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情节的发展
2016-01-05薛守红
薛守红
一般来说,记叙文写满800字不成问题。问题是有的同学平时喜欢写超过1200字的复杂记叙文,情节绕来绕去,需要读者定下心来细细阅读才能看得懂故事的来龙去脉。这在高考作文中是不适宜的,因为考虑阅卷速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外部因素。高考中合适的记叙文应该是:主体情节简单不复杂,描写功夫下到“边角料”;讲故事不要跨大步,可以穿插回忆性叙述让节奏慢下来。下面以2015江苏湖南的两篇满分记叙文为例详述如下。
[简笔繁笔,各得其宜]
写作之繁简,不同于生活中人们说话之特点。生活中喜欢三言二语讲故事的人,作文中应该慢下节奏,多用繁笔进行场面描写;生活中喜欢絮絮叨叨的人,作文中应该加快节奏,与中心无关的话不讲少讲。2015江苏有一篇满分记叙文《鸡婆》,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就是“养鸡为种葡萄服务”这几个字。但是整篇作文看起来却是娓娓道来,有条不紊,舒张有致,很是耐读。那么考生的功夫下在了哪儿呢?“铺开情节,注重场面描写,写葡萄的少,写人事的多”。这就是作者的精明之处。
鸡 婆
①几年前,我们村里掀起一股“葡萄热”。大多数人家沿着村里的一条河,种起了葡萄,多则上百亩,少则数十亩。靠着好水,好地,人人都盼望着能发笔财。于是,不用招呼,一家老小全忙活开了。东头的王阿婆家也不例外。
②但是,跟别家不同的是:人人都一门心思侍候葡萄,恨不得一人当两人用,王阿婆却养起了数十只鸡。放假回家的我,曾听伯伯背地里议论:“等葡萄熟了,谁还在乎那几只鸡啊?真是脑袋不开化的讷老人!”据说,王阿婆的家人也十分不解,儿媳妇还为此与她闹僵:放着大钱不赚,偏偏侍弄那几只鸡!所以,背地里,家家都护起了自家的园子,生怕鸡啄了宝贝疙瘩葡萄秧。没多久,大伙儿还偷偷送了她一个绰号:讷脑袋的鸡婆!(这一段写村民对王阿婆养鸡的评论用的是繁笔。为什么?这是作者故意使的一招“欲扬先抑”法。一下子就将读者的目光聚焦到王阿婆这种古怪的做法上。读者探究的欲望一下子就被这一段的繁笔调动起来。)
③开春了。虽然头年里葡萄不结果,但还是抽出了嫩绿的芽儿。亮晶晶的阳光迸溅到有如翡翠的嫩芽上,照亮了常年只与黄土打交道的庄稼人的眼。他们看在眼里,喜在眉梢。天愈暖,家家愈忙活:修芽儿,绑枝,扎架,全都干得高高兴兴,热火朝天。至于那不时传来的鸡鸣,则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笑话鸡婆的愚讷。
④漫长的等待期过去了,葡萄枝开始回报庄稼人对它的照料:长了密密的叶子,开始结起一颗颗如同绿玛瑙的小圆果。这可喜坏了庄稼人,也忙坏了庄稼人,施肥,打药,除草,一样也不能少哇。只是奇怪的是,鸡婆那成天唠叨着的儿媳,又重新对婆婆毕恭毕敬起来。不过,大伙儿都没心思关注这些事啦。(第③第④段写培育葡萄的简单过程,不繁不简。对全文800字的贡献恰到好处。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去描写村民的脸部表情“高高兴兴、喜上眉梢……”目的与第②段刚好相反,由“欲扬先抑”变成“欲抑先扬”。就这样轻松地一变,阅卷老师就能见出该考生笔法之老练高超、灵活自如。他写儿媳态度的转变用的是简笔,只“毕恭毕敬”四个字就埋下了伏笔,留下了悬念,再一次勾起了读者追根究底的欲望。)
⑤葡萄成熟了。但人们怎么瞧怎么不对劲,为啥收葡萄的人都往鸡婆家跑?蹭过去瞧瞧,还是不对劲,为啥她家的葡萄看上去比自家大,尝一尝竟比自家的甜?难道傻人有傻福?
⑥王家人喜得合不拢嘴,为啥?就因为自家并未花什么钱用在农药、肥料上。虫在哪里?鸡肚子里!草呢?鸡也啄了!肥料呢?你说鸡粪中不中?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同时也改变了对鸡婆的看法,并为自己当初的暗嘲而心里不是滋味。(这一段应该用繁笔,因为它是开头悬念的谜底之所在,是作文题的主旨“智慧”之所在。)
[穿插回忆,多点伏笔]
文似看山不喜平,得有个高低起伏。叙述故事最忌讳的就是流水帐、一条藤。即使在情节上达不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境界,至少在叙述的顺序上也应笔法灵活、富有变化。这里强调二种方法:1.颠倒时空,尽可能地穿插回忆性内容;2.在合适的地方埋下伏笔。“伏笔”的好处一是让故事的结局若隐若现,激发读者猜测的欲望;二是当读者知晓故事结局时因为“伏笔”的存在就能产生一种前后勾连、恍然大悟之感。莫泊桑的《项链》就是留有伏笔的经典之作,基本上每一位读者看到“假项链”的结尾都有一种“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感觉。怎么留伏笔?其实也简单:叙述故事时有意无意地透露一点想法,往主要情节上靠一靠就行。来看2015湖南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这篇作文在“穿插回忆、多点伏笔”这两个方面做得都很好,值得研读模仿。
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
①这天一直在下雨,春树给卧病在床的父亲喂了饭后,就拿了个板凳坐在门口,向门外望去,看着朦胧的远处发着呆。(起笔就用一个细节描写“看着朦胧的远处发着呆”推出了一个内心有迷茫但又不甘心的青年形象。既然是讲故事,记叙文的开头不宜啰嗦,最好开门见山,直接切入。)
②春树是个不幸的孩子,他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妈妈因为忍受不了这个潦倒的家而离家,哥哥早早地外出打工,只留春树和父亲住在这破旧的屋子里。春树小时候被开水烫伤过脸,脸上留下了难看的疤,虽然村民们都很纯朴,没有排挤他,但他内心深处却有一块疤,他很自卑。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却读完高中后就回家干活,照顾父亲——家里没有足够的钱,父亲身体越来越差。
③春树很喜欢看课外书,从课外书里,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外面有高楼大厦,有摩天轮,有很多新奇的事物,他是多么渴望外面的世界啊。可是他的父亲,他的脸,都让他无法在外面的世界讨生活。(第②节与第③节作者没有接着第①节往下叙述,而是慢下节奏,宕开一笔,插叙了主人公春树过去更具体的生活状况,披露了春树长期以来的内心世界。这些内容的穿插既使春树的形象更丰满、更具体可感,也为下文情节的进一步展开作了必要的铺垫,并在情感上为读者对春树的敬佩积蓄力量。)
④雨渐渐停了,他站了起来,他想到外面走走。他很郁闷,想散散心,走着走着,看到一个果农在采摘水果。那果农见着他,就咧开嘴笑了:“哎呀呀,来得正好。来,揣几个桔子给你爸爸吃。这桔子啊,可好销了,它是要运到全国各地的呀,贵着呢!”春树看着一棵棵桔子树,它们的形状并不好看,扎根在这大山的泥土里,却结出这么甜美的果实,他好像明白了什么。(“桔子树”就是伏笔,它让春树似乎明白了“理想可以延续、传递”这个道理。)
⑤回到家,看了看哥哥几天前寄来的信。有几张城市风景的照片,背后有几行字:弟弟,大城市虽美,但繁华背后也有着无尽落寞。你这么聪明,一定能在家乡有所作为的!(照片后面的几行字也是伏笔。读者可以预料到,在不断的启发之下,主人公春树这个小伙子虽然身处逆境,但他最后一定会有不凡之举。)
⑥若干年后,还是这个山村,那里虽不富裕,但村民都很淳朴。你只要走进那里惟一的小学,就会看到一群小学生坐在老师周围,满脸笑容地听他讲课。老师瘦瘦的,脸上有疤,但他的声音是那么自信,那么洪亮动听。他在这里教了好多年书了,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大哥哥”,他教的小学生,有的考上大学,去了大城市,有的毕业后,留在了这所小学。这么多年,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这一段用繁笔,有它的道理。因为主人公的形象在这里有质的飞跃,得到了升华。)
⑦有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在偏僻的山村里办小学。他平静地说:“只想让更多人能接受教育。”记者想采访他早年经历,他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总想着去外面,但又去不成,后来一想,自己出不去,可以帮助别人出去嘛,就在这里办了学校,虽然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对春树的正面语言描写只在这一节中一笔带过,但这正符合山区青年朴实无华的性格特征。总体说来,作者多角度多手法灵活用笔,既有面上的叙述,也有点上的描写。因而文章从整体上看显得浑然一体,深入内部又错落有致,完全配得上满分作文的称号。)
放松——紧张——兴奋,交替轮回,这就是节奏。文坛大家林语堂对写作之事有一精妙比喻:作文只须顺势,如一条小河不慌不忙,依地势之高下,蜿蜒曲折,而一弯溪水妙景,遂于无意中得之。若必绳以规矩方圆,量以营造法尺,结果只成一条其直如矢毫无波澜毫无曲线的运粮河。此言是对记叙文节奏的最佳阐述,请同学们结合两篇例文细细品味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