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靶场试验任务针对性训练实战化问题研究*
2016-01-03马骏罗赓
马 骏 罗 赓
(中国华阴兵器试验中心 华阴 714200)
信息化条件下靶场试验任务针对性训练实战化问题研究*
马 骏 罗 赓
(中国华阴兵器试验中心 华阴 714200)
信息化条件下,面向实战的靶场试验任务针对性训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论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试验任务针对性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针对性训练的内容及趋势,总结与探索新的训练方法,建立健全考核与评价制度,为提升试验任务针对性训练的质量效益及实战化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
信息化; 实战化; 针对性训练
(Ordnance Test Center of Huayin, Huayin 714200)
Class Number E91
1 引言
实战化要求下的军事训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作战部队而言,实战化训练就是为了作战,打赢战争必须按实战来训练,要使训练和实战达到一体化;对靶场而言,试验就是作战,因此试验任务的针对性训练也必须按实战标准来训练,尤其对实战化试验、作战试验,要有实战化的作战试验,就必须有实战化的训练。
尤其是近年来,武器装备日益呈现出信息化、体系化、网络化特征,扁平化、实战化、一体化的试验组织指挥模式已成必然,随着实战化试验任务逐渐增多,针对大型重点试验、实战化试验以及作战试验,任务针对性训练的信息化、实战化需求更加紧迫,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化任务针对性训练成为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1~3]。
2 新形势下任务针对性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靶场试验针对性训练组织实施过程中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 试训结合不紧密,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试验任务的中心地位,使得时常忽略了试验任务针对性训练的重要作用,试验组织管理者和训练组织管理者之间的协调机制还不够成熟,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强试验弱训练、以试验代训练、忙试验忘训练”的现象。
2) 训练内容缺乏创新,系统性、针对性还不强。一方面训练方案设计缺乏创新,训练内容体系还不完善;另一方面很多任务针对性训练计划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
3) 训练方法存在局限性,信息化、实战化的联合训练水平还比较低。当前,试验针对性训练多是沿用老的训练方法,训练方式比较单一,训练有效性、科学性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各单位偏重自己组训,一体化的联合训练比较少,紧贴试验的模拟训练与实战化存在很大差距。
4) 训练考核评估与质量监控还不够科学有效。目前,很多训练考评组成员是临时人员,不具备专业的考评资格,训练的过程监控还没有建立,考评机制还不够完善。
3 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针对性训练的内容及趋势
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针对性训练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试验能力训练方法,以实战为牵引,以信息系统为支撑,构建最贴近试验的实战训练环境,加强维护与安全训练,不断完善试验训练内容体系,切实提高靶场人员能力素质。
1) 训练内容从实战出发,强化维护与安全训练
信息化条件下的针对性训练必须从实战出发,树立实战实训理念,训练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加大维护与安全训练。这里的维护训练主要是设备设施和试验装备的维护、常见故障排除、紧急和意外事故的处理等训练,安全训练主要是各类装备、设备和设施的使用安全,安全风险处置等训练。在试验针对性训练中,操作训练一直是重中之重,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往往维护与安全训练重视不够,不利于试验高效顺利开展,导致出现故障或突发问题,手忙脚乱,处理方法不得当,影响试验进程。
美军在岗位及任务针对性训练中,明确将维护与安全训练作为综合性试验靶场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4~5]。在信息化条件下,我军靶场的实战化针对性训练必须加强维护与安全训练,在制定训练大纲时就应着重考虑维护与安全训练的具体内容所占比例,严格按纲施训,加大维护与安全考核权重。
2) 训练重点兼顾专业技能与信息融合
传统针对性训练突出人员专业技能训练,然而,在信息化条件下,特别是基于信息系统的试验将成为靶场试验的基本样式,要特别注重信息融合训练,要求以基于信息系统的训练为着力点,在训练准备、实施、考评等环节上,遵循由上而下整体设计、由下而上体系集成的规律,将训练内容融合于各个信息系统的环节中,由此生成系统互联、信息互通、行动互动的试验训练能力。例如针对试验组织管理者和训练组织管理者以及各单位之间沟通交流不顺畅、信息共享不够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一体化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共享、沟通协调,将试验各阶段的训练内容添加到信息系统中,训练内容未落实、考核未组织,不得开展下一步的试验。
3) 训练主体以人为本,加强人员实战适应性训练
实战化训练是以实战需求为训练准则,在模拟实战的条件下开展的针对性训练、适应性训练和应用性训练。其特点主要集中在“实”这一点上,对于何为“实”,大多数人的看法偏向于“实”就是真场地、真燃烧、真爆炸等场景设定,但是不能忽略人为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因素以及人员心理行为的适应性对试验会产生很大影响。
科学的实验表明,实战训练中真正可以让受训人员感受到“真实感”的方法并非单纯的模拟现场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未知性、突然性给予受训者足够的代入感,让受训者有进行真正的实战的感受,从而通过“非实战”实现实战的效果。因此,实战化的针对性训练必须紧紧抓住“意外情况”这一着力点,加强突发情况、特殊情况等意外情况的训练,强化参训人员的应变能力。比如突发情况训练,这种训练方法要求组训者在训练之前首先有两套完整的计划部署,其中一套为正常训练方案;当训练开展到一半,指挥员迅速启动第二套突发情况设定,例如在训练过程当中,突然发生了弹药掉弹、炮弹滞留炮膛等意外情况,以考验参训人员如何在紧急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装备解决突发情况的能力以及人员心理适用性能力。
4 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针对性训练的方法
信息化条件下,要强化“试训一致、试训融合”的思想,通过模拟创造近似实战的环境,以丰富的实战化模拟训练手段有效改善训练效率,开展联合训练、标准化训练,提高其任务针对性训练的效果,以满足试验能力的需求。
1) 强化“试训一致、试训融合”思想,切实加大任务针对性训练力度
虽然一直在强调“试训一致、试训融合”的思想,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会“重试验,轻训练”,甚至出现“以试验代训练、忙试验忘训练”的现象。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加大任务针对性训练力度,首先,提高思想认识,深刻认识训练对试验的重要作用,把训练和试验统一筹划、同步实施;其次,转变工作思路,将“怎么试验就怎么训练”的单向思维模式转向“按试验的方式训练,按训练的方式试验”的双向思维模式,坚持试验任务为针对性训练出题目、定标准,将试验与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互训互动,大力推动靶场训练工作深入开展。
2) 通过丰富的实战化模拟训练手段有效改善训练效率
加大物力、财力投入,研制模拟训练设备,逐步建立试训一体的模拟训练场,模拟真实试验战场环境,利用先进科学技术逐步改进各种保障器材,模拟不同操作状态下所产生的运动特征和效果来创造近似实战的环境,使受训者身临其境提高其基础训练的效果; 通过丰富的模拟训练手段提供多种贴近实战的试验环境,可以使受训人员进一步熟悉装备的性能,并通过“机上演兵”的形式来研究和确立装备的使用方法,实战化的模拟训练方法对于缩短试验能力生长时间、深化试验训练研究以及节省经费都具有重大意义。
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抓好一体化联合训练
随着基于信息的网络技术、模拟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的深化应用,建立试验与训练综合管理系统,将训练作为该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发网络工程和信息资源,打造网络化训练的平台,建立一种“异地同步”的任务针对性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各试验单位偏重自己组训的局限性[6~7]。首先通过试验与训练综合管理系统进行训练总体安排和部署,定期组织开展任务相关单位的联合演练,在信息系统中调配资源、监控训练情况,使参试人员更加熟练地掌握试验所需专业技能,其训练情况还可以相互借鉴参考,能反映出参试人员能力素质高低差别。这种反馈也有助于试验指挥人员科学决策,推动靶场试验训练协调发展。
4) 加强试验法规制度学习,抓好标准化训练
试验法规流程、质量管理体系等法规制度,是试验能够圆满完成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更是任务针对性训练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实战化的针对性训练必须立足熟练掌握试验法规制度的基础上,着力抓好标准化训练。一是训练操作要标准化。严格按照试验作业指导书、试验岗位操作规范等文件,以及训练教材和教学录像,抓好武器装备操作、装备故障排除等标准化操作训练,对训练分工、准备、实施、考评、奖惩都要建立严格规范的标准,并督促训练过程严格按标准执行。二是训练考评要标准化。细化武器装备和信息系统各岗位人员的技能、具体指标,对考评形式、实施流程、信息采集手段、评估手段、数据管理、结果分析与运用等进行规范统一,建立考评内容、方法标准体系。
5 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针对性训练的考核与评价
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针对性训练考核与评价体系要以能力为核心,以检查考核为导向,从严把好训练质量关,利用先进的实战化训练监控技术方法有效改善训练环境,实施“全程多点”评估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训练质量监控评估体系。
1) 以试验任务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专业考评队伍
首先,建立资深的训练考评队伍。针对考评人员很多是临时抽调或者机关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问题,完善考评组成员选拔与培训机制,建立一支精通试验各要素和环节的训练考评队伍;其次,创新考评手段,建立训练考评信息管理子系统,融入试验与训练综合管理系统中,把基于信息系统的联合演练作为考评的主要方式,全面客观地反应通过联合训练形成联合试验能力的情况,进一步增强训练考评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为试验提供决策支持。
2) 质量标准由基于定量向基于能力变化
给予定量的标准,主要追求理论考核成绩和操作上的熟练度,在一段时期内能起到了提升训练质量的作用,符合机械化条件下物理能量线性叠加规律对能力的需求,但长期综合来看,很难说真正达到试验能力需求。如果还完全按照基于定量的质量标准,就无法在考评系统中加入实战模块或作战要素前的试验能力形成问题,必须把信息系统的物理互联、数据互通、软件操作,模拟训练、人员适应性以及试验突发情况处置等综合试验能力作为衡量训练质量的基本指标,贴近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本质进行考评[10]。
3)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 “全程多点”的监控和评估体系
训练评估是衡量训练质量的重要手段,应贯穿训练的全过程。建立先进的训练监控和评估系统,对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图像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记录,并在相关训练监测、评估软件的支持下,采取人机结合的评估方法,对训练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定量与定性分析。采取“全程多点”的方式,根据任务针对性实施的阶段性节点和要求,建立四个阶段若干项目的训练质量监控体系。在训练前期准备阶段,设置施训人员配备情况、训练器材情况、训练计划制定等检查项目;中期质量跟踪阶段,设置计划执行情况、质量跟踪分析、计划实施调整等跟踪项目;后期效果评估阶段,设置考评成绩及其质量分析、试题库、训练活动等鉴定项目;训练间隙优化阶段,设置训练大纲研讨、计划完善、施训人员调整等优化项目。根据试验任务不同可以对监控项目进行增减,以达到提高训练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6 结语
信息化条件下的靶场试验任务针对性训练实战化问题是一个新课题,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实战化的针对性训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本文讨论的实战化针对性训练更多的是针对大型重点试验、实战化试验以及作战试验,在具体探索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以上讨论的很多环节进行优化,以达到训练为试验服务,训练提高试验能力的目的。
[1] 吴亚男.实战化训练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晖.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13.
[3] 吴思亮, 侯永红, 张巍. 信息化条件下陆军部队实战化训练研究[J].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5, 17(10):58-61.
[4] 贾慧,陈望达,郭磊.外军军事训练技术方法实战化发展趋势及经验启示[J].舰船电子工程,2012, 32(4):1-4.
[5] 石根柱等.美军试验靶场训练体系研究[R].2011年.
[6] 胡杰民, 孙晓民. 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联合作战协同训练[J]. 国防科技, 2014, 35(5):5-7.
[7] 赵辉.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训练问题探析[J]. 国防科技, 2013, 34(1):77-80.
[8] 潘金亮.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基本特征[J].国防科技,2006(8):62-66.
[9] 郭梅初,陈磊.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训练动因探析[J].国防科技,2014,35(5):1-4.
[10] 胡正艾,斯迪虎,李功淼.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基础训练精细化管理浅析[J].教育,2015(24):263-264.
Problem of the Range Test Tasks Actual Combat Targeted Train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ization
MA Jun LUO Ge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 the range test task for combat training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test task in the new situation, studies the content and trend of actual combat oriented train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ummarizes and explores new training methods,and then sets up a soun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I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test task and the problem of actual combat.
informatization, actual combat, targeted training
2016年6月16日,
2016年8月3日
马骏,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弹药试验。罗赓,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弹药试验。
E91
10.3969/j.issn.1672-9730.2016.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