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观察
2015-12-31邓忠仁
邓忠仁
黑龙江省富锦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富锦 15610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常规疗法以脑脊液净化为主,以降低或避免脑血管痉挛的发生风险[1-2],但该种疗法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对主治医师的素质水平也有较高要求,不适于临床推广。为此,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分析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具体内容整理无误后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4月~2015年3月我院接诊的5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均经颅脑CT检查后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的诊断标准,无误诊病例[3-4]。按照完全随机数表方法分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2例,患者年龄43~65岁,平均(52.16±3.2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45~68岁,平均(53.47±4.10)岁。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二者可进行观察比较。本次入选患者均对本研究内容充分知情,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入组,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即确保绝对卧床、镇痛镇定类药物治疗、常规应用利尿剂脱水剂等以降低颅内压[5],予以血压控制类药物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予以合理的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初始治疗剂量为1mg/h,予以微量泵持续泵入给药,持续治疗2周后换用尼莫地平片60mg口服,一日4次,治疗两周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6-7]
统计两组患者的症状(头痛、呕吐与意识模糊)消失时间、出血吸收时间以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标准:神经系统存在局灶性损伤的相关体征,经过治疗后症状出现明显波动或加重,且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外的再出血症状。同时参照相关文献进行疗效对比,以意识基本恢复正常、症状消失,生活基本自理为显效;意识模糊程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可实现基础生活自理为有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意识模糊情况无明显改善,生活无法自理或死亡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统计无误后进行汇总并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作为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头痛、呕吐以及意识模糊等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均相对更短,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情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组别 头痛 呕吐 意识模糊观察组(n=26) 4.68±1.74 2.14±0.55 5.32±2.08对照组(n=26) 8.93±2.40 3.78±1.23 11.39±3.26 t 12.48 7.60 16.49 P<0.05 <0.05 <0.05
2.2 两组的临床效果比较
经以上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对更高,组间疗效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详细对比情况如下表2所示。
2.3 两组的出血吸收时间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出血吸收时间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6.32±1.20.)d、1例(3.85%);对照组患者的出血吸收时间以及脑血管痉挛率依次为(10.57±2.38)d、4例(15.38%)。观察组的出血吸收时间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9.34,x2=4.12;P<0.05)。
表2 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临床经验显示,脑血管痉挛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以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调查显示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可高达70%以上[8-9]。受到医疗水平的限制,目前尚未就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机制达成一致认识,主流观点认为患者的脑脊液内红细胞降解产物氧化血红蛋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直接关联[10-12],该物质含量上升会引起脑血管收缩,抑制一氧化氮等内源性血管扩张剂的合成与活化。本研究采用尼莫地平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联合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出血吸收时间、脑血管痉挛率也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罗利[1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尼莫地平属于钙离子阻滞剂类物质,具备的高脂溶性使得其能够更快捷地通过血脑屏障,抑制细胞膜上的钙通道开放[14-15],避免细胞内钙离子含量提升,对自由基的产生起到抑制作用;还可以使侧支循环的血供情况得以改善,抑制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虽说尼莫地平无法直接扩张已发生痉挛的脑动脉[16],但其能够降低脑循环阻力,有针对性地提高灌注不足部位的血流量,对脑血管痉挛起到一定的逆转作用,更好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需对此引起重视。
[1]王飞,殷玉华,王宇,等.尼莫地平灌洗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流的影响[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1):78-81.
[2]王新军,文燕,刘灵慧,等.国内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9(3):160-163,166.
[3]王新军.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38(6):584-587.
[4]翁栩.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22):4128-4131.
[5]王飞,殷玉华,万杰清,等.尼莫地平灌洗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流的影响[C].//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集.2009:256-259.
[6]韩冲,姚声涛.30例尼莫地平防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3):67,70.
[7]罗淳.尼莫地平防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17(33):48-48.
[8]罗状英,刘少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术的观察与护理[J].哈尔滨医药,2014,34(1):77,79.
[9]冯九庚,洪涛.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循环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4,15(17):2788-2791.
[10]李鑫,徐爱辉,严明,等.浅谈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9(31):27,32.
[11]徐龙彪,赵明,潘柏林,等.尼莫地平联合电针治疗破裂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J].浙江医学,2015,16(13):1161-1163.
[12]朱琳.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使用尼莫地平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1):242-243.
[13]林巧梅,彭雁.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0,17(20):52-54.
[13]罗利.2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8):274-275.
[14]龙凤强.复方丹参注射液防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J].广州医药,2007,38(5):71-73.
[15]吴小明,顾建明,王莹威,等.平肝潜阳化痰熄风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J].中医药信息,2001,18(5):43-44.
[16]李凤君.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质,2011,13(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