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分析

2016-01-05黄烈育向守彬郑欣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置换术

黄烈育 向守彬 郑欣

【摘要】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予以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本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39例患者优良率为89.7%(35/39), Harris评分:术前是(40.5±10.9)分, 术后是(87.0±4.8)分,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仅出现髋臼侧的植骨处愈合不良1例, 髋臼侧及股骨侧的假体周围均1例骨质吸收, 其余患者其假体位置与假体、假体周围处骨组织均可较好匹配, 无断裂、移位、下沉、假体松动、骨溶解等并发症, 骨缺损处移植骨的愈合良好。结论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 置换术;人工髋关节;翻修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047

全髋关节置换术为临床应用较广的手术, 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及改善功能, 进而使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但仍然有部分患者因感染、脱位及假体磨损等造成无菌性的松动或假体断裂, 再次引发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等, 需予以翻修手术[1]。本院对39例患者予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治疗, 并获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39例予以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临床资料, 男女比例26∶20, 年龄26~76岁, 平均年龄(63.7±10.5)岁, 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到翻修术时间3~15 年, 平均时间(5.6±2.3)年。

1. 2 方法 术前对初次的手术记录、X线片进行阅读, 并对假体及骨质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拍摄股骨处正侧位的全长片、骨盆平片, 对合并骨质缺损者予以CT和三维重建, 术前0.5 h予以抗生素。在椎管处行麻醉处理, 从后外侧部位作一切口, 逐层切入, 切除瘢痕、炎性坏死组织, 彻底显露脱位关节、关节腔等部位, 股骨假体采用特定器具取出, 若股骨假体和骨水泥固定性强, 先行假体近端处骨水泥清除, 以形成骨水泥、假体及骨组织间窄小缝隙, 再逐步凿除骨水泥, 取出假体;若骨水泥难以清除, 在股骨处行开窗操作, 借助开槽缝隙清除骨水泥, 行髋臼假体清除操作时, 需显露假体臼缘, 从四周处凿除骨水泥, 再取假体。术后在切口置入引流管。患者假体发生松动, 术中予以植骨, 修复缺损;复发性脱位患者按脱位原因进行假体更换或增强组织稳固性;关节感染患者, 需进行Ⅰ期清创翻修法或Ⅱ期重建。

1. 3 疗效判断标准与观察指标 疗效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为≥80分, 良为70~79分, <70分为差[2]。观察术后随访6个月, 观察并发症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本组疗效情况 本组39例患者, 经治疗后优是20例, 良是15例, 差为4例, 优良率为89.7%(35/39);Harris评分:术前(40.5±10.9)分, 术后(87.0±4.8)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本组并发症情况 术后仅出现髋臼侧的植骨处愈合不良1例, 髋臼侧及股骨侧的假体周围均1例骨质吸收, 其余患者其假体位置与假体、假体周围处骨组织均可较好匹配, 无断裂、移位、下沉、假体松动、骨溶解等并发症, 骨缺损处的移植骨的愈合良好。

3 讨论

当前, 能否使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问题得以解决是临床所关注焦点, 多数研究发现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疗效确切, 可有效使患者髋关节处功能得以改善[3]。为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 本院针对39例予以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本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予以人工髋关节翻修术进行治疗, 观察疗效情况, 结果显示:本组39例患者, 经治疗后的优良率为89.7%, 且术后随访发现并发症较少。原因分析可能为:有研究发现, 全髋关节置换术出现失败的原因较多, 主要为假体的无菌性松动、感染、脱位及组件失败等, 而其中的无菌性松动发生可能性最大, 其常伴骨溶解的改变, 引起髋臼及股骨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缺损。术前准确评估患者骨缺损程度, 对顺利开展翻修手术具有积极作用[4]。当前, Gross分型及AAOS等是临床常用的对骨缺损评估的方法, 它能够帮助医生对骨缺损进行准确评估, 以制定合理可行的植骨手术方案, 同时有助于护士及早备好行植骨手术操作时需所用器械, 从而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提高植骨成功率及手术治疗效果[5]。本组患者进行修复植骨缺损术, 通过随访结果得知患者植骨后愈合度较高, 且愈合较好。因行髋臼侧翻修操作时, 易发生与骨缺损有关问题, 且翻修的目的是纠正骨缺损, 使髋关节扭转恢复正常状态, 通过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的方法, 加之骨水泥或生物型以固定臼杯, 从而加强重建环及钢板效果;植骨主要方法为结构类或颗粒类打压植骨, 可快速修补骨缺损, 且增加髋臼骨量, 进而帮助髋臼假体有骨床予以放置[6]。一般情况下, 宿主骨组织与髋臼假体接触面积需>50%, 在不足部位需予以IBG或结构类植骨帮助修补, 可防止结构类植骨覆盖假体, 此方法有助于假体支撑初始稳定, 从而利于宿主骨长入[7]。

同时, 对本组患者髋臼骨处缺损予IBG技术进行修复, 髋臼重建取钛网或加强环, 均获良好效果。股骨翻修过程通常面临骨质缺损、变形、髓腔宽大、皮质过薄及骨质变硬等问题。现今, 多数医学者认为股骨髓腔宽大或骨量损失小的高龄患者适用骨水泥进行假体翻修, 且非骨水泥型假体翻修适用度更广。广泛涂层类长柄假体与组配式类假体为当前较常用的非骨水泥类假体;而广泛涂层类翻修假体的初期稳固效果具佳, 尤为适合骨干处或干骺端骨缺损轻者使用;股骨处骨质缺损重者及结构畸形类翻修术使用常规假体的匹配度较差, 且稳定效果欠佳。同时组配类的股骨假体类型较多, 包括形状各异、偏距大小不同及颈长假体, 进而最大限度使翻修术中骨缺损和畸形问题得以解决[8]。本研究予以组配类翻修假体修复股骨近端处骨缺损, 因此能取得较好效果。关于术后康复时间, 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王海川. 26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海南医学, 2012, 23(19):148-149.

[2] 刘爱国, 谷文光, 邓亮, 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12):1072-1075.

[3] 王岩.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发展趋势及国内现状的思考.中华外科杂志, 2012, 50(5):385-388.

[4] 沈波, 魏忠民, 张克良, 等.非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术31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2, 29(11):2332.

[5] 梁刚, 李杰, 张志强.WagnerSL翻修型股骨柄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的疗效分析.实用骨科杂志, 2014, 20(1):17-21.

[6] 杨静雯, 莫茹, 张震祥.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围术期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8):84-87.

[7] 暴拥军, 董纪元.大直径多固定孔臼杯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髋臼骨缺损结合植骨中的应用.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3, 34(3): 231-233.

[8] 陆晓涛.人工髋关节翻修术156例探讨.中外医疗, 2012, 31(34): 59-60.

[收稿日期:2015-09-14]

猜你喜欢

置换术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压疮高风险者手术过程急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
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
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采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效果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老年性痴呆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初探
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置换术后瓣膜功能的临床应用
探讨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护理配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