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SEE,制度的“风头”盖过了环保?
2016-01-04章伟升
中国慈善家 2015年12期
章伟升
2015年11月8日,阿拉善SEE会员王维嘉的《SEE,制度的胜利》一文刷屏我的朋友圈。此前一天,该机构完成了第六届治理团队的换届选举。
有人说,阿拉善SEE如今的“金字招牌”是民主制度,而非环保项目。
王维嘉曾说:“外界对我们的焦点都在民主制度,其实我们不是想搞民主,我们真的是想做环保,只是太乱了没法做,所以建立一套民主制度。”
2014年,该机构会员袁岳在会员大会上提到,阿拉善SEE缺乏可以被社会感知的标志性项目,“比如可以让大家通过某些项目,觉得我们协会真的很厉害,这一点我们还是不够清晰。”
外界对阿拉善SEE的环保项目所知有限,该机构内部的会员也面临这个问题。第六届理事薛健批评说:“老会员说资助了劲草同行、创绿家好多公益项目,就他们知道啊,新会员是不知道的,很多人参与不进来,不知道阿拉善SEE在干嘛。”
阿拉善SEE的资深会员武克钢曾说:“我们要更加脚踏实地做好项目,否则十年、二十年后,一定有人回过头问我们究竟做了什么。”
阿拉善SEE现在已经是中国本土最大的环保机构,拥有近五百名企业家会员。秘书长王利民介绍该机构下一个五年规划时说:“如果用数字来表达的话,就是希望能发展1000个优秀的企业家成为我们的会员;希望能在不同的区域、行业里建立30个大的环保项目中心。”
这种扩充会员规模的速度,对发展高质量的环保项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又或许,正如阿拉善SEE一部分会员所质疑的那样:为什么要发展得这么快?
《任志强:担任会长这两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