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祥:这条路上没有尽头
2015-12-31金芳
本刊记者 金芳
作为汤瓶八诊的第七代传人,杨华祥教授不仅把传承民族医学作为自己的责任,更主动担负起中马两国的桥梁使命,让回族文化处处开花
与杨教授约见的地方正是汤瓶八诊坐落在银川市长城东路的门店,还没到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中气十足的笑声。带路的前台姑娘告诉记者,教授正在会见客人。我低声问了一句:“杨先生今年多大岁数?”“64”她说。
脚步刚停在办公室门口,恰逢杨教授送客,他热情地上前来与记者握手。眼前哪里是我们想象的老爷子形象,分明是一个远不满五十的中年人:穿着一件印花衬衣短袖,双目炯炯有神,惹人注意的是一头浓密的黑发,嘴角弯起,露出洁白的牙齿。
栽得梧桐树,自引凤凰来
杨华祥是出生在上海的回民,传到他手里时,汤瓶八诊已经经历了6代掌门人,前人打下的江山并没有让他感到轻松,相反,压力山大。
汤瓶八诊源于回族民间医学,在几千年的长期实践积累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具有回族特色的养生疗法,它包括头、面、耳、手、脚、骨、脉、气八种内病外治非药物疗法和内病外治药物疗法及回族特色的养生体系。这个民族精粹对于时代来说弥足珍贵,然而在当时的中国,靠着个人的力量推广民族医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杨华祥便带着他的汤瓶八诊远赴马来西亚,这一去便是永久定居。
在马来西亚,汤瓶八诊迅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上至达官显要,下至平民百姓,都是杨华祥救治的病人。谈话中,杨教授频频提到一个人—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这是他亲爱的老朋友,正是这个老朋友慧眼识得英雄,与杨华祥共同创建了第一家马来西亚汤瓶八诊康复中心,让他的“梧桐树”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生了根。
几十年间,杨华祥与宁夏有着紧密的联系,将宝贵的财富送到回族同胞聚集的这片热土是他的梦想。
2008年,是所有中国人记忆里的一抹亮丽,正是这一年,汤瓶八诊疗法被国务院、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奥运会期间,汤瓶八诊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参加北京奥运“中国故事”展示台活动,独特的疗法、新奇而精湛的技艺受到了海内外宾客的一致赞扬。后来的上海世博会,汤瓶八诊也出现在中国元素展示活动中,为大家了解宁夏、了解回族医学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转身之间,杨医生就是杨大使
宁夏给了杨华祥太多亲切感,他把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你们看那里”,杨教授引记者看向墙上的一个镜框,里面裱着一张发黄的报纸,那是1993年的《黄河商报》,上面刊着的文章叫做《哀宁夏之不幸,怒宁夏之不争》,作者恰是杨华祥。早在那个年代,杨教授就倡导中阿交流,认为宁夏尤其应该以回族文化为契机与国际对接,早日走出不开放不发展的困境。
杨华祥教授的第一位海外学生,卡塔尔皇室御医阿科尔
事实证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为宁夏“走出去”积极地努力着,将宁夏的商贸、旅游、文化等资源推广开来。除了治病救人的医生形象外,他同时也是活跃在民间外交圈子里的“杨大使”。
1997年初,杨华祥出资30万元赞助成立了宁夏青年民族艺术团,并协同艺术团赴马来西亚和香港完成了为期10天的访问演出,这次演出让宁夏离外面的世界又近了一步。1998年,他与马来西亚国会议员拿督刘衍民共同出资,再次组织该团赴马来西亚访问演出,把回乡民族特色浓郁的精彩表演推上了更大的舞台。1999年,他又多方协调,促成宁夏在马来西亚举办了“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展”……除了这些,杨华祥不仅自己积极在宁夏进行投资,更呼唤他的朋友、伙伴们来这里发现商机,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出了大力气。
为了宁夏,他做了太多事情。200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聘用杨华祥为宁夏驻马来西亚经济贸易联络处主任,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区政府副主席,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的王正伟为杨华祥颁发了“情系宁夏爱洒回乡”的牌匾。
文化传承永不毕业
坊间传闻,曾有人主动找到杨华祥,想要帮助他把汤瓶八诊操作上市,却被他本人一口回绝。记者向杨教授求证此事,得到了他的肯定回答:“我做的事情是需要扎扎实实来的,把民族医学包装成完全商业化只会让精髓的东西受到污染,这不是我的初衷。”在他看来,汤瓶八诊不是他自己的赚钱工具,而是民族的、世界的宝贵财富,他不过有幸成为了这个光荣的传播者,未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接受它、并受益于它,才是他的使命所在。
在宁夏医科大学设立汤瓶八诊学院并担任客座教授便是基于这个想法。杨华祥认为,想要更好更快的进行传播,就必须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老传统,借助年轻人的力量则是当今社会的做事法则。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此,杨教授正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想要在不远的将来把汤瓶八诊的教与学从职业技术教育升格为学历制教育。这样的升级不仅是对民族医学的支持,在“一带一路”的文化和经济建设上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谈到这里,杨教授向记者说起了他正在操办的一本杂志,这是由中国、马来西亚、阿拉伯三方共同倡导创办的,将是联通世界的又一个重要桥梁。宁夏博览局局长王静提出将杂志命名为《丝路之窗》,这本杂志将把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串联连起来,打造一个介绍各国经济、文化、民俗等多方面元素的互动平台,让好项目同关注、好资源共分享。七月下旬,第一期《丝路之窗》就要面世了,这意味着,漫漫丝路,杨华祥的名字将成为重要的一笔。
谈话快结束时,杨教授接到了一个电话,大概是他的家里人吧,话题是他的小孙女。我看了看身后的那个相框,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姑娘。“您想过什么时候退休吗?”记者问道,杨教授坚定的回答道:“我不会退休的,这是我的事业,我的责任。”
送我们出来时,天气已经没有了中午的燥热,记者冒昧地问了一句:“您真的64岁了吗?“是的”他笑着回答道。