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 揣摩 对话

2016-01-04朱宝军

美文 2015年24期
关键词:学诗香菱林黛玉

朱宝军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紅楼梦》

上午两节课讲的是《香菱学诗》,先解决昨天布置的两道思考作业:林黛玉是如何教香菱学诗的?香菱是如何跟着黛玉学诗的?

昨天上课,先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文章,不懂的字词查阅字典,我也和学生一起阅读。认真阅读一遍,查阅字典,反复揣摩,需要时间25分钟左右。我开始给了学生10分钟,看起来还是对文本以及学生的阅读速度没有预设准确。学生读完,我问学生的阅读疑惑。

学生问:“香菱为什么要学诗,导读提示提了两个原因,精神寄托或者对艺术的热爱,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让学生阅读课后注意一下有关香菱家庭及身世的简单介绍,从小被拐,薛蟠霸占,薛常年外出,于是住进大观园。到底为什么学诗,我让学生谈,答案不一,但理由一定要充分。

学生问:“香菱为什么要拜黛玉为师?”我告诉学生,那是因为黛玉的才情在众姊妹间是最好,也是最高的。宝钗可以和黛玉媲美,但众姊妹更喜欢林黛玉的诗,更喜欢林黛玉诗歌的那种味道,所以香菱拜黛玉为师,也就不足为怪了。

学生反映他们读的不是很懂,阅读起来很吃力。学生的感觉我太能理解了。我告诉学生,这和自身语文素养、生活阅历、思考能力有很大关系。文本中关于诗歌的理论知识,引用的诗句,对香菱诗作的评价,都是学生阅读的困惑所在。如评价第一首诗“措辞不雅”,评价第二首“过于穿凿”,学生理解起来困难的确有,所以我告诉学生不要着急,多看几遍就没问题了。

学生说:“《红楼梦》这部小说经常听说,听的最多的是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大人们都说,这部小说非常好,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啊?”我告诉他们,《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号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不同阅读目的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科学家,音乐家,历史学家等等)。我说,宝黛的爱情是悲剧,学生瞪大了眼睛问:“为什么啊?为什么宝玉最后归依佛门啊?为什么宝玉不爱宝钗啊?”

学生兴趣盎然,问题多多,我说:“有兴趣的话,请教百度,思考体悟和答案自然会有。”

下课铃声响起,我们仍要回到文本,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上边两道思考题,即黛玉如何教?香菱如何学?

今天上课,学生汇报自己的思考结果,对于黛玉教诗,学生汇报:理论传授(起承转合,立意要紧),反复诵读,揣摩讨论,实践评价。对于香菱学诗,学生汇报:学习理论,诵读揣摩,交流提高,反复实践,梦中成诗。

学生的理解提炼还是非常到位的,我问学生:“香菱学诗精血诚聚,这种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字词短语上?”学生近乎于异口同声:“呆,魔,疯,仙,出神,抠土,嘟嘟囔囔,挖心搜胆,目不斜视,耳不旁听。”

我笑了笑:“如果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有香菱这种‘呆魔疯的精神,何愁不成?”学生们会心地笑了。

我问学生:“黛玉为什么要说第一首措辞不雅呢?”学生回答:“‘诗人助兴长思玩中的‘玩,‘良宵何用烧银烛中的‘烧这两字不雅,很俗。”

我又问:“黛玉为何要说第二首过于穿凿呢?”学生反问“穿凿”为何意?我回答“牵强附会”,于是学生诵读揣摩,但还是说不出为什么,宝玉认为写月色而非月,学生有点感觉,但不能完全领会。

我问学生:“第三首出现在课后习题中,是香菱梦中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为什么呢?”学生说:“有‘情了。”我笑问何故,学生答曰:“从诗句中的‘难‘残‘秋‘倚‘博得‘团圆这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于是,我大声地逐字逐句朗读文章,学生们认真地听着,手里拿着笔,勾着画着,思考着,揣摩着。

猜你喜欢

学诗香菱林黛玉
学诗笔记
杨万里学诗
香菱的故乡情结与生命救赎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学诗偶感
保准有人追
香菱:一个被拐卖孤女的自救之道
保准有人追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