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生命·和平

2015-12-31

世纪人物 2015年12期
关键词:抗战和平战争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抗战题材电影再次引发关注。中国电影资料馆目前在京举行的主题研讨会上,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陈犀禾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可分为三种叙事模式和主题:战争、生命、和平。

“战争”主题:

歌颂战争英雄和胜利

陈犀禾说,“战争”主题是抗战电影的经典模式,重点在于歌颂英雄和胜利,采取的是民族战争观。“文革”前的抗战片多表现以农民英雄为主的游击队抗战,如《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中华儿女》《狼牙山五壮士》《鸡毛信》《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野火春风斗古城》《吕梁英雄》等。

“英雄人物英姿飒爽,一袭土布衣裤掩饰不了他们高昂的战斗激情和随时随地喷涌而出的智慧。他们对党对国家极度忠诚,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陈犀禾说,“日本鬼子”则通常是一身黄军装、满口“八嘎呀路”,要么是阴险狠毒、无恶不作的杀人狂魔,要么是空有一腔坏水、智商却跟不上的小丑角色。

“唯有将日本侵略者塑造成人格、智商上远低于我方抗战英模的人物形象,才能反衬出我方英雄的高大伟岸,达成令观众认同我方、唾弃敌人、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目的,是一种从胜利者角度出发的话语方式。”陈犀禾说。

这类叙事在改革开放以后,又相继发展出表现《太行山上》《夜袭》《百团大战》等八路军部队作战的影片,和《血战台儿庄》《吉鸿昌》《西安事变》《喋血黑谷》《喋血孤城》《遍地狼烟》表现国民党军队抗日的影片。

“生命”主题:

揭露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陈犀禾介绍,抗战片的“生命”主题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其总主题是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美好;这些影片里,叙事重点是战争背景中人的故事和命运,按照主人公的身份可分成“抗日战士的战地青春”“普通平民的惨淡岁月”“日本士兵的灵魂煎熬”三个子类型。

“颂扬生命可贵,青春、爱情的美好是《黄河绝恋》《归心似箭》等影片的主题所在,”陈犀禾说,“浓郁的人隋、勃发的生命和美好的青春一起,赋予了此类电影人道主义、浪漫主义色彩。”

另一些影片以普通人为主角,揭露战争的反人类性质,揭露法西斯对个体生命的摧残。如《红樱桃》关注战争中个人身体和灵魂创伤,《避难》《金陵十三钗》则均以江南名妓在国仇家难下的转变作线索,展现了烟花女子的高贵灵魂。

陈犀禾说,还有一些影片通过描写日本士兵灵魂煎熬,揭露战争对人性和灵魂的摧残。如《晚钟》展现杀人恶魔在得知日本已战败时的内心挣扎,《南京!南京!》试图通过日本军人角川的自杀担起战争责任、完成自身救赎,《鬼子来了》批判了战争中中国人暴露的国民性弱点,《色戒》探讨了战争状态中人性的多面性。

“这种叙事主要描写法西斯与生命价值间的冲突,表达编导对战争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思考,彰显的是个人的战争观:战争毁灭了个人幸福甚至生命,但是个人又必须为保卫国家而战,其间流露出的价值观是很纠结的。”他说。

“和平”主题:用理解淡化战争仇恨

陈犀禾介绍,抗战题材电影中,还有一些提倡用和平价值超越国族争端,关注中日民间交往和事件,战争同样不作直接表现,只成为故事展开的一个因素。

中日合拍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讲述了中国围棋手况易山一家和日本围棋手松波麟一家在战前、战时和战后的曲折命运,用两个家庭的分离聚合象征两国关系的起落沉浮,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诸多不幸。

谢晋导演的《清凉寺的钟声》以明镜法师访日为故事线索,引出法师的身世之谜和被中国家庭收养的温暖回忆,试图通过宗教大爱化解世间爱恨情仇,使“和平”成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价值。此外,《玉色蝴蝶》《将军与孤女》也展现了中日民间的友好交往,用超越国界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弥合了战争的创痛。

“这种叙事则以和平的名义反对法西斯,试图用超越国界的情感化解战争的伤痛,反对法西斯战争,追求和平,传递出编导希望用理解淡化仇恨的创作意图,传达的是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价值观。”陈犀禾说。

他指出,抗战题材电影中“战争”“生命”“和平”三个主题都有合理性,各有侧重。“在今天‘和平发展’作为国际潮流和基本国策的背景下,三种主题应该建立一个新的平衡,为人类反思战争、汲取历史教训、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林琳

猜你喜欢

抗战和平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我们家的抗战
他们的战争
博弈·和平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期盼和平
战争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