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思想 主动作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6-01-05国防科工局发展计划司

国防科技工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民用军工

□ 国防科工局发展计划司



解放思想 主动作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国防科工局发展计划司

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和载体,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是军工领域与民用领域的融合。

与一般意义上的军民融合不同,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有特定的含义,不是军队领域与民用领域的融合,而是军工领域与民用领域的融合。

国防科技工业本身就是军民融合的领域,是国家国民经济领域直接承接军方交付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提出军工要“学习两套本事”,强调“国防工业在生产上也要注意军民两用”。改革开放后,军民结合思想进一步丰富,其内涵也从国防工业领域进一步向军事基础设施、军队人才培养等领域扩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最早提军民结合就是针对军工领域的。

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的天然纽带。国防科技工业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军品,强军是首责;同时,国防科技工业仍属国民经济范畴,还承担着“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两项职能。

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技术进步成为支撑装备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民用领域的很多技术获得突破,可以而且应该用于支撑武器装备发展。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涉及面广且复杂,既包括管理体制机制,也包括军工与民用领域资源双向开放共享,还包括装备制造、技术以及资本层面的融合等。2015年,国防科工局制定了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动员全系统广泛调研、深入分析,拟制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二是加强规划引领,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统筹规划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三是启动新一轮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工作。四是联合总装备部发布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将许可项目调减62%,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源参与军品市场的空间,同时,组织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与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联合审查试点,研究拟制了创新性研制资质后置审批管理办法草案。五是开展军品科研生产单位信用评价研究,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积极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已形成初步方案。六是成功举办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这是国防科技工业首次整体亮相社会。七是改版开通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扩大军民信息交流渠道,同时,研究提出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总体方案,近期拟发布100余项军工设备设施开放共享目录。八是与四川、江苏、江西、山西四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局省共同推动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九是研究拟制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高分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组织编制《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和《军用技术推广专项成果汇编》,实施军用技术推广专项;从军工投资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军队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批民口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壮大了军工科技实力,助推一大批高新武器装备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为代表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要成果,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时代标志,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带动引领作用。2008至2014年,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获得国家科技奖16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6项,占比37.5%,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5项,占1/3。2014年3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共中国防科技工业占了2项。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还促进了军工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通过将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军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民品收入中军工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已经提升到50%以上。除了传统的民用核能、高技术船舶、民用航天、民用飞机,一大批军工高技术产业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支撑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推动新型科研生产体系不断完善。军工行业实现了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结合型结构的转变,军民技术和能力相互支撑转化的格局初步显现。通过能力结构调整及改革,军工主体越来越精干,水平不断提升。民口(含民营)企业广泛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不但促进武器装备发展,更扩大了市场机制在军工领域的积极作用。目前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单位中,民口(含民营)单位已经占2/3。民参军的范围涵盖了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通用设备、新材料等广泛领域。民口承担任务层级已从低端配套提高到关键分系统及整机层面,部分已经与现行体系内军工形成竞争态势。

一批原材料、元器件和一些关键工艺技术同步实现突破,带动了大批民用产业的发展。如军工单位研制的碳纤维材料T300前几年应用到民用领域后,目前已得到广泛使用。通过制定政策、建立机制,规定在军工能力建设过程中大量采购国产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床企业联合开展高端产品研发等途径,军工投资发挥溢出效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外,我们还和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出台特殊政策,发挥军工和地方两个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军品出口快速增长,不仅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也成为我国外交新名片。军贸出口溢出效应明显,以军贸带民贸,利用军工领域技术、人才、能力优势生产的高端装备出口产值持续增长。积极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相关国家签署多项合同,核、航天国际合作成果丰硕。

坚持寓军于民的正确方向,牢牢植根于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国防科技工业才能更好履行“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

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总体国家安全战略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只有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坚持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工业才能更好履行“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项光荣职责。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必然选择。国防科技工业是我国军事安全的重要支撑力量,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是核安全、太空安全、海洋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安全、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核、太空、海洋、网络等领域基本是军民一体的、相通的。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经济有效开展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与新军事革命交错推进,现代武器装备的技术复杂性和研制成本进一步提高,迫切需要利用全社会资本、工业基础和高技术成果,发挥国家工业和科技的整体实力,集聚全社会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支撑和保障武器装备建设。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内民用产业有许多先进技术和产品,达到了与国外先进企业“同台竞技”的水平,根植于国家工业基础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条件进一步具备。坚持军民融合,推进寓军于民,建设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才能更好地提高国防建设效益。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有力依托。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国家16项重大科技专项中大部分是军工领域承担。近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平台,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拥有几十万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高地,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也是高技术设备设施拥有量最集中的领域。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面临着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任务,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释放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和专利,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转化,大力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能够及时增强有效供给,将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目前,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还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首先,体制机制不完善,国家顶层缺乏统筹统管领导机构,部门层面缺乏协同机制,资源配置分散,行政效能不高,执行层面缺乏政策法规。其次,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牵引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军工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还不够,国防科技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偏低,军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第三,国家工业基础不能满足国防科技工业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整体实力大幅跃升,但整体基础还较薄弱,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急需的先进动力、关键材料、高端元器件、基础软件、先进测试仪器、复杂精密加工装备等。

此外,当前军工集团内部配套、自成体系的倾向依然比较明显,“民参军”的领域有待拓展和深化。军民资源共享水平不高,一些大型科学测试仪器、试验验证设施、重大生产设备,没有实现互通共享,军民存在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科技投入上,军工与民口协同机制不健全,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着力扩大军工开放,重点推动“军转民”“民参军”和军民资源共享,推进技术、产品、能力和资本的军民深度融合,形成全要素、多层次、高效益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进一步扩大军工开放,拓展“民参军”。面向国民经济重新规划布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进一步把国防科技工业根植于国家工业与科技基础之上,精干军工主体,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按照新发布的许可管理目录,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和核心领域外,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此外,扩大军工企业外部协作配套,特别是利用社会优势力量在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支持军工企业上市,提高军工资产证券化率,大力推动资本层面的军民融合。

构建军民资源共享新机制,促进供需信息对接。通过完善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健全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建设需求信息收集发布机制。依托地方政府搭建地区民口前沿、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资源信息平台,统一发布。研究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向民口开放共享的管理办法,拟制目录清单,分类分步推进军工资源的开放共享。

强化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建立军工和民口科技规划、计划、项目安排、政策的衔接机制,加强新建国防重点实验室和重大试验设施等科技资源的军民统筹;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平台,以实施国防科技工业强基工程为抓手,促进军用和民用技术融合,促进军工和民口创新合作;建立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中心和地方国防科技知识产权转化应用平台;鼓励军工企业采取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二次开发等方式,推进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民用技术成熟度评价,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

发挥军工优势,为国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做贡献。首先,进一步发挥军工技术、人才和能力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其在军工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推进军工产品结构向高端发展。其次,充分发挥国家、地方、社会多方积极性,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并产业化。第三,围绕“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建设,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统筹谋划军工高技术产业布局与定位。此外,发挥军工与地方双重优势,引导军工企业与地方加强战略合作,落地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促进地方就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深化核、航天、军贸等领域的对外合作,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推动优质产能和中国装备“走出去”,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开发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促成高端装备出口和国际工程承包,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良好局面,实现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重效益。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民用军工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民用直升机在反水雷中的应用探讨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对民用节能建筑之采光设计研究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民用立体测绘相机成像精度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