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十一”内涵需要进化

2016-01-04

支点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双十一交易额电商

18秒,突破1亿元;1分12秒,突破10亿元;12分28秒,突破100亿元;1小时13分59秒,突破300亿……今年“双十一”,天猫交易额达912亿元,产生3.38亿个包裹。

针对这个成绩,各方褒贬不一。

乐观的观点认为,“双十一”的火爆说明中国亿万消费者中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与消费能力;中国消费者对经济前景仍保有信心;尽管整体经济在放缓,但活跃在电商平台上的中小经济主体,却以数量和活力成为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蚂蚁雄兵”;“双十一”正在变身“全球购物节”、“世界的节日”。甚至连马云自己也表示,实体经济借由互联网创造了销售奇迹,这是中国新实体经济的崛起。

悲观的观点认为,一天的促销活动鼓励消费者提前购买,并不是整个零售行业健康状况的严肃衡量指标,尤其是在线交易仅占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左右;中国消费者并非不受整体经济放缓的影响,面向消费者的服务行业(批发、零售、酒店和餐饮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速在今年第三季度降至6.7%,低于2014年的10.4%,是有记录以来最疲弱的增速之一;历次“双十一”唱戏的是平台,埋单的是百万商家,几乎九成参与企业只赚到了销售额和用户量,利润基本为负,营销活动成了可悲的零和游戏。

不管各方观点如何认为,消费者得到的实惠却是实实在在的。据笔者调查,虽有少部分消费者受气氛影响跟风消费,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因为“用得上”、“有优惠”等原因而选择购买。这也是当马云说“我可以保证很多是为孩子、为老公买的,为爸爸妈妈买的,女人比男人考虑别人多多了”——无数女人拍手称赞的原因。

然而,在辉煌交易额破纪录的同时,却出现了另外一些尴尬:包括阿里巴巴在内,京东、唯品会、聚美优品、苏宁云商等公司的股价却都在下跌;距离“双十一”结束不到一周,随着订单货物陆续抵达消费者手中,“三分之一的退货率”消息又开始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不少商家参加活动的商品几乎已没有利润,部分甚至亏本销售,但广告费支出却大幅增长,大多“赔本赚吆喝”。

时过七年,也许电商们需要放弃对交易额的一味崇拜。中国电商已经从之前启蒙意义的用户驱动阶段、赶羊式的交易额驱动阶段,进入产业链的带动能力和价值链的经营能力驱动阶段。

具体而言,在这一阶段,既要考虑交易额,也要考虑产品丰富程度、交付时间、交货体验,以及缺货率与用户满意度,还要考虑网站的稳定性等技术指标;既要考虑大城市的交易额和交付,也要考虑农村和跨境购物的交易额和交付;既要考虑一次性的用户增加,也要考虑长期活跃用户的增加;既要考虑一次性交易额,也要考虑长期交易额增长的可持续性;既要考虑电商平台获利,还要让产业链条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获利。

不管怎么说,互联网是一种趋势,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商业文明,我们只能积极拥抱,不能消极排斥。“双十一”最初的诞生,是因为传统商业垄断商品销售渠道导致高价格,电子商务破除了这一垄断性通道,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廉价、自由的购买空间,而受到广泛欢迎。不能不说,这种作用仍然在继续发挥,只不过它如今还增添了一项功能:让我们在消费的狂欢中感受丰裕社会的美好。

历史来看,全世界各国的节日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因为这一天具有了某种典型的意义,且持续具有存在下去的价值。如果“双十一”能跟随时代变化不断进化出新的内涵,一定能成为一个“世界性节日”。(支点杂志2015年12月刊)

猜你喜欢

双十一交易额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去年全国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超1000亿元
电商下乡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