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人文素养的途径
2016-01-01高旭奎
高旭奎
(克东县第二中学,黑龙江克东164800)
培养语文人文素养的途径
高旭奎
(克东县第二中学,黑龙江克东16480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以语文教学为切入点,探讨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的办法,以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活力;人文素养;教学质量
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只有因课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由而和谐发展的个性,构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主体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设置课前演讲
上语文课前短短的3分钟小演讲,不但不会浪费上课时间,反而会活跃课堂气氛。“3分钟课前演讲”活动中,除一位演讲者外,师生们都是忠实听众。课堂上多了掌声,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演讲者讲完后,先让演讲者谈感想,再找学生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拓展,这样沟通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语文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用导语吸引学生
语文课堂从精彩的导语开始,导语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步骤,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讲授《散步》一文时,在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后,可以引导学生: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生命的呵护。通过这样的导语,把学生带到课文所要表现的氛围中。
三、用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设置疑问,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设计了疑问:阿长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她的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也不会识字作文,《山海经》是一部内容深奥的著作,作者却把她们联系到一起,她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人呢?经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四、用感情朗读去感染学生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无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课堂教学富于变化,学生被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讲解所感染,会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使他们快速进入课堂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安塞腰鼓》时,在多媒体上展示西北汉子打鼓的盛大场面,画面与音乐的完美契合充分展示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宣泄,感受到人情和自由的挥洒,感受到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文明与文化,从而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六、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
笔者在讲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通过一则小故事将课堂教学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有一次,一个狂傲不羁的书生去拜见大文豪欧阳修,恰好欧阳修也有事从此经过,二人便在船上不期而遇。这个人一见欧阳修,便大谈欧阳修与自己的交情,还不断地吹嘘,就连欧阳修对自己也是刮目相看,并处处卖弄自己的学问。他随口吟出了:“你我同乘舟,去找欧阳修。”欧阳修从一上船,就对这个夸夸其谈的文人没有好感,在他还没有吟出后两句时,就接口续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这个狂傲的书生一听,顿时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再也不提欧阳修的事了。这个故事赢得了同学们一阵热烈的掌声,也让这一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责任编辑 安 琪】
G633.3
A
1673-291X(2016)23-0072-01
2016-09-15
高旭奎(1975-),男,黑龙江克东人,中教一级,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