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蓝海中的信息孤岛
2015-12-31摄影
文 摄影│本刊记者 李 雪
农科院展台陈设的无人机吸引了很多观展者。
提起“互联网+”农业,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农产品生鲜电商平台。实际上,除了消费终端,互联网对农业生产的渗入,令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正在向精准农业、智慧农业转型。
本届高交会上,多家农业领域的展位展出了丰富的成果,农业基础信息领域的大数据与互联网形成的协同效应,也逐渐走到了推广、应用层面。
国家战略的种子: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将取得明显进展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将取得明显进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有专家表示,农业“互联网+”有望成为农业信息化的催化剂。
纵观2015年,“互联网+农业”始终是基于政策扶持红利的投资与发展风口,涉农电商平台发展迅猛。然而,“互联网+农业”并非给农户拉根网线、开个网店就能实现“信息化”。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中受教育程度为大学以上的人群,比例仅为2.5%。此外,物流对交通和仓储能力要求很高,而生鲜物流又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农村交通环境复杂,对物流是极大的挑战。在推进“互联网+农业”过程中,技术滞后、人才匮乏等种种问题不断暴露。
互联网+农业以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市场化为前提,在这些方面,本届高交会相关展示成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大数据的土壤: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亮相高交会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农业信息联网、发掘与利用,将成为农业整合信息资源、三产融合的突破口。在本届高交会的8号展馆,农业部推出了两部分巨型展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农业部科教司的展板,展示今年1月26日正式启动、8月18日落实到省级的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是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系统设计和架构的整体综合服务平台,包括体系综合业务、智慧农民、农技推广、科技创新支撑、成果转化推广和循环农业6个专项子平台以及全国农科教环能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智慧农民在线培训系统、基层农技推广综合业务系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业务平台系统等16个核心业务系统。
国家农业科技云平台的信息核心是大数据,而农业科技大数据的关键是信息资源的建设。云平台将借助农业部部内业务支撑,对接社会公共资源,开展农户服务。展位信息显示,这一云平台将在32个省、市、自治区全面推进,在不少于15个省完成省级平台落地。同时,云平台将为3000名以上专家、1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和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免费发放实名登记的“智农卡”,开通智农通服务,为广大农民和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科技信息服务。云平台还将选择不少于1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00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云平台专项应用合作开发基地。
除此之外,农业部展台还展示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与应用、北斗卫星海洋渔业应用、中国渔业遥感信息情报网移动终端、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体系等相关大数据与应用成果。
资本的青睐:数据服务金融 解决农村融资难
对于政策红利不断的“互联网+”农业,资本市场格外追捧。本届高交会高新技术论坛科技创新与跨界融合峰会上,翼龙贷战略投资总裁蔡凯龙作为演讲嘉宾,也谈到了面向农村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话题。
蔡凯龙表示,农村中小企业、尤其是农民融资难,是因为征信系统覆盖不够广泛,二线、三线镇乡一带需要金融服务,却很难获得融资,而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可以基于多种交易场景和交易规模,设计不同的产品来解决农村融资困境。例如,同城加盟O2O融资与风控、农村小额无抵押个人信用信贷、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为更大规模企业融资设计的结构化产品以及农企众筹等等。
在“互联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如何借助信息化、互联网手段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涉农保险、品牌农产品大宗交易等也成为关注热点。
电商的萌芽:从服务消费转向服务生产
2015年,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迅猛扩张,很多电商巨头也着手布局农产品消费、农资销售与涉农金融服务,整合传统的种植、养殖、生产等环节。本届高交会为数不多的涉农展位中,9号展区的爱种网另辟蹊径,从农业最初始的源头——种子开始,建立农资领域的“天猫商城”。
依托于农业部种子管理局、中国种子协会、国内最大的10家种子公司和国家级种业基金,爱种网通过“互联网+种子直销”建立种子追踪系统,在整个交易与后续跟进服务过程中,逐步积累起详尽的农户、耕地、种植、作物、施肥打药、农机、农产品收购、农业保险贷款等海量大数据,未来基于大数据平台提供广告、金融、保险等增值服务,最终从农资流通、农业服务、农业金融、绿色农业认证、农业地图、农产品销售等多方面建立起种植业和农业大数据。
爱种网CEO王伟文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专访时介绍,由于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做种子行业的大数据与普通农资数据库不同,更加注重信息安全。其次,入驻平台的商户有资质门槛,必须经由相关行业协会认可,从根源上把控品质,未来也方便进行农产品溯源、追踪管理,进而为销售终端品质评级等服务。王伟文表示:“我们并不是做电商销售,而是教客户怎么在网上做生意,为入驻的品牌商户和买家提供全产业链信息,抑制和打击农资行业套牌侵权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状况、作物分布、农情信息等大数据,可以让农民获悉市场行情、作物种植面积等信息。市场信息更透明、传递更高效,‘蒜你狠’‘姜你军’‘某某水果烂在树上卖不上价’等产量大起大落导致的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也会缓解。”
谈到推广与经营,王伟文表示,全国农业大县有700个,爱种网选择不同纬度的农业县,与当地种植业“领军大户”合作,首批布局25个试点县,形成当地相关农产品种植案例,积累当地种植数据,同时为种植户优化、细化相关服务,种植大户的示范也将在周边种植户群体中形成口碑与辐射效应,试点范围可以逐年向周边扩大,待平台成熟后,再通过交易管理系统、对外合作平台、金融保险等增值服务将流量变现。
高交会的助力:打造连通农业信息孤岛的平台
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农村网民总数为1.78亿,占比27.5%,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8%。今年以来,互联网+农业进程不断推进,并延伸向农村商贸、物流等体系。有业内人士预测,互联网+农业未来将是一个十万亿级别的市场。
然而,互联网与传统农业并不是简单相加就能碰撞出火花。论坛峰会期间,一些种植大户、农资公司人士提问时,往往寄希望于找到流量大的电商平台作为商品销售的出口,与会专家的建议则是,在面向不同级别供应商的不同平台上找准自己的产品定位,再进行合理规划。另一方面,农业部科教司相关人士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仅有30%,这一数据在发达国家高达70—80%,这些科技成果如何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是亟需解决的难题。这些细节间接折射出高交会等高规格展会的信息平台价值。
传统农业迫切需要第三产业中的高端信息服务行业来“反哺”,让科技、信息、金融等生产要素渗透到整个农业生态体系,才能发挥“互联网+农业”的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