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脑动画产业今昔谈
2016-01-04洪宏赵宝山
洪宏++赵宝山
起步阶段
在台湾,电脑动画产业的定义系指运用电脑产生或协助制作的连续声音影像,广泛应用于娱乐及其他工商业用途,依其终端产品又可区分为四大次领域,包含电视动画、动画电影、新媒体动画、肖像授权与衍生商品等,广泛应用于娱乐及其他工商业用途,包括影视、游戏、网络传播等,以及建筑、工业设计、医学研究、商业营销等。
其中,电视动画是指在电视频道上播映的动画作品,含片头与片尾的时间约为22~25分钟。岛内播映的大部分电视动画是每周一集,少数电视动画则可能每天播出数分钟短故事的方式。每周一集的电视动画,通常以每13集为一季。台湾的动画电影包含原创、代工、特效,动画电影指以动画制作的电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电视动画的电影版,一类是原创动画电影。新媒体动画泛指专门利用电脑、网络及移动终端装置等新科技所播映的动画作品,也包含剧院、博物馆、游乐场、展演事业中使用的动画影片。肖象授权与衍生商品包含各类动画的肖象授权、衍生商品及周边商品等。
说起电脑动画,首先要谈及台湾动画产业。动画(Animation)原指用电影胶片或录影带,以逐格纪录的方式制作之影片,这些影像的动作不是一开始就存在,而是用手绘、木偶等方式创作后再摄影记录下来。在台湾,“动画”一词源自日本人在二战结束前的称呼,即以线条描绘的漫画式作品,包括人偶动画、线绘动画等技巧所制作出来的影片,有时也称为卡通影片或卡通动画。
上世纪50和60年代,台湾人闲暇时的休闲活动主要以电影、电视、歌仔戏、布袋戏为主,电视台时常播出美国制作的动画电影。1954年,当时桂治洪兄弟在岛内首先尝试创作黑白动画片《武松打虎》,但没有留存下来。1961年卜立辉神父成立光启社,1963年推荐赵泽修到美国好莱坞进修动画制作技艺,并从美国购买旧的动画器材(摄影台)。赵泽修回台后在光启社成立动画部,第一部制作的动画片为1968年的《石头伯的信》,现存最早的台湾自制动画片《龟兔赛跑》是赵泽修于1969年制作的,他也因此被称为“台湾的迪斯尼”。
1970年,由于经费困难,动画部关闭,赵泽修离开光启社,创立泽修美术制作所,继续创作广告、社教宣导片,这也是台湾早期专门培育动画人才的机构之一。当时日本动画产业发展迅速,为降低制作成本,日本人楠部大吉郎、芝山努与大冢康生等与台湾动画师合作,在台北成立影人卡通制作中心,主要负责日本动画片的加工。原画由日方提供,作画的工具,如尺、笔、赛璐珞片都从日本进口,先后代工制作了《巨人之星》、《东洋魔女》等彩色动画片。但是一年多后,刚好遇到台日“断交”,双方合作受到影响,加上当时岛内动画师的收入太低(每张动画制作费新台币3元),无法养活自己,于是影人卡通制作中心宣告解散。
不过也因此,台湾向日本学习了许多动画片的制作技术,培养出岛内第一批20多岁的动画人才,从此开启了台湾动画代工与自制产业的发展。1971年,曾获得岛内“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邓有立聘请了几位原卡通制作中心的动画师,成立了中华卡通公司,尽管技术与资源都欠缺,但凭着热情,他们不断地摸索、学习、尝试,梦想成为台湾的迪斯尼。1972年推出了由朱明灿导演的自制动画实验片《新西游记》,获得台视、中视等无线电视台与报纸的好评;消息传到香港南海影业公司电影制作人张英耳中,决定与中华卡通合作,出资拍摄动画电影《封神榜》。
在制作《封神榜》时,中华卡通对编剧、角色设计等还处于摸索阶段。虽然请了香港编剧家申江写剧本,但由于申江主要写电影剧本,对动画性质不了解,导致剧本容量过大。虽然利用了李小龙过世的契机,再剧中加入武侠、功夫等元素,但票房并不佳。
1979年,中华卡通与日本东映公司合作的动画长片《三国演义》,由蔡明钦担任导演。这部电影曾获得1980年的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但票房依旧不佳。当时没有电脑特效技术,必须用手工绘图的方式表现出“千军万马”的气势,在当时十分不容易。
另外,1974年赵泽修的弟子黄木村成立了“中国青年动画开发公司”,主要创作社教宣导动画。1977年为台湾“卫生署”拍摄的《未雨绸缪》(主题为家庭计划)曾获第十四届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这是金马奖第一次颁发动画片奖项。1974年,由蔡志忠导演的连续剧《傻女婿》片头,是台湾第一部使用动画作为片头的连续剧。
1978年,由美国留学回台的王中元成立宏广卡通公司,主要业务为接受好莱坞著名动画制片厂,包括汉纳芭芭拉(Hanna-Barbera)与迪斯尼的代工订单。汉纳芭芭拉甚至派资深人员来台,指导宏广公司成为美国卡通片的代工大厂。由于采用美式企业管理方法,用高价聘请原画师,打破了过去为日本加工时工作不稳定,酬劳偏低的情况,因此成为80年代全世界出口量最大的动画代工制作中心。在当时,美国的电视卡通画中有70%是由台湾宏广公司制作的,但也导致岛内许多小动画制作公司无法生存而倒闭。由于宏广主要承接美国动画片代工,因此台湾从此引进了美式动画电影风格,与影人引进的日式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台湾动画产业。
靠代工快速发展
在原创动画方面,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动画电影大多改编自中国传统故事,但80年代的台湾动画片则转向改编畅销漫画,远东卡通公司于1981年改编自香港漫画家王泽的《老夫子》即为一例。由蔡志忠与谢金儒导演的《老夫子》,虽然改编自四格漫画,但除了搞笑情节外,也加入了李小龙、盲剑客、好小子对决的情节,票房上十分成功,港台两地票房合计超过1亿元新台币。除此之外,《老夫子》还夺得第十八届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
接着,远东卡通于1983年再度将敖幼祥的四格漫画《乌龙院》改编为动画电影搬上大银幕,由蔡志忠执导。但由于合作公司的素质参差不齐,成品变形严重;另外改编自漫画,但没有加入漫画没有的故事情节,也让观众没有新鲜感,因此票房成绩并不佳,由漫画改编动画的潮流也迅速退烧。宏广公司自制,由余为政导演、改编自牛哥漫画作品《牛伯伯打游击》的《牛伯伯牛小妹大破钻石党》是这波热潮的最后作品,但这部动画片并未在电影院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