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2016-01-04苏宝塍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红莲杂交稻杂交

苏宝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连年减少的局面,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引起社会各界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为此,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科技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于“十五”期间联合组织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如今,经过两个五年的组织实施,“粮丰工程”已经初见成效,全国各地粮食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养活了我国60%的人口。在我国水稻科研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少不了一位年逾古稀老人的贡献,他就是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教授。他的一生是志存高远的一生,更是与泥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一生。他经常说,“荣誉都是身外之物,关键是我们是不是为社会、为农民兄弟们做了真正有益的事情”,朴实的话语寄托了他一生执着追求的“中国梦”。

为梦想,一路前行

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人们,几乎都有过“野菜野果当杂粮,红薯要当半年粮”的困窘经历,朱英国也不例外。但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有远大的抱负、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在执着的意念和追求中,他如愿考取武汉大学生物系。在校期间他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聆听专家教授们的谆谆教诲。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开始了他科研与教学同步的不凡人生。

留校那年,朱英国参加了汪向明教授领导的水稻生育期遗传教育部重点科研组,开始了水稻遗传研究。在研究新型水稻的几年间,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同样也收获了别人无法体味的硕果。1972年起,他和武大生科院其它人员,利用海南红芒野生稻与常规稻杂交选育的籼稻配子体雄性不育系类型——红莲型,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与袁隆平的“野败型”和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这让他的科研人生有了质的飞跃。

1973年,湖北省成立了水稻三系协作组,朱英国被任命为组长,那一年他还不到40岁,便已经成为湖北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并开始集中在沔阳县(现仙桃市)排湖原种场开展大协作,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

在研究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朱英国创造性的提出从农家品种中发现新的不育种质资源的设想。经过大海捞针式的研究,他终于在1984年3月发现农家品种马尾粘中的一棵不育株。经过3年反复杂交试验,成功培育出了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获得200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朱英国还一直注重杂交稻高产、优质的协调发展。从水稻优质种质筛选入手,通过分析不育系的综合性状,选择外观好、食味优良、抗逆和抗病性较强、开花习性好、配合力强的优质品种作为骨干亲本,培育不育系和恢复系。“马协型”不育系马协A米粒长宽比适中,口感和透明度较好,新一代红莲不育系珞红3A、珞红4A的米质、高产与种子生产并重,使不育系米质达到了国家优质二级米标准,做到米质上档次、产量上台阶,较好地协调优质与高产、优质与抗性的矛盾,使红莲型杂交稻成为全国优质高产水稻的品牌。

在此基础上,朱英国不断进行水稻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培育和选用杂交水稻新品种,成功选育出优质的红莲型杂交稻组合红莲优6号、珞优8号和粤优9号两优234等优质组合,推动了中国优质杂交稻的发展。其中,珞优8号的最高亩产达876公斤,并且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一步跨入“超级稻”行列;“两优234”通过湖北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被专家们认为是首次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成功选育的抗虫杂交稻并用于生产,这种抗虫基因是野生稻的天然抗褐飞虱基因,由栽培稻与野生稻多次杂交后为人类所利用。

朱院士还紧随现代生物技术的步伐,将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聚合多种有利基因,创制高产、优质、抗逆性、适应性相协调的新种质,利用分子标记从野生稻中选择新的细胞质和恢复基因资源,发掘培育新质源不育系和恢复基系,聚合抗褐飞虱基因bph14、bph15,聚合恢复基因Rf5、Rf6等重要农艺基因,改良红莲杂交稻红莲型不育系和恢复系,发展了杂交稻纯度鉴定的分子标记技术,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珞优8号等组合的红莲型杂交稻种子纯度鉴定技术,并申请了专利。

“马协型”杂交水稻的问世不仅开创了从农家品种中获得雄性不育资源的新领域,同时有效防止了单一细胞质来源可能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红莲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不仅可以降低稻谷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还能加速杂交水稻组合更新换代,增强国家粮食安全。“红莲型”杂交稻优质米适合于东南亚市场需要,将为中国杂交稻走向世界、造福人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学研结合,为梦想插上翅膀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产业化生产,朱英国走的就是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多年来他利用所在学校的便利条件,使得红莲优6号在中国南方稻区八省及印尼、越南等地进行区域试验和示范推广;珞优8号也已在全国推广种植2000多万亩,大面积生产亩产可达700公斤以上。如今,“红莲型”杂交稻累计推广已经超过了1亿亩,并在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莫桑比克等国试种,比当地品种增产20%至50%,出口潜力巨大,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朱英国院士带领科研团队,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依托“长江流域杂交水稻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杂交水稻协同创新。他说,“中国具有广袤的土地资源,粮食生产根基厚,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作用,中国有能力、有条件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

坚持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道路,致力于为“三农”服务是朱英国的执著追求。中国水稻种子不管是科研水平,还是种植能力方面都居世界前列,我们一直是稻种出口大国。但中国稻种市场的广阔,也吸引着国际大公司的目光。对此,朱英国认为一定要警惕国际大公司通过资本来控制中国稻种市场,面对该问题的解决之道只能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始终走在世界水稻品种选育的最前列,不断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好的品种。

2013年8月,朱英国被聘请为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院士。已经74高龄的朱英国院士与团队共同为荆楚种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指导,解决科研中的技术难题,培养科研人才,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为荆州现代农业和荆楚种业的发展,乃至湖北省和全国的农业发展都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

广受好评,继续风雨兼程

2012年在全国“国家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会暨红莲型杂交水稻现场考察会”上,200多位专家学者对以珞优10号为代表的红莲型杂交水稻新组合给予高度评价。2013年在全国“第二届植物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论坛”上,300多位专家高度赞扬了“红莲型”杂交水稻及两系杂交水稻组合。2013年7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冒着酷暑,深入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当获知珞优8号亩产800公斤,是湖北连续7年、全国连续4年主推的超级稻品种时,总书记握着朱英国的手说:“您辛苦了,感谢你们做出的贡献,希望继续努力。科技兴农,粮食安全要靠我们自己”。

“总书记这次视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鼓舞和鞭策”,朱英国表示“作为科学家,我们更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全力解决好科学界承担的关键性科学问题,担好担子、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今年4月,武汉大学召开了朱英国院士执教治学50年座谈会,各界人士向这位76岁仍活跃在科研教学第一线的科学家表达了崇高敬意。自1987年以来,朱英国教授除了为我国杂交水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还为国家的高新人才培养殚精竭虑。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51名,博士后8名,并为湖北省培养出大批杂交水稻科研、制种与栽培技术骨干。他还非常重视队伍和基地建设,努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武汉大学生科院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新研究队伍。他一手带出了三支“红莲型”杂交稻研发队伍:以他的学生何光存、杨代常、胡骏为代表的基础研究队伍,以朱仁山、余金洪为代表的应用研究队伍及由深圳一家民营企业主为代表的市场推广队伍。

五十年风雨兼程,半世纪栉风沐雨。除了科学研究,朱英国院士还将自己的经验与科研成果付诸笔端,先后合著专著5部,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和省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曾荣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等多项奖励,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等荣誉称号。

执着无悔,勇攀高峰;忙碌的身影虽默默无闻,但执着始终写在脸上,沉静有力。从科研到实践,从创新到产业,从探索到突破,朱英国院士一直行坚意笃,因为他始终相信:祖国的强国梦必将实现,他也将为此而奋斗终身!

猜你喜欢

红莲杂交稻杂交
初中数学高效作业分析研究
爱情需要寂寞的守候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杂交牛
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蔡红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