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探讨
2016-01-02李沫池
李沫池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探讨
李沫池
包头市图书馆,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信息化技术发展,纸质书正在慢慢被电子书所取代。但电子书仍然有其局限性所在,公共图书馆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地方文献相对来说是一类比较独特的文献资源,它在公共图书馆里拥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尤其突出表现在藏书的建立和信息服务上。重点在探索研讨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如何实现共同建设共同分享。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1 地方文献概要
“文献”这词早在我国就已出现。其实在春秋时期时,《论语》中就出现过“文献”一词,而且有具体说明。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周朝重要文献的保管有特定的官员负责,后世称之为周官,在《史记》中也有老子对周朝任命官员掌管文献资料的相记载。资料仅仅表达的是某一个地方的特色,被称为地方区域性文献,但是对于该种文献用什么文字承载,图书馆行业无法给出确切的定义标准。由于各省(区)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的范围异同,“地方文献”的概念莫衷一是,众说不一[1]。
一般说来,地方文献是指一切在内容上具有地域性、兼有重复使用价值,以文字、符号、形象、声响为主要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记录知识的载体。地方文献从地域的角度出发,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进行详细记录与研究,全面反映一个区域各个方面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反映一个区域内的特殊文化及其产生背景,是研究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重要文献基础,其文献价值是其他文献难以替代的。
1.1 从内容上划分的地方文献
既然是地方文献,就可知必是突出“地方”二字,当然也不能失去“文献”的基本特性。既然是“地方”,那么定与某一特定地区有着关联。而包头市区图书馆搜集的地方文献在内容上必须涉及与包头区域或反映包头市历史变迁的环境和社会现象,如区域的水文结构、地形地貌、道路布局、街道设置等就属自然环境;而人文地理、历史沿革、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文学艺术、民俗民风、地方人物等则属社会现象。对于以上相关的资料,理应例入地方文献的搜集内容。
从载体上来区别地方文献,现代的文献主要包括广义上的文献和狭义上的文献,广义上的文献指的是那些表示人的意识,包括文字,图画,图书,杂志,报纸,还有手机录制的视频,保留的唱片,VCD等影视作品,这些都是广义上的文献。与广义的文献相比,狭义的是指像历史的,地质的和各个地区的等更具体的更专攻的文献,五千年来,祖先为我们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载体,除了专门的书籍,还有其他类型的供大家参考,比如一些文集,一些杂记,一些政书,还有笔记等等。地方文献除了包括印刷型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应包括一些文物。而图书一项可分为地方志、区域史、区域地理、地方档案、地方丛书、地方总集、地方专著、笔记杂著、地方书目等;而文物主要是指自发明造纸、产生笔墨之后的刻本、写本、誉印本、善本、图谱、杂志、报纸等带有文字的载体。
2 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存在的不足
2.1 地方文献重复建设,各自为政
地方文献工作早在20世纪初就受到一些公共图书馆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十分关心和支持地方文献工作,相继出台了如地方文献呈缴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地方文献工作伴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而发展。“文革”时期地方文献工作一度停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出版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地方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在见不到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地方公共图书馆又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以及读者人数得不到基本保证而导致社会效益的下降,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地方文献建设工作的开展,导致了地方文献建设滞后,甚至出现了重复建设以及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2]。
2.2 地方文献资源关系不紧密、零散
近年来,随着地方性科研项目在科研立项项目中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加,读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促使公共图书馆参与到了地方文献的建设中,为地方文献建设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公共图书馆经费紧张,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也基本上围绕着目标来建设,所以,地方文献建设尚未完全走向系统化。各公共图书馆之间只是普通的平行关系,加之区域的原因,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实质性合作也比较困难,这就使地方文献资源收藏显得比较零散。
2.3 地方文献资源理论水平跟不上
改革中一度出现的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对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导致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发展缓慢,这就使地方文献工作出现滑坡的现象。虽然社会在进一步向前发展,但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却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同步发展。于是就使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工作都出现了滞后的现象。
2.4 缺少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公共图书馆受到本身的基础和历史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之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意义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图书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功能认识不足,认为公共图书馆工作仅限于为读者以及技术员用于科研参考,所以没有清楚了解公共图书馆是服务于社会,是一个科研机构,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所以缺乏对优秀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更缺乏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2.5 地方文献资源检索系统水平落后
公共图书馆的网络建设水平整体不高,网络设备落后。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难度大,这严重影响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以及共建共享的进程。公共图书馆基本不能做到对外提供便捷、开放的先进检索条件,也很难开设地方文献的专业网站,极大地影响了地方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3 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的对策方法
3.1 加强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
开放性图书馆的资源体系的建立要依靠理论基础,一定要清晰的认识到这个过程的含义和理念,同时要切实了解需要涉及的详细内容。地方文献资源由于其文献价值,必须建立起研究级以上的文献资源库,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地方文献资源的理论研究和收集整理显得十分迫切。公共图书馆也在加大对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和征集工作,社会也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推动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
3.2 地方文献建设应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地方文献资源的价值不在于文献的珍稀程度,而在于文献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为确保具有当地特色的文献资料成体系,所以涉及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特征等等诸如此类的资料需要保存到图书馆。应该采取大量的办法来搜集与之联系的资料,不仅可以到卖书的地方购买,还必须运用其他的办法比如材料互换、接受赠送。为了保存地方文献资源财富和保证更多的读者能充分利用这些财富,必须做到地方文献收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优[3]。
3.3 地方文献建设应与当地经济文化相结合
公共图书馆必须成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要有针对性地选藏本地区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文献。例如,包头市图书馆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这个主题,结合近年来包头地方经济发展系列活动,以及有关包头市的历史、文化、人物、地理、风俗等文献的资源正在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并逐步通过网络达到共建共享,为社会提供服务。进一步开展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理论的挖掘研究,为本地区的企业文化提供文献支持。
3.4 加强地方文献的深度开发
地方文献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对于文献资源的建设至关重要。信息资源具有动态性特征,地方文献也同样具有动态性。对于地方文献资源来说,并不是一经收集整理为共享文献后就不管了。由于其动态特征,共享信息资源的流动和重组不可避免。通过现实检验的各地史籍材料应该在时间的改变中不断改变,这就造成了各地资料第二次整理的结果,比如说,一篇资料的应用这是固定不变的,但每篇文献的被引用却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只有了解每篇文献被引用情况,研究才不会重复,共建共享文献的真正价值才得到解决。现在国外的一些文献数据在这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国内的数据库做得还不够。一些公共网站已经列出了被引用的次数,具体被引用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而且其权威性也值得进一步验证。
4 结论
在一些中心场地设立看书的地方是大众可以共同分享的,在这里可以让史籍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当下各地史籍变化的现象得到解决,处理接受区域人力、财力、物力一系列的困难,让探索者可以快速运用起来。
[1]杨成哲.市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100-102.
[2]马启花.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168-171.
[3]王书通.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J].新教育:海南,2015(11):13-14.
G253
A
1009-6434(2016)03-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