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几点思考
2015-12-31王海祥
王海祥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学校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开始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学效率。随着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和工作已经密不可分,这其中也包括学校的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属于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对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创新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20-01
从我国教育新课标实行以来,传统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的模式已经被改变,新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师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学校课堂上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是需要教师关注的问题。以下对其进行分析。
一、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点分析
创新教学方法是新课标对新时期课堂教育的要求,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作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点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技术能够促进知识向着更加系统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总结与分析,明确这些知识对学生的作用力,学生又能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取,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加入,实现了教师这一愿望。
其次,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的提升学习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成为有效性课堂的指引者。在具体的课堂设计中,教师需要按照知识点的不同以及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的不同来为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体现。
最后,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的布置。学习过程需要学习方法的加入,也需要较好对教学的步骤和具体细节进行分析和准备。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可以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分别是获取知识、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对知识进行应用,最后对知识进行评价。理想的教学设计师教师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下,让学生轻松的履行这些学习课程。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为学生创造学习过程,在知识学习的各个阶段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吸收和应用[1]。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策略
(一)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学科学习的资源库
教师要把一个单独的知识点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为学生选择个性的学习方法,这是创新教学的基本表现。在上述工作完成以后,需要对信息技术加以运用。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不能硬性的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要循序渐进,要让学生易于接受,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学科特点,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学科数据资源库,这个资源库的构建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还需要教师完备的学科知识做基础。在这个资源库中不仅仅包含了学科教学所涉及到的图片、网视、音频以及教学课件等等,还需要加入一些特殊性景点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可以给教师和学生以共同的启示,补充以往教学资源的不足。另外,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状态的观察,尽量选取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符合时代潮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资源,以此提升课堂气氛[2]。
(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包含对教师教学现状的考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判,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检验等等,这种考察不能只看教学成果,还要关注教学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评价平台。例如,在教学评价平台上,可以对教师参加培训、教研的活动进行创新的评价,从而有效的提升评价效果的公平性,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对进一步构建良性的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建议[3]。
综上所述,本文对信息技术对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了研究,其中提出了教学关键点和教训方式创新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信息技术平台进行研究和学习,并且熟练的掌握应用程度,在交流平台上对一些创新方法进行利用,有重点有目标的突破一些教学难题,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校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因此创新的道路还很远,需要教师与学校共同努力去完成。
参考文献:
[1]徐章韬,虞秀云.信息技术使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09-112.
[2]赵治国,刘丽.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数学实验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0-112.
[3]丁革建,曾棕根,杨双丽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