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特别珍视不变的力量
2016-01-04李径宇
李径宇
岁末年初,人们都在盘点。《中国新闻周刊》的惯例是,评选影响中国年度人物。因为本年度社会氛围过于浮躁,我们反而特别关注沉静的力量。
不管你是否愿意面对,当今社会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整个社会形态已在悄然裂变重组。在此背景下,浮出水面的人和事在聚光灯下分外耀眼,他们组成了此刻语境里光鲜的注释。
然而,对于未经时间验证的力量我们更愿意保持友好的距离。我们在日常的报道中曾不遗余力地推动和支持他们,希望新鲜的事物在中国不断发生,但我们更在意这一切事物的生命底色和激励源头。对于浮在表层的人或事物的无条件褒扬甚至鼓吹,容易吹皱水面,吹成泡沫。
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愿做祝福有定力者的保守派。
我们珍视喧哗声中有定力的坚韧者。在今天,定力一不小心就会被认为是迂腐和无能,而真的迂腐和无能者又以自己定力强为托词。当浮华者喧声日隆,更显定力强大者落伍和落寞,当潮水涌来时试图改变潮水方向的人形单影只。尤其是,从前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时花果飘零,从前卑微的小树一夜间花开百枝,竟让世人难辨彼此的根系是否发生消长,各自依据的土壤是否已悄然逆转。作为媒体,我们愿以微薄之力助力小树健康成长,但此时,我们更尊敬笃定深植大地的老根。
我们珍视的是持定力者对于基本价值的坚信不疑。在质疑变得随意的氛围中,我们更愿意选择相信。我们相信不论世易时移,有些东西的光芒永不黯淡。我们相信一些永恒的力量是万物之源泉,是人类之母乳,这些力量已经被过去强盛的事物所验证,也必然再次作为新生事物的内在逻辑而激励其前行。
过去数千年人类社会一直所进行的新旧更替过程,有时呈现激荡的状态,有时呈现胶着的状态,有时又是悄然间冰释和瓦解的状态。人往往能在显性的危机里迸发出强大的应激性,因而在大革命和大改革年代里,很容易产生散发着人性光辉的伟大人物。但人又总是不太在意悄然瓦解和微变革时代里所发出的信号,不能拼起一跃而采取大的行动。
很多人隐约感觉到世界在变,大地在震颤,在莫名的悸动和习以为常的惯性交替发力下变得浮躁。浮躁的人生最易抛锚,一旦定力全无,便如不系之舟。岸上不时交替出现新鲜的事物,却与己无关,自己成了随波逐流的旁观者。
即便备受追捧的新生事物,没有定力就只是浮萍一抹,不能长久有效地参与到人类历史的主流里。今天,当我们检索这一年里所发生的人事种种,看到绚烂也看到浮夸,看到聚光灯也看到灯下黑,看到生机也看到腐朽,看到宴宾朋也看到楼塌了。当故宫里人满为患争睹昔日之《清明上河图》时,画卷铭刻着的此消和彼长,正在告诫人们,什么是长久的,什么是昙花一现。
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和激情不能过多分配给短暂盛宴的欢娱,那些经不住长久注视的事物不值得心旌摇荡。
在波涛澎湃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它的水源,在枝繁叶茂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它的根系,在高楼拔地而起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它的基石。我们喜悦于新鲜事物总是给世界带来无限的可能,也发自内心地诚愿这些可能性更长久驻世。
纵观古今,能够长久影响人类走向的都是最基本最朴素的东西。世间的一切生命体和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发端于此。凡是让我们眼花缭乱的往往只是表象,凡是诱发人性之恶的都行不久远。无论如何艰难,但愿我们能够在层出不穷的表象里看到最庸常的真理,在恶意和私心作梗的时候坚守住最基本的品质。
比较这洪雾扑面的瞬息百态,我们更珍视置于其中的不变的东西。
我们相信,土壤、空气和水是构成人类生存条件的必要条件,忤逆则有报应。我们相信善良、求真、宽容、勤勉可以自成道场,人性之恶可以被教化。我们相信,已经被验证的平等和自由的基因,还将继续滋养川流不息的人类文明。
我们坚持相信,类似这些最简单日常的东西,是衡量新旧事物的标尺。新旧之分,不在于貌似新旧,不在于称谓新旧,而在于其是否基于一脉相承的内在动力并有新的成长和蜕变。没必要追随其表象而生出新旧分别,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生命力是否持久。
我们向所有推动中国继续向好的人们致敬,向坚持不变的力量致敬。
(作者系《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