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带来可喜变化高校足球有了新引擎
2016-01-01范佳元
人民日报记者 范佳元
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带来可喜变化高校足球有了新引擎
人民日报记者 范佳元
4月19日,2014—2015赛季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CUFL)超级组南区总决赛结束,东道主河海大学在决赛中以2:0击败同济大学获得分区总决赛冠军。南区八强球队将与随后角逐出的北区总决赛八强在今年5月底进行全国十六强总决赛。
“前面都算是垫场的,主要就看决赛这场球。”决赛中为河海大学攻进一球的前锋俞增频说。河海男足实力出众,曾在小组赛中制造出8:0和7:1这样的悬殊比分。队中有5名队员入选中国大学生足球队,将代表中国队参加今年7月在韩国光州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学生运动员有了更多选择
能够代表国家队出战,这是俞增频此前未曾预料到的。2009年,俞增频还是江苏舜天俱乐部二队的球员,对职业足球心灰意冷的他决定走进大学校园。“当初就觉得应该进学校补补课,不然前途渺茫。”俞增频回忆说。
对大学足球队来说,像俞增频这样从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退下来的球员是生源之一,另外一个来源则是足球传统校。此外全国高中生足球比赛也是各大高校发掘苗子的平台。据河海大学体育系主任王建民介绍,河海大学在特招生政策上会向足球项目倾斜。“尽量把国家一级运动员的配额用在足球上。硬件、场地、设施自不待言,学校还给足球队配备了优秀的教练团队。体能、心理我们都有专项教练负责。下一步我们还要招守门员教练。”
面对这样的“配置”俞增频坦言,“自己在大学里不仅球技有所长进,而且练球更有效率,自我管理水平也提高了。当初留在俱乐部的队友现在有些松懈了,水平不及我。”
“他们既是学生,也是运动员。”河海大学足球队主教练汤波告诉记者:“我在他们第一堂训练课就这样告诉他们‘身份转变的背后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走进校园就要开始接触社会,告别过去“圈养”的培养模式了’。”
比赛、师资等短板有望补齐
回顾CUFL超级组过去的4个赛季,北京理工大学曾3次获得全国总决赛冠军。河海大学则在北京理工大学没参赛的情况下获得过1次冠军。这两支球队虽然同为联赛中的佼佼者,但在参赛数量上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据汤波介绍,“北理工队因为参加中甲联赛,一年有100多场比赛,而我们算上锻炼意义不大的比赛一年也只有35场左右。”汤波还说:“有些大学即便打进了南区总决赛,一年下来参加的赛事也是屈指可数,甚至有的学校只打一场比赛就参加分区总决赛了。”
比赛数量不足,说明原有校园竞赛体系并不完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校园工作部副主任贺鸣介绍说,“目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工作是规范完善校园足球“四级联赛”。而完善竞赛体系需要资金作保证,就目前的形式来看相关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一说到校园足球,师资总是绕不开的问题,而补齐这块短板也无法一蹴而就。江苏省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席庄惠华建议,现在应该有意识地加大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足球课程的比重。“中小学的足球教育重在培养兴趣,对老师的专业性要求不高。但这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显出效果。”
市场关注度正在逐步提升
国家作出大力推广校园足球的部署,俞增频最深切的感受是学校里关注足球的人多了。“我感觉他们练球比我还积极。”俞增频说的是河海大学的另外一支足球队—他们由从没接受过足球专业训练的学生组成,参加CUFL校园组的比赛。现在读研一的俞增频打算毕业后当一名大学体育老师,“现在可以提前实习一下”,他说。
除了校园组,CUFL本赛季又增设了高职组。庄惠华说:“这样一来赛事基本就把整个高校覆盖到了。接二连三的举措不仅扩大了校园足球的辐射面,还使得中小学的足球苗子向上有了全方位的输送渠道,再不会出现以前有的孩子到了高职高专院校就没球踢的问题了。”
对于校园足球的升温,优势传媒策划总监陈乐贤有他自己的视角:3年前,优势传媒成为了CUFL官方独家运营商。“坦白地说,那时候已经没什么好的赛事资源留给我们了。”但从这个赛季开始,陈乐贤和优势传媒觉得自己捡到“漏儿”了,赞助商名单中新增了青岛啤酒和雷曼光电—这两家分别还是CBA(中国男篮职业联赛)和中超联赛的赞助商。而转播方面也有更多的新媒体加盟。冠名赞助商合约将在这个赛季到期,“续约费肯定要涨了!”陈乐贤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