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三线地区军工企业文化特征与价值

2016-01-05罗东明

国防科技工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军工文化遗产

罗东明

我国三线地区军工企业文化特征与价值

罗东明

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三线军工企业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纳入总体三线文化遗产统筹范围,建立以部分三线军工企业旧址为主体的三线文化遗产保护带,成为引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精准扶贫作用的示范性工程,实现三线文化遗产的综合应用。

三线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间,国家累计投资2052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以上。其中,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投资近300亿元,建设了一批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事电子工业生产基地。

三线建设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由国家投资兴建的数百家军工企业历经合并、重组、改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洗礼,绝大多数如今都已成为国有大型军工集团的成员或配套单位。今天的三线军工企业已经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为充分发挥军工文化的助推作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中心曾于2013 年10月~2014年10月,结合编制《“十三五”军工文化建设规划》的要求,对国内部分三线地区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摸底。2015年又组织拍摄了8集电视纪录片《三线风云》。本文综合调研与拍摄情况,分析三线军工企业文化特征与文化价值,提出文化建设传承与利用的工作思路。

三线军工企业地域、地产特点

三线地区军工企业建设伊始,便秉承“备战、备荒”的战略要求,选址于远离大城市的大山深沟。以靠山、分散、进洞,即“山、散、洞”为建厂原则,企业规划都是依山而建,建筑风格几乎都是带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色彩的半军事化格局。同时由于军工企业较高的保密性要求,一些军品的总装与集成甚至是在山洞内完成的。三线军工企业虽然远离城市,却俨然是个独立的小社会,子弟校、厂医院、供销社、厂区俱乐部等机构都能在这里找到,只是依据各功能分区性质,基本划分成办公区、厂房区、家属区等类型。

和其他的三线企业相比,军工企业的建设周期一般都较长,有的企业建设周期超过10年,甚至贯穿始终。这一方面缘于军工企业生产要求的保障条件比较高,另一方面也缘于随着科技的发展,军品装备的技战术指标要求也相应提升,需要不断增加新设备,制造新材料。同时三线军工企业整体搬迁行动普遍较晚,现在仍有部分深山厂区还在从事产品生产。这些因素从客观上保证了军工企业厂房及生产设备至今相对完好。

早期三线军工企业所需土地一般都是由各省按照国家要求直接划拨。20世纪80年代末,三线企业厂址开始整体搬迁,有些搬迁较远的军工企业,留下的旧址土地已基本交还地方;搬迁较近的单位,这几年经过土地确权,与地方厘清了产权,大多数仍归军工企业所有。

有少部分地方政府和军工企业联合,对闲置的企业旧址进行了开发,比如组建旅游公司等;但多数企业土地仍闲置,等待时机予以利用。

三线军工企业文化特征

1965年起,全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按照国家“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总体要求,三线建设集中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大学生、复转军人、东部发达城市优秀技术工人,以党团员居多,堪称又红又专。早期的三线建设者和当地的老百姓相比,工作生活条件与收入明显高出许多,心理具有优越感,而且单位的地址只有信箱号,要想加入其中,政审极为严格。那时的三线军工企业,颇显神秘与高贵。由于知识分子居多,这里文化氛围浓厚,各种文艺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相关的文学作品很多至今仍在流传。

三线军工企业由于产品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巨大,随着“两弹一星”、核潜艇等重大军工型号的成功发射与顺利下水,受表彰的军工英模越来越多,军工行业特有的保密、安全、质量、创新、型号等特色文化教育也持续加强,因此三线军工企业职工整体素质普遍较高。1999年以后,国家对军工行业重新加大投入,各种新装备如“井喷式”出现,广大的三线军工企业人,提起来都颇有自豪感与荣誉感。

与其他的三线企业相比 大多数军工企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调整中并没有被关、停,1998年国家将以前的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5家总公司调整成10个大型军工集团,三线军工企业也随之并入。此举对许多的三线军工企业而言,感觉重新找到了“娘家”,也找到了归属感。

三线军工企业文化价值特点

三线建设时代是共和国的一个特殊时期,一代三线人以“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豪情,奠定和壮大了我国的军事工业基础,完善了我国的军工体系。这种“三线军工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表达的是三线人“军工报国”的壮志情怀,也体现了三线人“忠实履职、奉献国防”的理想与追求,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值得深入挖掘、传承弘扬。

三线军工企业,在为国家生产武器装备的同时,也产生和涌现出了一大批军工英模。被誉为“中国保尔”的人民兵工武器专家吴运铎曾在陕西省的军工厂工作多年,至今吴老的工作地仍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供人参观学习;被誉为“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曾在贵州省的三线企业工作过;“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就在四川的三线企业工作了16年;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也曾在四川的三线企业完成了氢弹的整体结构设想。这些享誉全国的国防科技英模人物的事迹,体现了在党领导下,全体三线军工人所共同具有的高尚精神品质,值得永远纪念。

我们在进行三线文化现状调研时,也曾深入到车间、厂房、班组与机台,在那里,我们既看到了沈阳机床厂、上海机床厂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生产的机器设备,也看到了20世纪20年代德国西门子公司、六七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朝鲜等国生产的机器设备,它们是共和国军工生产历程的见证。广大的三线军工人,用这些现在看似简陋的设备,创造了军工武器生产的奇迹,捍卫了共和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的尊严。这些设施设备,是弘扬军工传统、传承军工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

我们在三线军工企业文化调研中注意到一种现象:现阶段,三线军工企业领导层或管理层中三线子弟居多,长期的耳濡目染和持续的军工文化教育使他们具备了较高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更希望能将父辈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三线精神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三线军工企业文化传承的工作思路

三线建设时代是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记载了一个时代中国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生产与生活,也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三线建设从始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它留下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三线地区面积广大、企业种类繁多、现状差异较大等实际情况,建议将三线军工企业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并纳入总体三线文化遗产统筹范围,由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联合地方政府,建立以部分三线军工企业旧址为主体的三线文化遗产保护带,成为引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精准扶贫作用的示范性工程,实现三线文化遗产的综合应用。(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军工文化遗产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与文化遗产相遇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军工大检阅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