒体称:这样的政策性扶持与计划性安排,是求小公平而舍大公平,是对公平的曲解。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首先,统配政策的出台遏制了名校对优质生源的掠夺。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均存在若干“名校”,因较高的升学率而被广为追捧。其实,在高升学率的背后,人们往往忽略了生源掠夺的事实。前些年,本市一两所“名校”不仅招录全市最优生源,而且以“兰外生”名义招收外地学生,将全省英才尽收囊中。因而,中考一度出现“分段录取”局面:名校甲录取成绩最高的考生,名校乙录取剩余的高分考生,以此类推,……,“末流”学校只能勉强录取最低控制线左右的考生。笔者一位名校朋友曾抱怨当年630分的录取分比上年下降,造成教学上的困难,这让另一朋友大跌眼镜:他所在的市级示范校录取分550分,最高成绩590分,比名校最低分还低40分。若所有学生同步发展,三年后该校有学生被高校录取而名校有考生落榜,是否说明,至少在应试方面,名校的办学水平比该普通中学要差得多呢?事实上,“名校”每年总有落榜生,而该校总有数量可观的学生被高校录取,且不乏著名高校。由此看来,“名校”并非“名副其实”,统配政策的作用就是遏制了教育生态的这种失衡现象。

其次,“名校”并不一定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受到家长追捧的原因,是人们误以为“名校”的教育资源最好。这种观点如果10多年前尚有道理的话,现在则完全不同了。学校教育资源可分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从硬件即教学设施看,由于社会发展和各方努力,本市所有普通高中的教学设施现都堪称一流,由于后来居上的缘故,“名校”设施反而不如其他学校。越是原来的薄弱学校,改造建设完成后现代化程度越高,具备的优质硬件资源更好。从软件即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看,首先,本市普通高中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达标,有相当数量高学历教师,“名校”在这方面并不一定占优势;其次,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方面,由于生源垄断,名校少部分教师高考辅导经验可能丰富,但这种情况并非一成不变。若处理不当,反而阻碍教师专业成长,不利学校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相反,其他学校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更重视综合素质,因而学生可能会更具发展潜力。

再次,家长的“名校”情结源于对教育规律的无知。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中考成绩不是衡量能力水平的唯一标准,按成绩分段编班不利学生成长。按照教育生态学理论,在自然状态,各方面水平均衡分布的情况下,个体的发展潜力会更大。高分考生编入同一班级,容易产生焦虑、恶性竞争等心理问题;低分编入同一班级,则容易引发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现象。两种情形都破坏了教育的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按考试成绩编班教学,虽然便于教师讲授,却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宜提倡的。设置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做法也弊大于利,不符合教育规律。

最后,媒体对统配政策的不当言论加剧了民众思想混乱。中考统配风波中,有的媒体没有疏导家长情绪,反而推波助澜,起了负面作用。面对群众一时不解的问题,媒体人应该加强学习,弄清是非,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好解释答疑宣传工作,不能为错误观点左右甚至代言。某甲和某乙同学高分高价上学不是最佳选择,若去市级示范高中,作为学习尖子,广受关注,发展空间很大;若去“名校”,不仅增加经济负担,作为后进者,还可能被边缘化,困难重重。

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维护教育生态平衡,保证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权利,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追求的目标。中考统配招生政策尽管执行中难免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总体看,这一政策为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作出了努力,我们应该点赞。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名校教育资源公平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名校介绍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公平比较
名校简介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