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2015-12-31贾佳
贾佳
【中图分类号】G6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81-01
最近在阅读《小学语文教师》时读到于永正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在备“功夫”上下工夫》。文章中于老师就自己如何备课向我们这些初入茅庐的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即:把工夫花在“备功夫”上。背哪些功夫呢?备朗读的功夫;练“背”的功夫;备书写的功夫;备“写”的功夫;练“一眼看穿”的眼力。这些看起来似乎应该学生做的事情,于老师都亲历亲行,练精通,备到位,因此在上课时,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于老师都能巧妙应对,轻松作答。
纵观那些名师课堂,无一不闪烁着朴实的智慧和博学的光华。我想,于老师区区几句话,浓缩的是经验,但需要我们从中提炼的却很多。作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成长着的青年教师,结合于老师的备课指导,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备足教材
备课要先备教材,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可读了于老师的文章,你还觉得自己已经可以轻松驾驭教材了吗?就朗读而言,于老师说:“第一,要读熟,练到看到每句话的前三个字,眼睛即使离开课本也能把下面的话读出来。读流利并不容易,一句话哪些词语要读的紧凑,哪些地方要停顿,哪些地方要舒缓,都是有考究的。”而绝大多数教师备课,更多备的是教案,内容的来源也大多是各类教学参考书和网络。因此在各类竞赛中,对于同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也十分雷同。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如何在课堂中为学生做好服务?那就要在幕后做足功课。学生要读的,教师首先要读熟,这样当学生读错或读不到位时,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学生要背的,教师必须得先背熟练,学生要写的,教师必须提前练好。于老师正是如此朴朴实实、扎扎实实的备课才能成就为一代名师,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来。
此外,我认为光在一篇课文上下苦功还不能完全顺应时代的要求。“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要用例子教书,而不是在教书时只教例子。新教材的改编更侧重于教材的整合和向课外阅读的推进。因此,在备教材时还应充分考虑本篇课文在整组课文中的位置和作用,结合整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来备,并且与课外阅读有机链接,以顺应课改和时代的要求。
二、备足学生
备完教材之后还要备学生。这听起来依旧老调。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革,你认为我们还能用曾经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学生吗?你在讲台上夸夸其谈聊孔子,他在课桌下热热闹闹玩手游,你在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他在学习如何小心谨慎别上当……这样的例子和笑话还有很多。所以就于老师练“一眼看穿”的眼力我想从两个层面去谈。
第一个层面是从一节课中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去练“一眼看穿”的眼力。我们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字词,哪些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完成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讲解的,哪些是学生容易混淆出错的,哪些是可以通过整合和比较一起学习的……这些都需要教师提前思考。当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后,哪部分学生可以准确找到答案,而那些学生是需要给他一个台阶或支撑点方可解答的,这些也应考虑在内。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讲,慢生能解决的问题决不让快生先讲,快生能给慢生讲清楚的问题我们仍然不讲,只有当遇到那些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是我们教师粉墨登场的最佳时机。
第二个层面是从开放的课堂中去练“一眼看穿”的眼力。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冲击,对学生个性化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简单、低进、开放”的生本新课堂已经被许多地区搬进讲堂。这也就意味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作答,老师对答案没有统一的要求,学生答到哪老师就要讲到哪,答案的来源也不仅仅是课本,更多的是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生本课堂中学生对于德国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他们通过查找资料和阅读还了解到德国人的严谨细心和有条不紊,知道德国是一个科技相当发达的国家,在德国一个人的道德诚信度比一个人的学习优劣更重要……对季羡林的认识也不仅仅局限在思乡和爱国这两点上,他们从季羡林先生其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多方位多角度立体的评价这位作家,还感受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和博学多才等。对于学生所了解到的这些大量的课外知识我们教师又该如何一语道破呢?那就需要我们深入的去了解每一个学生,读他们爱读的书,想他们常想的事,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和他们交朋友,这样才能对他们“一眼看穿”。
三、备足自己
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教育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社会角度对教师的要求还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去学习,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备足自己,这样才能在改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我特别喜欢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定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同样适应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青年教师们所处的环境和状态。时代要求我们变革,不变革就要被淘汰。那就让我们先从备课做起,真正的“动起来”,从而得到改变和进步。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